第三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划分

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本质的方面则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人类哲学思想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提出并探索了许多涉及整个世界的大问题,其中贯穿始终的便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早在远古时代,这个问题就以某种模糊的方式提了出来,而自近代以来则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出现,在哲学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论述,以更明确的形式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还指出,这个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梦寐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晰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思维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精神和物质正是整个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两大类现象,作为哲学范畴的精神和物质是世界上一切现象的最高概括与抽象,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无疑是一切关系中最为一般的关系。因此,思维和客观存在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也是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思维和客观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两个最突出的方面。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世界的本质是精神还是物质,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一方面的问题涉及世界的本质、本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哲学史上称之为本体论问题。按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对立的基本派别;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都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只能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根本问题上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此外不能再附加上别的意义,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人的思维有没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或者说,世界时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就是思维和客观存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哲学史上称之为认识论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肯定思维和客观存在之间具有同一性,属于可知论;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客观存在的同一性,属于不可知论。

应该指出,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作了肯定回答,但这种回答的确定性的内容决定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这也就是说,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无论是从逻辑上说,还是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在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之后,才能回答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并使这种回答具有确定性的内容。即使某些哲学家并不直接正面提出和回答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甚至极力否定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但在他们解决和回答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里,已经默默地包含了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认识论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本体论前提的。离开了一定的本体论前提,认识论的内容就是不确定的。只有从一定的本体论出发,才能确定认识的主体是什么,认识的最终源泉和认识的对象、内容是什么。比如,按照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观点,既然思维、精神是本原,而物质自然界只不过是思维、精神的派生物,那么,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对象、内容,归根结底都是思维、精神本身,认识就是思维、精神自己认识自己。按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观点,所得出的认识论结果就相反,就会认定认识的主体是有意识思维但又具有物质实体性的人,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则归根到底都是属于物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对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说,整个体系都贯穿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因此,本体论作为认识论的前提,必然渗透、贯穿于整个认识论的体系之中。

在当代,有一种否定本体论的思潮,认为哲学只应该研究认识论,而不应该研究本体论,本体论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确,对于世界是否从来就存在、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离开了人的认识,当然无所谓本体论。并且人们提出和回答本体论问题,也无非是为解决认识论问题,为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前提和出发点。的确没有什么离开人的认识的本体论。然而,本体论与认识论毕竟不是完全等同的。本体论虽然是通过人的认识所达到的关于世界的一般哲学理论结论,但它所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身的存在及其本质的问题,而认识论所涉及的则是在肯定了世界本质是什么的前提下,回答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同这个世界本身关系是怎样的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认识论所涉及的是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问题。因此,不能把本体论完全归结为认识论,也不用认识论取代、否定本体论。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本体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认识论问题;认识论中,也必然渗透、贯穿着本体论的意义。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自从哲学产生之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普遍地成为哲学家们必须加以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哲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解决,才建立了不同的哲学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形态。这些不同的哲学体系和哲学形态,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恩格斯指出:“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而获得规定的。“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体系和哲学形态,都归根到底只能分属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而不能有第三大阵营。这是因为,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只能有两种相反的回答,不可能有第三种回答,不存在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至上的所谓“第三派”、“中间派”。哲学中的二元论把精神和物质看作两个互相独立的世界本原,企图以此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论并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外的“第三派”,它不过是一种不彻底的折中主义,最终不得不对思维和客观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做出回答,设想凌驾于思维和物质这两个平行本体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本体,即上帝或神,大多数二元论哲学的发展趋势是导向唯心主义。在现代,有些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力图通过取消或否定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这个根本问题,来取消或否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他们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反对唯物主义,特别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并掩盖他们自己的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他们虽然在口头上宣称要取消或否定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这个所谓“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但他们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时候,实际上又根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只不过是用一些新的或被他们故意歪曲而弄得不确定的术语唯心主义地回答这个问题罢了。无论如何,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这个最高的哲学问题是不可能取消或否定的。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必然形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条哲学路线、两个哲学派别,也是不能抹杀的事实。列宁说的完全正确:“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又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最新的哲学像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这就是哲学上的党派性。当然,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这两个基本哲学派别中,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形态。

唯物主义在长期发展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它产生于约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和周代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形成以前的唯物主义都属于这种形态,其代表在西方是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在中国则有王冲、范缜等。其主要特征是,其一,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把万物本原归结为某种物质形态,用某一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态的物质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比如,古希腊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以及中国荀子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等等。其二,与辩证法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确信世界万物都是出于运动变化之中,但只是猜测到了辩证法并没有“真正掌握辩证法”。其三,是依靠笼统的直观,即通过经验观察再加上现象和猜测而形成的理论,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朴素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萌芽于14—16世纪,形成于16—17世纪,在18世纪达到发展的高峰,其主要代表有法国的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以及德国的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唯物主义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摆脱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它自觉地提出和探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要研究了认识内容的来源等问题,确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原则。但它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其一是机械性。它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统统归结为机械运动,一概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其二,形而上学性。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的不断重复和循环,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其三,超社会性。它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因此,这种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从总的哲学路线来看,唯心主义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问题时,总是这样或那样地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但它们把思维、精神或者理解为客观的,或者理解为主观的,因而就形成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和原则所创造,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的头脑并且脱离和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偶像化、神化,以致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粗俗化的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体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现象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陆王学派的所谓“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的观点。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唯心主义也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有其社会阶级的根源,而且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它也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它也有其现实的生长点,也是人类认识之树生长出来的花朵。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导泥坑里去,引导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型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主义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他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唯心主义虽然把人类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碎片、小段片面地夸大了,以致陷入了错误,但它终究是从人类认识之树、从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也是构成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必要环节和阶段,也是以某种方式对于自己时代精神的一种把握,在某些方面必然包含着合理因素甚至是非常深刻的思想。这就说明,对唯心主义必须采取科学的批判分析态度,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成果要加以吸收和发挥。同时,以往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时,虽然所持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由于受着历史条件和科学认识发展水平的局限,因而又具有直观性和不彻底性,对它们也必须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在哲学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既可以分别存在于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可以分别存在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同时,在同一种哲学体系中既可以有辩证法的因素,也可以有形而上学的因素。但不管怎样,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总是依附于或包含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体系,而不会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体系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说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说来,是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当然,确立辩证法的观点对于确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行动指南,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行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古往今来,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哲学形态,有讲求个人道德践履的哲学,有叩问生命体验的哲学,有寻求救赎之途的哲学,有追求“绝对真理”的哲学等。每一种哲学形态的产生都不是凭空产生,都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一样,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一种现实哲学、实践哲学。

1.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时代的产物。“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虽然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但人与世界的关系最深切的基础是现实、是实践、是时代。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该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这种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也在于为人实践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理论的基础,使自己的哲学具有与时代的实践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还特别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是实践。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第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综上所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所谓的实践首先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实践,其次,所谓的实践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再次,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2.革命性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毫不避讳自己的阶级属性,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19世纪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近代自然科学影响下的产儿。它的全部主旨“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无产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它被彻底的链锁束缚着,由于自己受的普遍痛苦而具有普遍性质,它若不解放整个社会就不能解放自己,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它对私有制的否定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人类解放,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帅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标志着他们的新的世界观创立过程的成熟阶段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宣布: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没有物质力量,没有无产阶级不行,因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人类解放更不能没有理论,没有哲学。革命是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革命性、批判性不仅在于它公开申明自己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而且在于哲学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这种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在逻辑上内含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基石的实践概念之中。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于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人不是像动物那样肯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使自己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动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合乎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这种客观的、实在的否定性活动是人类一切革命性、否定性活动的原初状态。也就是说,物质生产作为人对自然的否定性关系,是人类一切否定性即革命性活动之源。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因此,物质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导致人类活动的所有其他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即人对外部自然的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精神的交往关系的革命性变化。这也就说明,只有当人与外部自然的否定性关系的进展能够提供人的解放的现实条件时,解放才是可能的。“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自己的宗旨,它也就必然要把革命地改造现实的实践提到首位。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在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作为自身的基础,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

革命性、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必然要体现在它的方法论之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指出对于现存事物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里提出的不仅是一个世界观或存在论的原则,而且也是一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对现存事物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要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上去理解。现存感性世界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对象,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永远地经历着革命性的改造和变革。因此,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去理解,也就是把现存事物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暂时性环节去理解。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的本质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因而,实践作为人对外部世界的否定性活动,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性活动。这种主体活动远远超越于动物的活动。人不仅拥有一个客观世界,还拥有一个主观的世界。人有思想,就可以超出现存事物的思想范围,对现存事物的直接存在状态实行实在的否定之前,可以实行观念的否定。而且,观念的否定是实在的否定的先导。人们以其所选择的的目的为范型而进行实践活动,将目的实现于外部世界,就是对于现存事物的实在的否定。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它充分表现了人的主体性。因此,以内含否定性、革命性规定的实践概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高度重视和弘扬人的主体性。现实的而非抽象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现代,我们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具有科学性、批判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能够推动和帮助人们不断发扬和更新自己的精神世界,开拓人们精神世界的空间,强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功能。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改革广泛兴起的现时代,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正确有效地展开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思考题

1.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哲学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3.哲学的功用都有哪些?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9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克莱因:《柏拉图的三部曲——泰阿泰德》,15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第2卷,98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赵馥洁:《哲苑芸言》,218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8~1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卡西尔:《国家的神话》,29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8.肖前、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汪岳华:《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