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纪录片拍摄方法
纪录片现场拍摄是兼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拍摄活动。就技术性而言,其涉及手持拍摄、架上拍摄等,这些与其他影视艺术类型拍摄并无本质不同;就艺术性而言,其以创作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体现的是不同的记录态度。
一、交友拍摄
在纪实拍摄中,创作者最想要的是被拍摄对象真实而自然的生活状态。但是,在具体拍摄实践中,创作者往往会遇到三种比较棘手的情况:一是创作者与被拍摄对象不熟悉,被拍摄对象排斥甚至拒绝拍摄;二是被拍摄对象对摄像机不适应,在镜头前出现非常紧张、无所适从的状况;三是被拍摄对象面对摄像机非常亢奋,出现明显的“表演化”倾向。为了消除这些情况,交友拍摄方法是重要选择。这种拍摄方法的基本逻辑是让创作者深入被拍摄对象的生活,把自己置于被拍摄对象的生活之中,让被拍摄对象熟悉摄像机在现场,消除对创作者的戒备心理和对镜头的陌生感,甚至忘记了镜头的存在,以最大限度地拍摄到自然状态下的人和事。因此,交友拍摄是很好的拍摄方法。创作者能够以诚待人和充分地深入生活,甚至长时间地与被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助于达到对某种生活和人物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22]
交友拍摄起源于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弗拉哈迪与纳努克一家人共同生活了近两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弗拉哈迪与纳努克一家人打成一片,纳努克一家人已经习惯了随时被拍摄。又如杨干才导演和他的夫人王毅,以前在云南昆明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对中缅边境上一个古老的阿卡寨子发生了兴趣,想拍摄一部关于这个寨子的纪录片。刚开始,村民们对他们不熟悉,他们即使拍摄一张照片,有的村民都会举起弓弩。后来,他们逐渐和村民们熟络,并且一待就是8年,甚至最后杨干才导演还被选为寨子的9位寨老之一,村里商议重大事情都要征求他的意见。8年之后,他们用几百盘素材编辑成2小时20分钟的纪录片《蜕变》,并参加了第16届东欧“媒体震撼”国际影视节,获得“最佳长纪录片奖”。
二、隐蔽拍摄
隐蔽拍摄也称偷拍。在纪录片拍摄中,隐蔽拍摄可以最大限度甚至零距离地把生活中原生态的内容呈现出来,以体现限制条件下最大程度的真实,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并由此使观众享受到审美快感。媒介技术的进步为隐蔽拍摄提供了便利条件。这种拍摄方法对揭露各种危害社会的现象,诸如制假售假、滥用职权等行为,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拍摄过程中,这种拍摄方法是在被拍摄对象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旦被察觉,隐蔽拍摄行动要么需要立刻中止,要么失败,这也决定了隐蔽拍摄的难度。一般来说,隐蔽拍摄到的内容是在正常情况下无法拍摄到的,因此往往悬念感十足,很容易唤起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在实际拍摄中,这种拍摄方法是需要技巧的,如如何掩藏摄像机、机位如何固定、摄像师如何保持冷静、如何确保不被发现等。
在纪录片发展史上,苏联纪录片大师吉加·维尔托夫执导的纪录片《带摄影机的人》中,已经出现了隐蔽拍摄的段落。后来,法国导演让·维果拍摄的纪录片《尼斯的景象》,全程使用了隐蔽拍摄方法。美国导演路易·西霍尤斯执导的纪录片《海豚湾》,讲述了在海洋哺乳类动物专家带领下,一群动物保护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进入日本本州岛最南部的和歌山县太地町镇,记录下大量海豚被当地村民屠杀的血腥场面。想要进入地势险要、严密封锁的海湾很不容易。路易·西霍尤斯不得不请好朋友——加拿大潜水冠军曼迪-雷·克鲁克谢克和潜水教练克科·克拉克,帮忙在水下偷偷装上摄像机和听音器,并请人制造出了能够隐藏高清摄像机的假岩石。当那段屠杀海豚的充满恐怖、血腥的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时,观众无不为之感到震惊和愤怒。
作为一种特殊拍摄方法,隐蔽拍摄似乎时刻在法律或道德方面接受人们的质询。因此,在纪录片拍摄中,隐蔽拍摄不可随意使用,需要谨慎行事。一是要区别公开场合和非公开场合,如街道、广场、体育比赛、公众集会、游行等,创作者享有自由的拍摄权利。但是,如果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私人住宅等,未经许可不能进行隐蔽拍摄。二是区别拍摄目的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还是私利。一般来说,对于进行中的严重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尤其是进行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不经被拍摄对象许可,进行隐蔽拍摄。此外,创作者在决定进行隐蔽拍摄时,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因为面对一些力量强大的势力,贸然实施隐蔽拍摄,一旦被发现,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三、跟踪拍摄
自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出现以来,跟踪拍摄方法成为很多纪录片拍摄的重要手段。这种拍摄方法通常以时间为线索,呈现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状态,可以原生态地展现过程和细节。即使“他准备拍的是一部访谈/编纂式的影片,他也需要在影片里引用大量这样的段落,来把昏昏欲睡的观众唤醒,重新激活他们正在变得迟钝的视觉感受”[23]。从观众角度来说,人们总是本能地信任可以具体看到的形象。就人物拍摄来说,大部分有经验的创作者,为了饱满地勾勒出人物的真实性格,通常都会费尽心思地跟随人物到他日常生活的场合去捕捉种种有关的见证,来凸显他作为一个人的具体生活。因此,跟踪拍摄既要注意较完整地摄录被拍摄对象的同期声,也要注意拍摄场景中的细节和情节,它们构成纪录片的主体,是缺一不可的。
一般来说,跟踪拍摄方法有宏观和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来说,跟踪拍摄是指采用纪实主义理念完整地拍摄整个事件,观众会看到整部影片大部分情节都是跟踪记录的结果。例如,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跟踪记录了一群来自安徽省无为县的农村女青年到北京做保姆的经历,纪录片《归途列车》跟踪记录了来自四川省广安市的张昌华夫妇几年来在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从微观层面来说,跟踪拍摄是指跟随并记录被拍摄对象行为的一种具体的拍摄技巧,通常使用长镜头呈现。例如,纪录片《伴》使用长镜头完整地呈现了刘老太太进入中学为自己的大猪捡拾猪食的过程,摄像师始终跟随在刘老太太身后,带领观众去注视她的每一个动作。由此可以说,纪录片现场拍摄的每一个镜头都是跟踪拍摄的结果。
在参与模式纪录片中,很多情况下出境主持人成为重要的被拍摄对象,由此主持人的行动路线就成为跟踪拍摄的主要路线。例如,纪录片《望长城》实际上就是摄像师跟踪记录焦建成等主持人去探访长城及长城两边人们生活状况的结果。尤其在“寻找歌王王向荣”这部分中,摄像师跟随主持人时而上坡,时而下沟,时而向村民打听地址,整个跟踪拍摄的画面,都给观众很强的参与感和关注感。因此,跟踪拍摄要求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机智而敏感地观察、分析、判断、选择拍摄,要求摄像师瞬间对画面的主体、陪体、细节、环境等做出判断,熟练而迅速地确定拍摄位置、角度、用光和构图,并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最有表现力的瞬间。[24]这种综合应变能力要求摄像师有成熟的思想和精湛的技术,而这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摄像师长期探索、实践、钻研和积累经验。
四、多机拍摄
以摄像机数量为标准来划分,纪录片拍摄活动有单机拍摄和多机拍摄两种拍摄方式。单机拍摄指在拍摄现场使用一台摄像机进行拍摄的方式,镜头的变化主要依靠机位变化、景别变化等来实现。在纪录片发展早期,由于器材昂贵,单机拍摄是主流。随着20世纪50年代便携式摄像机的出现,多机拍摄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多机拍摄指使用两台以上摄像机同时拍摄的拍摄方式,可以保证完整拍摄人物活动、事件发展过程,更可能拍摄到偶然出现的戏剧性细节,有利于从多角度观察被拍摄对象。[25]例如,某些场景规模宏大,出场人数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为使拍摄一次成功,并提高拍摄效率,一般都采取多机拍摄的方法。此外,对一些关键性的转瞬即逝的动作或者事件,采用多机从多个角度同时拍摄,使短促的瞬间变成数倍于现实的时间,而且视点不同,可以给观众的欣赏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多机拍摄对长镜头拍摄是一个冲击,因为单机拍摄时,长镜头可以保持动作的连续性和声音的连贯性。而多机拍摄时,摄像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只要有一个机位保持全景的连续,其他机位则可以抓取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画面,编辑后的画面就会丰富多彩。例如,德国纪录片《超慢动作下的世界》中讲到,女拳王肯蒂齐娅曾获得三届轻量级女拳王,她为什么这么厉害呢?为了弄清这个疑问,创作者使用了6台红外高速摄像机,用每秒1000帧的速度拍摄,终于拍摄到了肯蒂齐娅天下无敌的秘密:她出拳速度非常快,每分钟出拳频率是400下,超过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男性拳王阿里。多机拍摄的场面调度很重要,不同机位的摄像机应该有明确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