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纪录片叙事结构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结构是纪录片展开叙事的框架安排。确立叙事视角以后,创作者就需要依据叙事视角设计叙事结构。清晰的叙事结构可以促使创作者将众多零散的素材经过取舍和布局,组织成有机整体,进而提高纪录片后期编辑效率。
一、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考量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前提是叙事线索。所谓叙事线索是指贯穿于纪录片全片中或明或暗的叙事指引。和文学作品一样,叙事线索是纪录片展开叙事的必备要素,只有确定了叙事线索才能确定叙事结构。叙事线索可以分为唯一叙事线索、多元叙事线索和复杂叙事线索三种类型。
唯一叙事线索是最为简单也最为常见的叙事线索,顾名思义就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唯一叙事线索种类有以时间为标准、以地点为标准、以逻辑为标准等。在纪录片创作中,以时间为标准和以逻辑为标准的叙事线索比较常见,以地点为标准的叙事线索比较罕见。唯一叙事线索主要包括线性结构、圆形结构这两种类型。
多元叙事线索是经过创作者精心设计的叙事线索,通常由两条或两条以上明线构成。依据不同的关系,这些线索之间构成了特定逻辑关系,进而形成不同叙事结构。多元叙事线索主要包括复调结构、套层结构这两种类型。
复杂叙事线索是创作者故意摈弃内容层面显而易见的线索关系,为了取得特殊表意效果而设计的叙事线索。这种叙事线索与创作者的表意意图有直接关系,如为了说理、抒情等需要而故意将内容打散,使用解说词等手段进行重新串联。复杂叙事线索主要针对散点结构这种类型。
二、叙事结构的具体类型
(一)线性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按照事物进程的自然次序或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内容层次之间有比较明显的时间顺序关系、递进关系等,脉络清晰,结构单纯,简单易懂。这种结构通常有两种情况。
1.时间线性
采用时间线性结构的纪录片,一般具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即以解说词或字幕的形式告诉观众时间进程。例如,纪录片《根系深深》讲述了东北林业大学王政权教授带领他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们,深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做科研项目的不平凡经历。创作者采用跟拍的方式共拍摄了两天,纪录片以字幕的形式在画面中标注了10次时间。这些时间一方面告诉观众纪录片的时间进程,另一方面也隐含表达了王政权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为了做好科研项目而争分夺秒工作的崇高精神。
2.递进线性
采用递进线性结构的纪录片,是以一个又一个或一组又一组设置的“问题”为标志的,解说词在解答完了前面的问题后,随之会出现后面的问题,层层递进,逐级推进。例如,6集纪录片《复活的军团》,每一集都会围绕一些中心问题展开,如第1集问道:“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它靠什么建立了空前的丰功伟业?”第2集问道:“秦军,这支令人生畏的军队,果真是依靠残暴和野蛮统一了中国吗?”这些问题在将纪录片叙事逐步引向深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制造悬念,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二)圆形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借鉴几何中“圆”的概念,将纪录片主题作为“圆心”,以人物或事件与主题的关系为半径,从而保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般来说,创作者当拍摄到主题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差异性的素材时,可以考虑使用这种结构。就目前应用情况来看,使用较多的是将内容与内容之间处理成平行关系,因此这种结构也被称为“板块结构”。
例如,纪录片《等待爱情》讲述的是生活在现代中国都市中的大龄女青年的婚恋价值观。该片出现了两个女主人公,一个是来自安徽正在西安做化妆品生意的郝晓燕,另一个是曾留学荷兰现正在成都做艺术策展人的赵欢。两个女主人公都曾有过自己的感情经历,但是均以失败告终。纪录片主要反映她们目前单身状态下的生活情况。
面对这样两个人物,创作者选择了很简单的讲述方法,那就是先讲郝晓燕,再讲赵欢。也就是说,这两个女孩在创作者看来,没有主要与次要、谁重要谁不重要的区分,她们只是当今都市中大龄女青年的两个典型代表。她们的共同点在于有相似的婚恋价值观,这就是该片的叙事线索。但是观众看完后发现,具体情况有差别,郝晓燕是想结婚,而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赵欢是忙于自己的事业暂时不想结婚。
(三)复调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是指在纪录片开始很长时间内,几条叙事线索独立发展,观众似乎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直到整部纪录片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处,观众才看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可以体会线索对位形成的丰富内涵。这种结构通常有两种情况。
1.交叉复调
采用交叉复调结构的纪录片,一般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叙事线索构成。例如,纪录片《九月的某一天》开头依次讲述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1972年德国慕尼黑正在筹办奥运会,全城居民因此特别兴奋;第二件事情是一位以色列运动员的幸福生活;第三件事情是一位巴勒斯坦老人在讲述他参加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的往事。这样的开头让观众非常疑惑,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该片在后面依次间隔进行讲述。直到纪录片中间,观众才发现原来这三件事情是这样联系在一起的,即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期间,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绑架并杀害了多名以色列运动员,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纪录片正是以这样独特的方式讲述这个惨案发生的过程的。
2.平行复调
采用平行复调结构的纪录片,一般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相似特征但没有内在因果关系的叙事线索构成。例如,纪录片《两个孤儿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两个人物的故事,也构成了两条叙事线索,一个是1932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平顶山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夏维荣,那年他父母都被杀害,他自己只有两岁;一个是1947年,日本开拓团留下的孤儿陈雅娟,那年她只有5岁。纪录片在后面依次间隔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两个人物之间互相不认识,也没有必然关系,但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也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叙事线索取得了一种绝妙的对位效果,观众很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多年前日本侵略中国的那场战争而言,中日两国普通民众都是巨大灾难的具体承担者,也只有中日两国普通民众共同努力才能维护和平生活。
(四)套层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指将“历史”与“现实”两个不同时空的内容交织在一起进行讲述,让“历史”与“现实”形成对照,进而产生新的意义。一般来说,“历史”通常使用画像、照片、扮演、动画等形式进行叙述,而“现实”通常使用现场拍摄的方式进行叙述。两个时空间隔叙事,并使用解说词将它们“套”起来。采用这种结构的纪录片一般至少有两条叙事线索。
例如,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之《奉使西洋》讲述了郑和如何在明朝政治漩涡中受到明成祖朱棣赏识进而被委以重任,准备出使西洋的故事。其中一条叙事线索讲述明朝初期政治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包括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侄子朱允炆皇位等大事件;另外一条线索讲述考古工作者如何利用考古技术和人像复原技术呈现郑和形象等,将郑和出使西洋的事置于明朝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历史”与“现实”转换自然,叙事流畅,内容丰厚。
(五)散点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一般采用全解说词模式,将时间、地点、景物等多种叙事要素通过论证或者情感线索串联起来,议论、抒情等表意效果明显。这种结构相对于前面几种结构比较复杂,原因在于叙事线索有明暗之分。时间、地点、景物等叙事要素呈现规律性变化,观众可以看到,属于明线;议论、抒情等观众可以听到,也可以感受到,属于暗线。也就是说,时间、地点、景物等看起来比较散,但实际上不散,类似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这种结构通常有两种情况。
1.散点说理
采用散点说理结构的纪录片,议论大于叙事,思辨性的解说词将时间、地点、历史等串联起来,以表达某种观念。例如,纪录片《土地忧思录》的解说词写道:
“从1957年到1987年这30年的时间里,全国每年净减少耕地800多万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了。这个数字还不到汉代人均耕地的1/5,仅仅是唐代、明代人均耕地的1/9。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是多方面的。现在看起来,除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合理之外,城市和工矿用地面积的扩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面这段解说词中,创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今中国耕地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和工矿用地面积的扩大。后面使用解说词加大量同期声采访,充分论证了这个观点,表达了对耕地减少可能导致中国国内粮食供应不足的深深忧虑。
2.散点抒情
采用散点抒情结构的纪录片,抒情大于叙事,抒情性的解说词将时间、地点、景物等串联起来,以抒发某种情感。例如,纪录片《长白山四季》的解说词写道:
“在以往的岁月里,我向往着祖国的名山——长白山。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在地图上寻找长白山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在诗篇中欣赏人们对长白山的深情赞美:长白天池、长白瀑布、长白林海、长白雪原。我渴望登上长白之巅,在那里欣赏长白山的春天。”
在这段解说词中,创作者非常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长白山景色的赞美与向往。后面的解说词分别围绕长白天池、长白瀑布、长白林海、长白雪原等景色进行描绘,但是赞美与向往之情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