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对象和范围

作为反思性的文化批评活动,媒介批评的对象十分宽泛,应当说与人类传播活动有关的所有事物都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因此,媒介批评的对象是以媒介产品为载体的一切大众传播活动。媒介批评的范围包括大众传播的媒介生产机制、媒介的组织形式、媒介形态、媒介文本和媒介受众等领域。

一、媒介批评的对象

媒介批评究竟“批评”的是什么?媒介批评的对象为何?不同的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总括起来,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产品,具体指传播媒介及作为其主要产品的大众文化等。

第二,传播行为,具体指新闻报道、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等。

第三,传播媒介,具体指报刊、广播、影视和新媒体等所有的传播媒介形态。

第四,媒介现象,具体指新闻报道、记者采写的作品等。

第五,媒介组织系统及其要素,具体指媒介组织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大众传媒业的变化等。

上述对媒介批评对象的界定,虽然都强调了媒介批评实践中的不同类型及不同范畴,但并没有提出具有概括性、总结性的普遍性结论。相反,在强调研究对象的具体某方面内容时,这些界定却同时忽略了其他方面更为重要的内容,结果导致挂一漏万。例如,如果把媒介批评的对象仅仅界定为媒介产品,那么,就会把与媒介产品有关的诸如媒介产品的生产机制、媒介产品的消费行为等其他传播活动都排除在外,而这些范畴显然也是媒介批评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因此,在观察具体现象范畴的同时,对于媒介批评的对象应该界定和总结出具有普泛性和概括性的观点。

在研究传播问题时,把大众传播学理论置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整体之中考察,这样,人们日常的和历史的各种传播活动构成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大众传播理论重点考察大众媒介的制度结构、组织生产、文本内容、受众以及效果等问题,因而,媒介批评理论也应该以此作为基本逻辑和出发点来分析媒介批评的对象。

媒介批评的对象是人们以媒介产品为载体的所有大众传播活动。总括来看,人们的大众传播活动主要包括传播观念、传播行为方式和传播行为结果。因此,人们关于大众传播的观念和认识,媒介生产、组织、消费等行为以及媒介产品等都属于人们的传播活动,而所有这些活动都应该是媒介批评所关注的对象。具体而言,媒介批评的对象则涉及大众传播媒介的体制和结构、媒介组织的经营和管理、媒介的基本形态、媒介文本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媒介消费,包括媒介受众和媒介效果等各个环节的内容。

媒介批评与社会批评、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图书批评等社会文化批评活动互有交叉,但又各具不同的属性。媒介批评涉及的范围要比社会批评更加庞杂,比文学、影视和其他艺术批评更加广泛,它虽然也涉及政治、经济,但绝不仅仅拘囿于政治、经济本身。与社会批评相比,它更关注当代的文化思潮和走向。它虽然也涉及文艺审美批评,但并不仅仅关注文艺的审美要素。与文艺批评不同,它更关注的是大众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由此,一切大众传播媒体及与此相关的大众传播活动,包括书箱、报刊、广播、影视、广告、网络等信息传播活动及其媒介载体都在媒介批评的视野之内。

总之,媒介批评的对象是以媒介为核心的大众传播活动及其媒介产品。媒介批评的对象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活动,而是人类大众传播活动的全部内容,以及以媒介为核心的具体的表现形态。简而言之,媒介批评可以主要概括为对媒介生产、媒介文本、媒介受众的批评。

二、媒介批评的范围

明确了媒介批评的对象,媒介批评的范围也就容易确定了。按照大众传播研究范围的分类,媒介批评的范围也包括人们在大众传播活动过程中媒介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媒介生产体制和结构、媒介的组织形式、媒介形态、媒介文本、媒介受众和媒介效果等领域。

(一)媒介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就其宏观背景而言,媒介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并受这些背景的影响而发展变化。因此,媒介批评要先从外部考察媒介存在的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条件以及不同的文化环境都会对媒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媒介批评就是要发现、观察和诠释这些影响媒介发展的要素,并分析其影响关系,由此作为当代媒介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媒介生产的体制和结构

媒介生产的体制和结构具体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体制和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媒介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结构关系。

媒介生产体制首先体现为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包括传播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有人认为,“传播制度问题主要是大众传播工具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即言论、出版自由问题”[1],可见,言论出版自由是传播制度的主要方面。传播制度还包括大众传播媒介与政府的关系、媒介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媒介与受众的关系等问题。同时,传播制度一方面体现为媒介的言论与出版自由的权利问题,另一方面也包括媒介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媒介结构则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构成性关系,大众传播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形成了互相影响的关系,对这些内在关系的考察也是媒介批评应该关注的范围。

在媒介批评理论中,自由主义与社会责任媒介理论、传播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批判学派等都对传播制度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和研究。

(三)媒介组织形式

媒介组织形式具体指媒介的社会组织机构以及内部组织结构与机制的构成形式,包括媒介的具体社会组织形式,如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组织以及媒介组织内部的媒介从业人员等。

如果说传播媒介的工具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和量的规模,那么,媒介的社会组织属性则决定着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批判性地考察媒介组织形式,有助于人们理解大众传播系统中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有助于揭示大众传播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立足于社会批判立场的媒介批评理论,则更多地关注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四)媒介形态

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媒介”概念,既指具体的信息传播的载体、渠道或中介物,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还指传媒机构。这里所说的媒介形态,主要指的是前一种含义,即指的是信息传播的工具载体。

作为人类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媒介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媒介形态的技术革命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摆脱了原始蒙昧的状态;印刷电子传媒的兴起,使人类进入大众传播和信息社会。媒介形态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结合,因此,有必要立足于媒介批评的视角,考察媒介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媒介研究中的技术批判学派深刻地关注这一问题,并开拓了媒介批评的技术批判的视角。

(五)媒介文本

媒介文本指的是由媒介呈现的、经受众所接触的具体内容。例如,就报纸而言,媒介文本有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深度报道、新闻摄影、副刊等;就电视而言,媒介文本有消息、评论、新闻性专题节目、新闻现场直播、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等,此外,还包括文艺类节目等。

对媒介文本的批评是由批评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主要指的是以大众传播性、新闻性为主的文本的批评。此外,媒介文本还包括那些文艺类的虚构性文本,对于这些媒介文本,从严格意义上讲,属于文艺批评、影视批评的范畴,但是,如果立足于媒介的属性,就其内容偏向社会文化批评,又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例如,对电视文本中暴力的研究,就属于媒介批评的范围。而对艺术风格、美学特征、艺术流派等的批评,则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

媒介批评理论中的新闻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理论、电视与暴力和影视叙事等,都属于媒介文本批评的典范理论,媒介文本的批评已形成了很多有影响的规范的批评理论。

(六)媒介受众

作为传播活动的传播对象或信息接收者,对受众的考察主要指大众传播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的两极,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由此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重要特色。受众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收者的社会群体,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影视的观众、网络的使用者等。

媒介受众是在一定的文化、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的理解等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同时也包含着特定媒介形态使用的不同效果。媒介受众通常是同时存在的,当一种媒介开始对一个社会范畴的成员或者一个特定地区的社会公众进行诉求时,受众就已经存在。媒介受众的批评,要探究的是不同社会文化情境下的受众的特征,因此,分析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大。

(七)媒介效果

传播媒介的效果是与传播实践结合最密切的研究领域,人类传播的终极目的在于保证人类文化的历史传承,实现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从而维护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对于传播媒介效果的批评,应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要求来展开。对于媒介效果的批评,显然并非指的是短期效果的研究,而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而言的。因此,立足于批判的视角,对传播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也是保证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要求。

为了理论研究的方便,上述媒介批评的研究范围可以整合为媒介生产、媒介文本和媒介受众三个方面。因此,下面关于媒介批评的基础理论的论述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25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