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目的和功能
媒介批评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探究媒介、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保证大众传播活动的良性发展,从而为媒介发展建立良性的“自律”和“他律”的媒介规范和媒介制度。媒介批评最终是为大众传播的规范化发展而服务的,是为了加强大众传播对社会现实准确而深刻的探究,对特定社会的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揭示,从而提高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媒介批评通过对媒介发展的本质性规律的揭示,从而指出媒介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大众传播媒介的质量。同时也通过深刻的理论阐释,使得公众充分观察认识媒介的特征,理解媒介的内涵,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以便于更好地监督媒介。媒介批评通过“自律”和“他律”的规范的探讨,保障和促进媒介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
一、媒介批评的目的
媒介批评是立足于相关理论视角和立场,对人类大众传播活动的总体性观察和反思性探究。那么,就大众传播活动而言,为什么要展开媒介批评呢?简而言之,媒介批评的目的,就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关怀,为了充分保障整个社会的大众传播活动能够朝着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要求,使其始终处于能够自我调适、不断纠偏的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从而建立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介生态系统。
(一)社会文化的价值批判
从宏观意义而言,媒介批评的根本目的就是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作为人类的主要活动,大众传播活动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规律、原则及标准,成为媒介批评的基本价值立场和出发点,这是媒介批评理论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所以,媒介批评的宏观意义和最终目的,就是坚守人类作为自由存在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媒介生产、媒介产品、媒介体制以及媒介环境能否适应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出发点,从而为媒介和大众传播活动确立最为根本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英国文学批评家艾略特指出,批评“有可能获得我们自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这种东西我们暂时可以把它叫做真理,至于这个真理究竟有什么具体内容是次要的,只要它们确实存在,且不管它们是怎样的。”[1]在理想主义批评家看来,批评的至上目标是直达真理本身,但是,因为真理本身的难以把握性,因此,媒介批评无疑应当以追求真理为其根本旨归。追求真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发展,因此,媒介批评宏观的目的就是探究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二)监督媒介的良性生态
就微观实践层面而言,媒介批评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良性的媒介发展生态,为人类的大众媒介实践活动确立规范。作为技术范畴的媒介形态,其本身并无价值立场和取向,但由于媒介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不同,由此形成具有不同价值立场的媒介话语。因此,媒介批评应该从社会媒介系统出发,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价值取向,从而确定媒介发展生态,提出媒介实践层面的规范性要求,如探究媒介法规、媒介伦理、媒介体制、媒介效果、受众媒介素养等方面,媒介本身是否具备了以社会公众利益为价值的基本立场。
(三)提升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批评还要探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例如,媒介研究的“涵化理论”就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在不知不觉当中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观。大众传媒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和“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和社会观。因此,大众媒介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或是娱乐化的内容,对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共识产生深刻的影响。就此看来,媒介批评通过对媒介内容和形式及其传播活动的批判性审视,以期提升社会公众对媒介与社会的理性认知。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中,社会公众的监督是重要的“他律”的途径。要社会公众肩负媒介监督的责任,就必须要求社会公众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只有社会公众具备理性的批判能力,才能不断加强对媒介本身公正性的要求,这样,媒介内容生产机构自然会受到监督而坚守大众传播本身的真实性和公信力。美国媒介批评学者认为:“公众不应该仅仅阅读媒介批评的文章,更应该成为行动者,参加到对媒体的评判中,并把意见和想法反映给大众媒介,而公众参与批评的前提条件是他们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2]因此,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越高,对媒介的监督意识和批评能力越强。只有社会公众具有理性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才能保证媒介的良性发展。
(四)监督建立媒介法规制度
媒介发展除了媒介从业者和从业机构的“自律”外,还需要政府从法律制度上进行“他律”。通过媒介批评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媒介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媒介批评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现行媒介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建构良性的媒介发展生态,从而实现媒介发展的“自律”与“他律”的平衡。
媒介学者冯建三认为,媒介批评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从批判与纠正之中逐次建构合适的传播生态,使传媒不但拥有不必担心动辄得咎的消极自由,并且会有积极权利与充分资源,给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与娱乐,协助人们经由传媒温故知新、领略人生。自媒介批评之后,若有建言,是应该呼吁媒介自律、是应该推广媒介公民教育,但是,如果只在此驻足,那么,它最多只是治标的手段。媒介自律与媒介公民身份的养成都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国家”确认制度积极介入媒介环境的规划,自律者无法得到自律的条件,受众无法得到伸张公民身份的养分。“国家”不具有本然的善,如果媒介运动显示“行动为发言之酵母”,那么,媒介批评的未来,应当如何以行动推进知识的进展,以知识导正人们行动的方向,也就不能不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了。[3]
二、媒介批评的功能
拉斯韦尔在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概括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其中第一点就是环境监测功能。他指出:“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由此可见,作为社会的观察员,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谁来充当大众传播的检察官呢?监督社会是大众传播的责任,监督传媒则是媒介批评的首要功能。美国传播学者李·布朗在研究美国的媒介批评时,曾深刻地揭示了媒介批评的作用:“批评的一个功能是社会控制,其副产品是社会合法化。”[4]通过对大众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批评建立起能让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和趣味。
因此,媒介批评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判性反思,从而建构规范的媒介发展体系。通过媒介批评,无论是媒介生产机制,还是媒介文本内容,无论是受众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管理机制,还是媒介规范与伦理等,都进行批判性建构,从而揭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保障媒介的专业主义内涵,提升媒介的公信力,形成自由的、理性的、民主的社会媒介文化。具体而言,媒介批评的功能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一)揭示媒介、社会和文化的内在关系
美国新闻社会学者舒德森指出,随着大多数新闻记者坚信新闻在根本上是有益于公众的,在任何一个宣称自由民主的社会中,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也是不证自明的,由此,就西方社会的民主与新闻的关系来看,新闻业在西方社会的民主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另一位美国媒介研究学者詹姆斯·凯瑞也提出新闻与民主等同的观点,他认为,“不在民主的逻辑和理论下践行新闻业是不可思议的。事实上,新闻业已被有效地理解为民主的另一个代名词。”可见,作为西方社会政治基础民主,新闻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础,新闻业对现代民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就此而言,媒介批评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准确揭示媒介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之间深层次的内在关系。
随着当代文化工业的发展,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介成为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组织因素。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在媒介内容生产、流通、消费及再生产中与社会和文化联结在一起。新媒介技术不断涌现,全媒体技术将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融为一体,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各种“恶搞式”的娱乐形式充满新闻和信息中,“街头小报”式的信息娱乐文化更加流行。各类名人的丑闻、恐怖凶杀事件、政治社会冲突等,都通过多媒体全面展现。显然,现代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除了给人们带来正面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在不断强化社会的消极面。
因此,媒介批评的基本社会功能,就在于针对当代社会多元发展的媒介现实,深层次地剖析媒介、社会和文化间的内在构成关系,对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间的内在关联和互动影响做出批判性的分析,从而有效指导媒介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二)确立新闻媒介的专业主义精神
媒介批评通过对新闻制度、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机构等的反思性批判和商讨,建立起传播活动的规范和准则。
形成于20世纪,立足于社会责任理论的新闻“专业主义”,突出强调了新闻媒介的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和新闻自由。就新闻媒介而言,研究者认为,作为社会的信息“把关人”,价值中立是其基本原则。因此,新闻媒介必须要持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与此相关的是,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仅要达到部分真实或细节真实,而且必须要达到整体真实。要保障新闻媒介的健康良性发展,无论是新闻从业人员,还是媒介机构,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是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媒介批评则立足于新闻媒介“专业主义”精神的内涵,坚守专业主义精神,不断强化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意识,从而提升新闻职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专业意识。同时,媒介批评也促使媒介机构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建设,从而形成良性的专业发展规范,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观念水平。
(三)保障媒介社会公信力的实现
媒介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在保障大众传播生态的良性发展和媒介社会公信力的实现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对于媒介公信力,新闻学者郑保卫和唐远清在《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中做了定义:“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5]显而易见,媒介的“社会公信力”的核心是社会公众对媒介的信任程度,媒介公信力建立在受众对媒介的体验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媒介形态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社会公众则是媒介效果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主体。媒介的社会公信力是传播者基于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信息,并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那么,媒介如何获得社会公众对其形成较高的评价呢?这主要取决于媒介本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者对公正客观的传播理念的坚守。
媒介批评通过对传播者和传播制度的研究和考察,从而剖析媒介和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正理念。媒介批评主要基于制度和实践层面的分析和批判,以社会公众对媒介的信任程度为出发点,考察传播媒介的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的实现程度,由此评判传播媒介的社会公信力的具体体现,从而在制度层面、媒介内容生产、流通、消费等层面进行微观分析,进而保障媒介的社会公信力,形成良性的媒介发展的生态。
从西方媒介批评来看,新闻传播界就有专门的机构对新闻业进行媒介批评。例如,英国的“报刊投诉委员会”就是新闻界进行媒介批评的重要机构。其目的就是保证报纸和杂志从业人员加强自律,遵循业界人士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提升媒介的专业运作水平。报刊投诉委员会在2003年修订和批准了《编辑行为规范准则》,共列出17项内容,分别涉及准确性、回应机会、隐私、骚扰、对于悲伤或震惊事件的处理、儿童、性犯罪案中的儿童、偷听装置、医院、报道犯罪案件、冒名、性犯罪案件中的受害者、歧视、财经新闻报道、匿名消息来源、向刑事案件证人付费以及获得情况向罪犯付费等方面的问题。[6]《编辑行为规范准则》以最高专业标准为从业者制定了规范,用专业标准强化了新闻从业者的价值和行动立场。
(四)培养公众媒介鉴别和批判的能力
就其理论本身的社会价值而言,媒介批评理论还具有培养社会公众的媒介鉴别和批评能力的功能。媒介批评理论通过提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启迪社会公众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媒介和社会。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媒介产品给社会公众,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的,如商业利益或政治利益等,其内容往往偏重迎合媒介消费者的某些片面需求,由此导致媒介内容的低俗化、娱乐化、消费主义,甚至对社会公众造成伤害等倾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者小奥斯卡.H.甘地就认为,大众传播对受众也具有负面效应。他将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分为“作为公众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商品的受众”和“作为受害者的受众”四类,他认为,“历史地来看,媒介批评家指控媒介工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总体上是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媒介批评家们只要使用这样的批判框架——把受害者定义为无力保护他们自己的人,他们的批评就会成功地获得他们所期待的公共反应。”“虽然并不经常发生,媒介批评家不时认为存在这样的成年人群——他们可能没有能力保护他们的成员去抵御那些微妙的出版诉求。”[7]正因为如此,媒介批评就特别需要关注媒介对于受众的伤害。
媒介批评理论通过对现实媒介内容的解读、对大众媒介理论的建构,并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和培养媒介消费者鉴别、分析和批判媒介内容的能力,从而在媒介消费层面形成具有批判能力的高素质受众。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媒介批评
2.批判
3.评论
二、简述题
1.简述媒介批评的本质。
2.简述媒介批评的内涵。
3.简述媒介批评的对象和范围。
4.简述媒介批评的目的和功能。
5.简述媒介批评的三种不同的批评视角。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中国人误读的世界》,载《新华网》,2007年1月8日,试用相关媒介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媒介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讨论:媒介与现实是完全重合的吗?媒介对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有无影响?假如没有大众传播媒介,你如何了解现实社会?
四、课堂练习
关于“媒介使用”情况调查:请填写下面关于你自己媒介使用的问卷,了解你和他人的媒介使用情况有无差异。
1.您的性别:
(1)男(
)(2)女(
)
2.入学前您来自:
(1)农村(
)(2)城镇(
)(3)县/地级市(
)(4)省会城市(
)(5)直辖市(
)
3.您目前就读: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5)大五(
)(6)本科以上(
)
4.您参加的组织和社团活动(可多选):
(1)中共党员(
)(2)班级学生干部(
)(3)校级学生干部(
)(4)学校社团成员(
)(5)学校文体骨干(
)(6)什么都没参与(
)(7)其他__________
5.您就读的专业是:
(1)理科(
)(2)工科(
)(3)应用技术(
)(4)农林牧渔(
)(5)医药卫生(
)(6)文史哲/教育(
)(7)经贸/财会/企管(
)(8)政/法/行政(
)(9)艺术/外语/体育/传媒(
)(10)其他__________
6.您的宗教信仰是:
(1)佛教(
)(2)道教(
)(3)民间宗教信仰(
)(4)伊斯兰教(
)(5)基督教/天主教(
)(6)无宗教信仰(
)(7)其他__________
7.您的家庭的月收入是:
(1)3000元以下(
)(2)3000-6000元(
)(3)6000-9000元(
)(4)9000-12000元(
)(5)12000-15000元(
)(6)15000元以上
8.媒介使用情况:(以网络使用为例)
(1)您上(互联)网吗:
①几乎每天(每周6-7天)(
)② 经常(每周4-5天)(
)③有时(每周2-3天)(
)④偶尔(每周1天及以下)(
)⑤从不(
)
(2)平均每天上网时间:
①30分钟以下(
)② 30-60分钟(
)③60-90分钟(
)
④90-120分钟(
)⑤120分钟以上(
)
(3)您上网浏览的主要网页(可多选):
①网络知识(
)② 音乐在线(
)③健康保健(
)④游戏网站(
)⑤新闻网站(
)⑥电影视频(
)⑦网上购物(
)⑧学术网站(
)⑨社交网站(
)⑩其他
(4)您上网的主要活动是(可多选):
①看新闻(
)② 收发邮件(
)③玩游戏/娱乐(
)④炒股(
)⑤聊天(
)⑥查询各类信息/资料(
)⑦发表自己的意见/作品(
)⑧下载软件(
)⑨购物/网上支付(
)⑩其他
(5)您使用微博吗:
①几乎每天(每周6-7天)(
)② 经常(每周4-5天)(
)③有时(每周2-3天)(
)④偶尔(每周1天及以下)(
)⑤从不(
)
(6)您最常使用的微博是:
①新浪微博(
)② 网易微博(
)③人民网微博(
)④凤凰微博(
)⑤搜狐微博(
)⑥其他
(7)您认为网络的虚拟性是否为中国民众自由发表意见提供了平台:
①是(
)② 不是(
)③不确定(
)
(8)您认为中国的网络媒体是否让民意的声音传递起到推动作用:
①是(
)② 不是(
)③不确定(
)
[1] 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28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 雷跃捷:《媒介批评》,1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冯建三:《媒介批评的历史轨迹与前景——以台湾为例》,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2)。
[4] Lee Brown,Reluctant Reformation:On Criticizing the Press in America,New York:David McKay Company Inc.,1974,p.11.
[5] 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载《新闻爱好者》,2004(3)。
[6] 雷跃捷:《媒介批评》,126页、12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美]小奥斯卡.H.甘地:《人种、族裔地位和媒介市场分层》,见詹姆斯·库兰等编:《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4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