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纪录片现场采访
在很多纪录片中,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对话或者受访者的言说构成了影片的重要内容,而多数情况下,这都是通过采访者的采访实现的。这种通过采访直观呈现在纪录片当中的言说画面不仅可以给观众提供事实,还可以丰富声画表现。
一、纪录片采访要求
(一)采访者素质
纪录片采访要求采访者要有足够的亲和力,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在短时间内消除受访者的紧张感与戒备心;在言行举止之间处处显得自然而坦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受访者的信任和尊重。采访者要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能准确、简练、清晰地表达出问题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在准确无误地接收受访者话语的意思及其弦外之音后,给受访者以明确的引导,而不至于用复杂的长句子将受访者绕晕,令其不知所云。采访者要有良好的分析和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受访者的表现及时做出判断,并针对临场情况随时对采访进程做出调整和变通。采访者要有足够的镜头意识,能充分意识到画面和声音各自表现能力的不足之处,在观察到画面已经表述了某些内容时,就不要再做无谓的提问了;而有时为了后期编辑的需要,还要明知故问,以便让摄像机把必要的素材记录下来。
(二)采访的环境
人是非常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并且倾向于根据环境的感觉来降低或提高防卫心理。为了使受访者能够畅所欲言,最好的环境当然是他最熟悉的环境,如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小店或工作室、自己的农场等,在此他可以进退自如,无所顾虑。在职业性空间,如办公室、车间等地方他也可以获得较安定的心理支持,因为周围的人和物都是自己所熟悉的。而在陌生和嘈杂的环境中,人的防卫本能就会高涨,倾向于慎言慎行,较难敞开心扉。但如果是气氛热烈的公共环境,如广场、体育场、公园、剧院和演播室等,受周围气氛的感染,受访者比较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有同事、同行等在场,数人之间相互刺激和激励,就可能使谈话更热烈、更精彩。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如果能兼顾采访内容,让受访者走进某些便于唤起回忆的环境,也能促使受访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二、纪录片采访类型
(一)以人物为中心
人物是大多数纪录片涉及的主要对象,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出身、学历、职业、生活经历、社会名誉等,不仅是一种具体存在,同时也可以生动地体现特定时代的特点和本质。人也是主体性存在,受社会生活的各种条件制约,人的精神品格不容易显示出来。因此,以某个人本身作为目标来采访,相比事件中的人要复杂一些。很多时候是开放性采访,采访者提问和回答的范围和方式往往没有太大的限制,采访宗旨往往是展现一个人的个性和精神品格。通过人物采访,创作者可以打开一个窥视特定时代生活的窗口,由此既能了解一个人的魅力,也能够对社会现实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人物采访,目标就是打开他的话匣子,让他敞开描述自己的同时,也描述他所生活的世界。但是,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如何让采访顺利完成,就成为采访者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
(二)以事件为中心
从时态方面来说,事件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其中现在时态事件以现场的形式出现,过去时态事件以历史、文化等形式出现,未来时态事件以科学、知识等形式出现。而过去时态事件和未来时态事件都是以现在时态事件为基础展开的。无论哪种时态事件,其共同之处是事件本身只能呈现表象,只有通过采访相关人物,如当事人、目击者、相关者和专家学者等,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和意义。但是,对事件中的人的采访,已经不重在人本身,而重在对事件真相和意义的揭示,是一种目标非常明确的采访,提问的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即以获知与事件真相有关的信息为宗旨,他本人的个性、感情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代事实发言,说出真相。例如,在徐童执导的纪录片《老唐头》中,主人公唐希信被同学指婚,一方面,表现了他极其讲义气的豪放性格;另一方面,传统东北农民的那种逆来顺受、死要面子的特点也让观众很气愤。
三、纪录片采访原则
(一)有备而行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奥秘是一个“备”字,如她在采访邓小平前,通过查阅资料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知道了邓小平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三上三下”的经历;知道了邓小平的身世,尤其是留学法国的教育经历等。在对纪录片策划的过程中,创作者一定要充分考虑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与突**况,做好详细的预案。纪录片采访资料来源多样,可以从当事人和相关人入手,寻找所在学校、单位的档案资料;也可以从学者那里或一些大型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机构查询到相关资料;还可以从新闻媒介上寻找相关资料,尤其是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查找资料已经变得相当便捷。采访者要确定明确的采访策略,全面、深入地研究受访者;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采访的时机,提出一系列好的问题。
(二)良性互动
德国导演沃纳·赫尔措格的采访经验十分丰富。有一次,当他采访一位有名的登山家时,这位登山家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根本就不受采访议程的约束,赫尔措格果断关掉了摄像机。这位登山家在炫耀自己的传奇经历时,突然发现摄影机前面的指示灯没有亮,他十分诧异地询问赫尔措格为什么关掉摄像机。“你没有尊重我。”这是赫尔措格给登山家的答案。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要努力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当采访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明星、领导人等时,应该本着“熟悉对象、亮出身份、不卑不亢”的原则,与对方进行交流;当采访一些下岗职工、贫困户、残疾人等时,应该本着“放低姿态、投入情感、建立信任”的原则,与对方进行交流;当访谈双方心理形成均势时,应当本着“平等互信、稳重大方、理性客观”的原则,尽最大可能进行深入交流。
(三)紧追线索
很多采访者在采访前会设计一些问题,然后在采访时按照这些问题的顺序对受访者进行依次提问。但实际上,随着采访的深入,采访者往往会发现一些事先并不知道的情况,这些情况对于纪录片拍摄或者后期编辑很重要,因此采访者就不能视而不见或者随意放弃,而应该随时调整采访计划,把情况了解清楚。采访者还需要积极地面对拒绝,巧对拒绝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进行“换位思考”,即采访者应该努力站在受访者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找到受访者拒绝接受采访的症结,对症下药。采访者不应持有预设立场,不要用自己的观点、立场和价值观去支配采访话题的走向。美国导演埃洛尔·莫里斯指出,采访者在采访中要营造一个“竞争性话语体系”,要对受访者进行“交叉性验证”,不可偏听偏信。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一旦发现线索,就应跟踪提问,梳理逻辑,探寻真相。
(四)驾驭时机
在纪录片采访中,恰当把握采访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纪录片《沿江而上》中,生活在长江之滨的余水一家人,他们的家园被三峡工程上涨的江水吞没,画面中出现主人公余水的家人伫立江畔,凝望已隐没在水底的家园的情景。此刻,余水不能回家,她正在游轮上加班。采访者在此刻即兴采访了当时围观的村民,有人说道:“我们国家真是好繁荣富强,把这么大一条河,说截断就给截断了。”这句话引出了一个重要话题,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大路上,如何看待三峡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精神。例如,纪录片《二十四城记》中有一段关于下岗职工侯丽君女士的采访,侯丽君在采访中声泪俱下地向观众倾诉了她当时下岗的原因。采访者有意将采访时间安排在侯女士傍晚下班之际,采访地点就在返程的公交车上。傍晚被誉为采访的黄金时刻,是人们最容易向他人敞开心扉的时刻,刚好又身处下班的公交车上,受访者往往会将满腹苦水全部倾吐。
四、纪录片采访策略
(一)拉近距离
纪录片采访能否成功涉及很多因素,其中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是关键。一般来说,每个人在面对摄像机镜头时,都会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心理。如何在采访时让受访者快速消除警惕心理,需要采访者与受访者保持情感互动,营造轻松、舒适的沟通氛围,甚至采访者要与受访者成为很好的朋友。一种方法是采用“迂回”的办法,先聊一些与采访主题无关的话题,使受访者逐渐松弛下来,进入谈话状态,然后渐入佳境;还有一种方法是长时间和受访者待在一起,相互之间非常熟悉。例如,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一共采访了14个人物,这些人物从7岁一直到14岁、21岁,最后到56岁,总共进行了8季采访,跨越了一个人成长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该片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与他们缘系一生,成为终生朋友。
(二)聚焦主题
创作者在创作每一部纪录片时,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因此,采访也是创作者收集素材进而使主题表达更加明确的方式之一。美国导演埃罗尔·莫里斯主张要围绕影片主题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他曾这样说,真实不是那种你走过去,拿起摄影机就采集回来的东西,真实是让人追求的东西,应尽可能地调动人。他执导的纪录片《标准流程》,讲述了2004年驻伊拉克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这个事件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耻辱。在影片中,莫里斯以“虐囚照片”的拍摄过程为主线,采访了几名已经被捕的涉案士兵,让他们描述拍摄照片时的情景,使这段被隐秘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通过对士兵们的采访,该片试图告诉观众,虐囚绝不仅仅是美军中一部分有道德缺陷士兵的过激行为,士兵们使用的是美国情报人员审讯囚犯时的“标准流程”,美国社会应反思,一直标榜“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的美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三)表现人物
人物是大多数纪录片的重要表现对象,即使在以事件为中心的纪录片中,人物也是绕不开的因素。因此,能否有效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存状态、精神面貌、矛盾心理等,对于纪录片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而对于这些内容的揭示,也是采访的重要任务。在美国导演彼得·戴维斯执导的著名反越战纪录片《心灵与智慧》中,美军越南方面军总司令威廉在采访中,居然说“东方人是不在乎生死的,因为东方人笃信佛教”,为美军肆意屠杀越南人民进行了一番荒唐可笑的辩护,没有什么人性可言。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中尉穆勒,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轰炸过程中试图尽量避免轰炸到平民区,但是在地毯式的轰炸下,根本无法避开,为此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从这些采访可以看出,美国当年发动越南战争是没有任何合法理由的侵略行为,美国普通士兵并不想打这场仗。
(四)营设环境
纪录片《浩劫》记录了德国纳粹军队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式大屠杀的史实。影片采访了部分大屠杀的幸存者,也采访了大屠杀的实施者。这里分析一下影片在四种环境中的采访。一是真实环境,如幸存者塞门来到布林卡集中营,当走在松林旁的一条小路上时,他突然认出了已经被拆除了建筑物的集中营遗址,这让他感到不能呼吸,接下来他所讲的事实让观众异常震惊。二是相似环境,如采访幸存者布瑞恩,选择了他的工作场所——理发店,采访者问道:“作为一个正常的男性,你第一次看到这些**女人是什么样的感觉?”布瑞恩回忆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妹妹当年在理完发后被送往毒气室的情景,他哽咽了,拿出毛巾擦掉自己的眼泪。三是低调环境,如在采访幸存者穆勒时,请他坐在一个光线非常昏暗的地方,穆勒瞬间想起了集中营中不堪回首的往事,眼泪几次夺眶而出。四是在隐秘环境中的采访,如对实施者苏梅霍尔的采访,是在一个特设的环境中进行的,他自己以为是随便聊聊天,没想到他说的话已经被录了下来。
五、采访方式的类型
依据采访者的不同,采访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以采访者为标准,可以分为采访者出镜和采访者不出镜两种。采访者出镜可以体现明显的参与感,采访者不出镜可以体现一种中立感。当然,很多时候,观众在纪录片中听不到采访者的声音,这是因为在后期编辑时,剪辑师为节约影片时间或者为了保持某种风格而有意将采访者的声音剪掉了。因此,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需要依据影片总体风格而定。以受访者为标准,可以分为受访者出镜、受访者不出镜和受访者不出声三种。受访者出镜可以让观众看到他的形象,也有利于丰富纪录片画面。受访者不出镜有两种情况:一是受访者愿意接受采访,但不愿意面对镜头;二是剪辑师在后期编辑时为了制造某种悬念而刻意去掉了受访者的画面。受访者不出声是最为极端的情况,是因为他本人无法或不愿意面对摄像机发声,于是采访者为了最大可能获得有效信息而采取非常规采访方式。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需要依据受访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纪录片中,受访者出镜是观众最经常看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采访者的位置不同,受访者的注意力方向就会不同,在纪录片成片中体现出的受访者与观众的交流关系也就不同。一是采访者坐在摄像机下方,同时受访者坐在他的对面。在成片中,观众看不到采访者,看到的是受访者直视镜头,镜头代表的是观众的视角,观众的参与感比较强。二是采访者坐在摄像机旁边,同时受访者坐在他的对面。在成片中,观众看不到采访者,看到的是受访者朝着镜头旁边说话,表明了采访者的存在,体现了一种客观叙事感。三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共同坐在摄像机对面。在成片中,观众可以看到采访者和受访者在对话,采访者本身成为影片的组成部分,直接暴露了采访过程,体现了一定的反射性。
[1] 王铁英:《纪录片“过程”的意义及把握》,载《新闻传播》,2009(6)。
[2] 肖平:《流畅的画面剪辑与纪录片叙事方式的认知》,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
[3] 张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主观性问题探讨》,载《中国传媒科技》,2014(5)。
[4] 杨林:《浅析纪录片类型及其摄影表现特征》,载《媒体时代》,2013(8)。
[5] 王璇:《纪录片导演对于作品的主客观表达方法研究》,载《传播力研究》,2017(10)。
[6]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174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7]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184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8]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180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9] 王铁英:《纪录片“过程”的意义及把握》,载《新闻传播》,2009(6)。
[10] 张旭:《细节决定成败——浅谈纪录片中细节的决定性作用》,载《记者摇篮》,2016(3)。
[11] 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333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2] 袁佩芬:《试论灾难事件报道中电视镜头的处理方式》,载《新闻界》,2006(4)。
[13] 刘丽:《谈纪录片同期录音的观念、特点与技术》,载《现代电影技术》,2016(7)。
[14] 赵建军:《纪录片拍摄的常用方法》,载《新闻传播》,2011(7)。
[15] 向驰:《从“要我拍”到“我要拍”——浅谈电视纪录片摄像师的镜头意识》,载《西部广播电视》,2017(6)。
[16] 封敏:《长镜头与长镜头理论》,载《电影评介》,1991(10)。
[17] 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129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18] 李根胜:《浅谈环境要素在纪录片中的人性价值》,载《山东视听》,2003(4)。
[19] 曹陆军:《浅议剪辑意识在电视摄像中的重要性》,载《电影评介》,2013(13)。
[20] 李杰、王骏:《影视画面分析学》,80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1] 马兵林:《浅析影视作品中镜头拍摄的规律法则》,载《电影评介》,2008(11)。
[2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三版),11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3]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26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4] 赵琪、张芳:《创作电视纪录片的几个关键点》,载《中国编辑》,2009(1)。
[25] 牛光夏、陶新:《纪录片创作》,124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