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媒介与社会

媒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媒介批评理论所要探究的问题的基础。关于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大众传播理论和社会学理论都有所涉及,但在具体的研究中,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是很难区分的,因此,媒介批评理论则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从现实存在的意义上看,媒介始终依赖于社会而存在,人们的媒介活动是社会活动的构成部分。但是,媒介批评理论认为,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建构起了人们关于社会的认知和内涵的界定,媒介反复不断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公共的、共同的社会规范,什么是人们共有的价值立场,由此,媒介成为人们观念价值、日常社会生活的标准、模式和规范的主要来源。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探究媒介与社会的问题,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认识,因此,媒介批评理论从对媒介的一般社会功能的分析入手,探究媒介化社会和媒介社会批评理论等基本问题。

一、媒介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复杂的,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同时也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构成,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媒介是人类信息传播所依赖的中介和载体。因此,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也是以信息传递为其基本的逻辑起点。

以往理论关于媒介的社会功能的探讨,基本可归结为传递信息、认识社会、建构社会意义、反思和过滤社会现实,形成社会共享的文化意义等。由于所关注的问题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首先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传递人们所需要的社会信息,是媒介最为基本的社会功能。人们依靠媒介不断获取外界信息,并由此应对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基于此,对于社会而言,信息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在媒介批评理论看来,信息的公开透明涉及的不仅是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信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信息公开则是基本的“生存权”的问题。其次是认识社会。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媒介的主要作用是了解环境、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从而达到认识和了解现实的作用。人们通过媒介感知外在的世界,在知识和经验层面感受世界的变化。再次是建构社会意义的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借助于媒介的符号意义,建立起来对个人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意义。最后,媒介还是社会的“反思者”和“把关人”,人们通过媒介反思社会现实,分析社会现实复杂的构成要素,并提出适应性的策略。同时,媒介还能有意识地充当“把关人”的角色,过滤那些与社会价值相背离的信息,从而建构共享的社会文化。因此,反思、把关和建构文化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

关于媒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拉斯韦尔认为,媒介具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他是从“个人”、“组织”、“社会”等不同的层面对传播在社会中的基本功能做出概括的。“监视环境”是从“个人”层面对传播功能的概述,“协调社会”则是从“组织”层面对传播功能的概括,“传承社会文化”是从“社会”层面对传播功能的概括。其后,在拉斯韦尔的媒介三功能的基础上,赖特提出了“四功能说”,具体包括:第一,监视环境。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第二,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在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第三,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相对应。第四,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其中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这在电视媒体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可以看出,他们在关于媒介与社会的研究中,立足于媒介、社会与文化的角度分析人们的大众传播活动,媒介在社会中的功能被突出。传播的基本功能与传播层次和类型之间的关系如表5.4所示。此外,在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1)的报告中,也归纳了获得消息情报、社会化、动力、辩论和讨论、教育、发展文化、娱乐和一体化八种传播的主要社会功能。

表5.4 传播功能的范畴、层次和功能

二、媒介化社会与社会化媒介

随着媒介在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人们对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也愈来愈深,从而形成了所谓“媒介化社会”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所谓“社会化媒介”也应运而生。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表述。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传播媒介指用来表达含义的静态或动态的一切物体和物体排列。其中的新闻媒介,专指用于交流、传播新闻信息的工具,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通讯社电稿等传统媒体,也包括在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移动网络、新型广播电视及综合媒介等新兴媒介。人们把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兴媒介称之为“第四媒体”,而将移动网络(如手机)称之为“第五媒体”。基于此,人们将“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高度普及的社会称之为“媒介化社会”。[1]媒介化社会的形成包括三层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基础,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基础。二是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动力,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情景化”显示了媒体巨大的影响力和建构性,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性后果。

早期的大众传播理论研究就已开始探究媒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美国社会学家赖利夫妇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结构》(1959)就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众传播的模式做了描述。他们将大众传播视为社会复杂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对传播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与此前对大众传播模式的线性关系的描述不同,他们的研究立足于社会系统的宏观视野,将大众传播过程放置于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背景下来把握,开启了媒介社会化研究的思路。传播学者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也将媒介本身看成是社会系统加以考察。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机构通常包括受众群体、市场研究、广告部门、生产部门、分配体系、控制集团等组成要素,如果把媒介本身看成是个社会系统,其生产、消费等环节便成为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而整个人类社会便是其超级系统。媒介系统与超级系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彼此互动并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他们在理论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媒介化社会”和“社会化媒介”的观点。

媒介化社会是在媒介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在受众的信息需求和依赖主导下,表征媒介对社会环境建构的影响力的一种信息社会形态。从技术角度看,媒介化社会建立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之上,是媒介技术不断革新,媒介融合成为现实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特征。在媒介化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的传播手段和形式也越发呈现出多样化,媒介融合发展迅速,从而推动媒介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从受众角度看,媒介化社会是信息传播事业愈加发达之后,受众形成信息依赖而导致的社会特征。在媒介化社会中,传媒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工具,人们对传媒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信息传播成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结果层面看,媒介化社会体现了媒体的深刻影响力,是媒介传播对社会不断建构与重构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媒体印记。在媒介化社会,社会不断被媒介化,媒介的影响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成为人们理解世界和应对社会变化的主要工具。

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构建了人们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想象,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等也被打上媒介影响的烙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媒介使用结构,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新兴媒体对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日趋加深。诸如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自由表达的公共空间的形成,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商务的经济运行方式等,同时,网络也使得人们的社会文化网络化、虚拟化,特别是互联网引发的全球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媒介化社会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化媒介”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社会化媒介”指的是可以实现“互动”的媒介,它将以往媒介一对多的线性传播方式改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相互分享信息、观点、想法、经验、知识等的媒介平台。通过社会化媒介,人们不仅可以发出信息内容,还可以实现即时分享、评价、讨论、沟通等。目前最为常见的社会化媒介主要有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微博、微信等。微博是目前社会化媒介使用最为广泛的形式,它给予传播者极大的参与空间,具有参与、公开、对话、连通性等社会网络化的基本特征。

社会化媒介已成为当代社会人们传受信息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议程,也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同时,社会化媒体彻底改变了传播主体的特征,从而造就了不同于传统媒介使用者的全新的信息传受者。社会化媒介的信息传受者能够利用自身所有能获得信息的传播工具,制造出属于自己的媒介形式,如自媒体、公民媒体、草根媒体等,并随时关注与自身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议题,使得不受传统媒介所关注的社会阶层拥有话语权,从而发表观点和看法,甚至影响现实行动。显而易见,社会化媒介产生的最为根本的社会影响,是社会话语权力的再分配。

因此,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化社会和社会化媒介进行深入探究,全面描述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层面的变化,从而揭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本质。

三、媒介社会批评理论

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与社会关系的探究,不仅在微观、具体的个案层面上分析媒介的社会功能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宏观层面全面描述和揭示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规律,从而在更为深广的意义上探究媒介社会批评。传播学者麦奎尔总结了不同层面的媒介与社会研究的理论。下面主要立足于媒介批评理论立场,对这些理论进行具体归纳和总结。[3]

第一,大众社会理论。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上,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与其他社会权力机构一起维持和强化现存的社会秩序,并对“大众”实行控制。因此,媒介建构的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大众,是缺乏个性的、没有自我意识和身份识别能力的盲从的大众,并由此构成了媒介化的大众社会。大众社会理论基于大众传播媒介被政治、经济等权力所垄断和控制的现实,由此来分析媒介形态的特征,从而认为大众社会的媒介使用者是被动的“受众”和“消费者”等。因此,媒介批评理论重点应关注的,是大众社会中媒介与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力关系构成,从而揭示内在媒介与社会公众的结构性关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媒介批评理论认为,以私有制和垄断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在于通过意识形态的生产,从而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其后,各种后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则重点探讨媒介意识形态生产如何通过“文化霸权”等隐蔽的方式,使得公众在媒介使用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显然,马克思主义媒介批评理论对深入剖析媒介话语霸权极具现实意义。特别是随着当代社会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如何通过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批评方法,深刻解释和批判媒介发展的现状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媒介批评理论的重点,在于以社会和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解释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组织行为。对于媒介而言,功能主义将社会视为由包括媒介在内的不同子系统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的每一部分都为社会的秩序和规范起作用。人们有序的社会生活则要求在社会运行和社会环境之间必须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由此,媒介也会对社会的正常运行起作用,并引起社会的变化。此外,有关大众传播的受众效果研究也从另一方面支持了功能主义的观点。立足于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媒介批评理论应深入剖析媒介对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影响关系以及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该理论的核心是以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使用批判性的方法揭示媒介的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媒介的所有制形式对媒介本身的经营管理以及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影响。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将大众传播机构看做整个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并认为传播内容的生产最终受到媒介政治经济利益的影响和支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理论基础,但该学派也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吸取了大量的方法和理论。媒介批评理论应针对现实的媒介制度和媒介经营管理形态,分析其中隐含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第五,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现代化和发展理论集中体现为“发展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功能,如推广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社会革新项目,提高民众的识字水平和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乃至增强国家的统一意识和凝聚力,鼓励民众的政治参与等。大众传播媒介是推进社会变革的因素,但是社会的现代化和发展还须借助其他更重要的途径。媒介批评理论对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探究,应该着眼于具体现实中媒介推进社会进步的不同情境、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等加以分析。

第六,传播技术决定理论。传播技术学派认为,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传播技术对该时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社会的权力结构、社会一体化进程和社会变革等方面。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他们夸大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但因他们提出的理论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从而落入仅有观点而无逻辑的尴尬境地。媒介批评理论需基于技术与媒介的社会关系来进一步探究。

第七,信息社会理论。信息社会理论是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进一步发展和阐释,该理论提出“信息革命”、“信息社会”和“新媒体”等概念,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因其交互性、个人化和非同步性等特征,能够促进社会公众的个性解放和民主政治的实现,特别是促进所谓“草根民主”的发展。但是,新兴媒体在改变社会,带来新的变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负面影响,而对社会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媒介批评理论应该深入分析和探讨。

总之,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和社会关系问题的认识,或以社会为主导,认为媒介是社会系统构成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社会结构、功能等角度出发,探讨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或以媒介为主导,认为媒介发展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就媒介技术、媒介内容、媒介使用等探究媒介对社会的意义。不论从任何角度出发,媒介批评的基本立场都是通过剖析媒介与社会的内在关系来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

[1] 童兵:《媒介化社会新闻传媒的使用与管理》,载《新闻爱好者》,2012(11)。

[2]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26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参阅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67页~7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