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纪录片叙事视角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视角指的是创作者展开叙事的切入角度,每部纪录片在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后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叙事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可以实现不同的叙事与表意功能。

一、叙事视角与解说词类型

考量纪录片叙事视角的前提是解说词类型。解说词所使用的人称具体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是一个极具议论抒情性质的人称。对于讲求叙事真实的纪录片来说,第二人称的使用非常罕见,即使偶尔出现,也通常穿插在一些议论抒情的段落中,而不能成为整部纪录片叙事的人称选择。所以,在纪录片创作中,主要承担整部纪录片叙事人称的就只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了。

第一人称叙事是指以主角或见证者的身份叙述自身经历的事件,最大的优势是便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通常“我”“我们”这样的称呼会出现在解说词中。第三人称叙事是指以创作者或旁观者的身份叙述所看到的事件,最大的优势是便于客观叙述,通常“他”“他们”这样的称呼或者人物姓名、昵称、尊称等会出现在解说词中。

以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为标准,解说词可以分为全解说词、半解说词、无解说词三种类型。从纪录片叙事这个角度来说,解说词体现为两种叙事模式,即全知叙事模式与限知叙事模式,其中全解说词属于全知叙事模式,半解说词、无解说词属于限知叙事模式。全知叙事模式是指创作者所掌握的情况看起来比较多,能够使用解说词将被拍摄对象的过去、现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等讲述得非常全面,人物同期声使用较少或者没有。当然,具体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个别创作者将少量解说词使用字幕代替的情况,这属于将解说词与字幕灵活转换应用的情况。限知叙事模式是指创作者所掌握的情况看起来比较少,解说词或字幕只起到交代信息、提示情节等作用,作用比较有限,人物同期声使用较多。在这种模式中,无解说词并不等于纪录片就没有交代信息、提示情节等功能的需求,而是这些功能全部由字幕来实现,因此字幕上升为仅次于画面的重要语言元素。

由此可见,具体某部纪录片采用的是全知叙事模式还是限知叙事模式,是以创作者为主体来判定的,而不是以纪录片中的人物为主体来判定的。叙事视角实际上就是上述两个叙事人称与两种叙事模式之间排列组合后的具体选择。

二、叙事视角的具体类型

(一)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这种叙事视角是创作者模拟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身份来讲述事实,不仅可以方便创作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展开叙事,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这种叙事视角的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观众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代入主要人物经历,形成有效情感互动。

例如,纪录片《俺爹俺娘》讲述的是摄影家焦波的父母如何相濡以沫地生活了50多年,以及焦波如何使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他们生活的故事。该片中焦波本人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他是故事的主要线索,另一方面他是部分影像的拍摄者。该片解说词开头这样写道:

“在鲁中山区与沂蒙山毗邻,有一个小山村,住着我年迈的爹娘。”

这里的“我”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这部纪录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此后,整部纪录片解说词和焦波的同期声交替轮换,限知叙事特征明显。

(二)第一人称全知视角

这种叙事视角是直接以创作者的身份讲述事实,讲述拍摄过程是纪录片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采用这种叙事视角的纪录片“间离”色彩比较明显,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创作者拍摄的内容,还可以看到创作者的拍摄过程。

例如,纪录片《瑶山行》讲述了摄制组一行人奔赴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拍摄瑶族同胞富有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的故事。观众通过镜头一方面看到了瑶族人唱歌、待客、结婚等生活细节,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摄制组如何走进山寨、如何受到主人招待、如何参与当地年轻人举行婚礼的场面。其中有段解说词这样写道:

“我们来到瑶族老人谢永松的家里,主人拿出瑶山果品和各种可口的菜饭招待我们。”

这里的“我们”是第一人称,指的就是创作者。整部纪录片使用全解说词,中间除了歌声外,几乎没有出现人物同期声等其他声音元素,全知叙事特征明显。

(三)第三人称限知视角

这种叙事视角在当前纪录片创作中比较盛行,它完全站在旁观者角度去看待事实,在叙事上达成一个默契,即创作者与观众的立场是统一的。采用这种叙事视角的纪录片客观叙事色彩比较强,创作者在冷静的讲述中不断引发观众的思考。

例如,纪录片《山里的日子》之《回乡》,讲述了中国著名油画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回到他过去经常写生的四川大巴山区一个小村庄的经历。整个故事依据罗中立逐次探访邓友仁、杨述俊、邓红梅、邓大贵等当地他早已熟悉的农民展开。解说词的主要任务是交代罗中立过去和上述这些人物交往的细节。该片解说词开头写道:

“1998年深秋的一天,画家罗中立又一次回到了大巴山中的这个小山村。”

解说词在这里非常明确地使用了“画家罗中立”这样的称呼,表明了纪录片使用的是第三人称;纪录片大部分是人物之间的同期声对话,解说词所占比重非常小,限知叙事特征明显。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无解说词这种情况。例如,纪录片《伴》开头的字幕写道:

“中国西部山区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刘老太太,家中养了一口远近闻名的大猪。”

这里出现“刘老太太”这个称呼,表明了纪录片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整部纪录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有少量的字幕用来提示必要信息,限知叙事特征明显。

(四)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这种叙事视角是创作者使用解说词全方位讲述事实,可以全面展示被拍摄对象的过去、现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跨度比较大。通常情况下创作者会加入一些议论抒情段落,因此创作者的立场比较明确,主观表意色彩比较强。例如,纪录片《苏园六纪》之《吴门烟水》的解说词开头这样写道:

“对于一个世界性组织向苏州投来的瞩目,苏州的平民百姓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平常,因为最了解那些古典园林价值的,毕竟是他们。”

《苏园六纪》主要讲述苏州园林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居住于苏州的人们是重要表现对象。《吴门烟水》这集一开始就使用了“苏州的平民百姓”这样的称呼,表明这集使用的是第三人称。该集纪录片中没有出现任何人物同期声,字幕仅限于解说词字幕,全知叙事特征明显。

(五)混合人称限知视角

通过前面四种纪录片叙事视角的讲述,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种叙事视角都有它的优势,也存在某些局限。为了最大程度优化叙事视角功能,近年来出现了将不同叙事视角组合运用的情况,即混合人称限知视角。

这种叙事视角实际上是创作者将第一人称限知视角与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结合了起来,既能发挥第三人称客观叙事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第一人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优势,还可以发挥同期声具有现场感的优势。这种叙事视角是通过人称的不断转换实现的,观众可以发现解说词一会儿是第三人称,一会儿又变成第一人称。例如,在纪录片《诚城》中,解说词开头这样写道:

“画家忻东旺在北京的画室正在装修,给他装修的是些河北、山西来的农民,这些流落在城市里谋生的农民,有他们自己的身份:农民工。这三个字在忻东旺的心里是复杂的,那原本也曾是他自己的身份,这让他有了提笔作画的欲望。

我觉得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隐私,它难以言说,一些非常熟悉的人常常触动我画画,那是一种莫名的感觉,似乎是一种矛盾的力量在吸引我,同时还产生了一点使命感。”

这两段解说词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部纪录片的叙事视角。第一段一开始就提到“画家忻东旺”这个称呼,而第二段一开头使用了“我”这个人称,这里的“我”就是“画家忻东旺”。当然,这部纪录片比较严谨的地方在于,当解说词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时,会同时出现“忻东旺自述”这样的提示字幕。整部纪录片还出现了忻东旺本人、家人以及其他一些画家的人物同期声,限知叙事特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