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哲学的功用
了解了哲学的起源、本质和特征外,我们有必要对哲学的功用进行深入探究,哲学这样一门课程,学习它到底有什么作用与功能。
一、哲学是现实变革的观念基础
历史上的每一次大的变革,无不是以其思想文化的变革为先导的。哲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也必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现实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首先,哲学在作为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与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同时,它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它反映的内容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由它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本性决定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虽然根源于社会存在并以社会存在为内容,但它确是以自身固有的观念形式、并依自身固有的观念运行的逻辑去反映社会存在的。
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起着统摄一切灵魂的作用。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既包括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的思想、观点,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科学知识。精神世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凭空建构起来的,而是在人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过活动的内化而逐渐形成的。精神世界形成以后,在人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有作为一种先在的内部准备状态而起作用,制约着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开。而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则能够把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并推动它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协调地发挥作用。在精神世界中,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联合器、发动器、方向盘。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也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诚如恩格斯所说:“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其次,从“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辩证过程来看,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产物,它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它也必须返回到现实中去,指导现实,这也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的认识发展规律。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工具,它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和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反思、批判性态度对这种关系做出评价。对现实关系的审视与批判,对未来理想关系的追求与构思,往往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在地蕴含着的积极内容。因此,哲学往往作为信念、理想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哲学是生活的学问
自古以来,哲学就与人生、生活紧密相关。在西方哲学发源地的古希腊,“希腊三哲”非常强调哲学追问人生的意义,注重道德践履。苏格拉底就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学问,学哲学就是学做人;柏拉图认为哲学是研究理念的一种学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要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即经验之后的实在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莫衷一是,但认为学习哲学对于安身立命、探究生活意义和价值至关重要。新托马斯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建立一种基于信仰的真理,对神学的神秘部分进行解释,对坏的信仰的谬论进行驳斥,这是一种精致的神学;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哲学的真正社会作用在于批判现存的不合理社会,探索一个合理社会,社会问题是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是批判的社会理论;存在主义者认为,哲学是人学,是一种关于人的本体论和伦理学。中国哲学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但与西方哲学不无相似之处,那就是认为,哲学必须研究人生的意义,关注伦理实践。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哲学就把伦理学置于哲学的中心,无论是谈天人关系、身心关系、形神关系、知行关系、名实关系,都是为了人生的目的,规范人的行为。《礼记·表记》谈到殷人思想时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思而后礼。”这里的“礼”既有祭祀礼仪又含有伦理规范的含义;孔子提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好像是在谈名实相符的逻辑问题,实质是在辩证礼制等级方面的名称和名分。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道德经》宣扬,“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伦理思想,美学思想。这样看起来,尽管古今中外哲学家们的哲学观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对哲学究竟是什么也有共识:那就是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哲学应洞察人生真谛,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当然,哲学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说它能提供物质资料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确实没有这样的能力;但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说,哲学的功用在于为人的生活提供终极意义的支撑,是一种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人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归结为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领域,它们分别满足人不同方面的需要。经济活动满足人类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政治活动满足人类一定的社会秩序的需要,文化活动满足人类一定的生活意义的需要。哲学当然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文化的核心,它的首要功能无疑是满足人类生活意义的需要。但哲学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它是满足人们形而上的精神需要。即对于生活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哲学的这种基本功能更加突出了。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理性的恶性膨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造成了社会物质欲求与精神追求的分裂,是整个人类文明向物欲倾斜。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也使得人们很难弄清生活的终极意义,许多人甚至怀疑生活的最终意义,出现“意义失落”、“信仰迷失”是在许多社会成员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说明,生活在社会大变动时期的人们,特别需要哲学的帮助,需要哲学提供生活意义的支撑。
三、哲学是思维的艺术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这点上,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既不能反映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相反却要犯主观性、片面性错误。所以,思维方式的变革比任何科学技术的变革更重要、更根本。抛弃旧的过时的思维方式,要比抛弃旧的过时的生产工具更重要。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1.哲学思维的超验性。这主要是相对常识而言,哲学思维以经验常识为基础,又超越经验常识,表现在对常识的追问和反思,追问其合理性,即“根据是否可靠”。“根据”就是“本质规律和必然性问题”,而且是最后的本质、普遍性的规律,对经验持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现实的经验、常识有追问和被追问的关系,追问后超验性就体现出来了。因而,经验常识是表象性,哲学是抽象性;经验常识是有限性,哲学是无限性;经验常识是接受性,哲学是批判性;经验常识是熟知而非真知,故不可靠。
2.哲学思维的抽象性。这主要是相对于艺术而言。哲学要从经验、表象中追问本质、必然的东西,就必须抽象。抽象性就是运用概念去把握、表达对象,而不是形象性地把握、表达。抽象性方式是逻辑性理论而不是情感性方式。抽象性运用的是表述性语言而非表达性语言。表述性语言是实在的客观性的存在。表达是主观性、情感性的,哲学家抒情不是他的本意,其内在的基础是逻辑性的。艺术中蕴含着哲理,而且蕴含哲理愈丰富的艺术越伟大,越值得人们去欣赏和体悟。哲学有着与艺术共同的追求旨趣。郑敏曾在《哲学与诗歌是近邻》中明确提到,哲学与艺术有共通点,二者都表达了人们的寻根意识,回归愿望,都体现了对人的安身立命之所的追求,都是对生命的本源、宇宙的本体的追求。因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诗歌是文学中的哲学,音乐是艺术中的哲学;草书是书法中的哲学。
3.哲学思维的强理论性。这主要是和宗教比较而言。哲学是一种批判性、论理性的观念支柱,具体由论点、论据、论式三要素支撑。宗教是基于一种热烈的信仰,是不用论证的。宗教中也有论理性观念,但不是支柱,是信仰。中国哲学家不重视逻辑性研究,但不能说其不用逻辑,读者学著作,都要注重其中逻辑论证。反驳论点,一看其论据是否真实,二看其论式是否符合逻辑。具体来说,哲学和宗教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就差别讲,其一哲学是单纯的观念体系,宗教除此外还有机制、组织等,比哲学复杂;其二哲学有逻辑抽象性;宗教有表象、信仰、仪式等表现形式。就联系讲,哲学脱胎于宗教,也曾经服务于宗教,例如,西方哲学。宗教中包含着哲学,特别是近现代哲学。因而,要正确对待哲学与宗教:弘扬哲学,尊重宗教。
4.哲学思维的反思性。这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反思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非反思性的。反思性是科学与哲学区分的重要标志。科学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为活动前提、基础;科学运用思维去探索世界各个领域,以求真理性。而哲学以思维与存在关系为问题进行思维,哲学对象包含着思维本身。当一种学科把思维当作对象方式时,其思维就是反思的,哲学对科学的反思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反思内容有:反思科学活动、反思科学成果,反思科学活动方向。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领域,都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包括艺术、道德、政治的精神活动和成果。精神反思在哲学活动中就是反思追问,这种追问就精神活动而言,是持续性的;就方式而言,是递进式的;就趋向而言,是穷究性的,最后以致达到对追问者的追问。对追问者的追问就是反问,其实质就是反思。反思具有四个特点:一反思是主体发出,面向主体的思维;二反思总是在思维逻辑之后发生;三反思活动与作为反思对象的那种思维的对象关系是间接的;四反思的目的和意义是要实现思维超越。因此,科学是边走边看,哲学是回头望。在回头望的过程中,不仅超越了边走边看的位置,而且既看到了风景,还看到了赏景的人,哲学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系列。表现在不仅哲学对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进行普遍反思,而且哲学问题是人类性的,如思维与存在、生活与生存、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规范与自由、群与己等。所以,冯契说:“哲学用的概念是达名;科学用的是类名;历史用的是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