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被需要的台北市立交响乐团
千呼万唤悬缺4年的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一职于5月16日尘埃落定,由英国指挥瓦格(Gilbert Varga)出任,瓦格上任后的首场音乐会6月14日开场,将踏出3年任期的第一步。
瓦格就职记者会上,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刘维公指出,以瓦格的国际声望,将有助于台北迈向国际城市。此外,以瓦格在乐界的人脉,可以为乐团邀请到更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
站在文化主管部门的立场,刘维公某种程度上,已经尽可能在他的职权内,达成使命,瓦格是乐团团员投票时获得多数支持的指挥;瓦格洋洋洒洒的履历,展现他在国际舞台的优异表现,在音乐上属于外行人的刘维公,透过他从各界汇集的信息,做出应有的判断。
瓦格甫就任,理当给他展现的机会,毕竟在记者会上,他表达出对台湾的热情、对乐团未来的期待,致词时当着刘维公的面,为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申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拥有自己的音乐厅。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过去4年风雨飘摇,一路走来依靠过去累积的老本,只是老本总有用完的时候,演出水平的起伏不定,低迷的票房,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状况与乐团长年定位不清脱不了关系。
历任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总是以打造国际级乐团来期许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因此竭尽心力想为乐团找到比较有名气的指挥,如同刘维公所言“瓦格的国际声望,将有助于台北迈向国际城市”。若此话当真,香港乐团现任音乐总监梵志登在乐界知名度铁定比瓦格来得高,更不用说首尔爱乐明星级的音乐总监郑明勋。台真要与其他亚洲城市比国际,依此逻辑早输在起跑点上。
其次,历任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一致相信,知名独奏家的来访,是影响票房好坏的主因之一,刘维公一句“以瓦格在乐界的人脉,可以为乐团邀请到更多国际知名音乐家”,正反映这样的思维。说实在话,过去几年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邀请的独奏家们并不差,在各乐团和经纪公司的努力下,台湾舞台能够邀请到的知名独奏家如今也不比其他乐团少。成立40多年的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对外请个独奏家,还必须处处仰赖别人牵线,由此可见过往的累积有多么的缺乏。
走向国际、累积与知名独奏家合作的履历……这样的乐团定位,就是台北人所需要和期待的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吗?套用龙应台经常讲的一句话,信息的快速传播,让国与国的界线愈来愈模糊,如今提到竞争力,已从国与国缩小到城市间。也就是说,如何打造城市的特色,当下比以往来得重要。
于此不禁要问,如果站在城市的角度,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与邻近的香港乐团、首尔爱乐、新加坡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相较,其特色在哪里,与台北市民的联结又在哪里?
例如,从香港乐团的乐季规划,可看到乐团对社会的责任,试图提供给本土音乐家发声的机会。首尔爱乐在郑明勋的带领下,摆明要以重金打造亚洲最好的乐团,他到各地广纳人才,乐团中提琴首席便是台湾音乐家,在迈向最好的道路上,乐团更不忘走向民众,乐团进驻首尔各行政区的文化中心演出,规划属于儿童的系列音乐会,还有解说型的午间音乐会等。再看看上海交响乐团,每逢暑假举行夏日音乐节,在与民众同乐之余,音乐节还为民众搭起一展音乐长才的擂台,上海交响乐团进一步与纽约爱乐签署建构乐队学园的协议,着手培育新生代的乐团人才。
反观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长年只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的“育艺深远”、“文化就在巷子里”两计划值得喝彩,这几年虽然也增加诸如大安森林公园的户外演出,但缺乏整体的包装和规划,外界看来总觉得有一搭没一搭。
当各行各业开始进行创意思考时,也应该有行动落实在台北市立交响乐团身上。有台北市政府作为后盾,试想台北市立交响乐团为何不能将捷运车站化为舞台,连接其他团队让文化走入生活,举办捷运艺术节,或是委托作曲家为重要的捷运转乘站谱作主题旋律成为各站的声音标志,或邀请作曲家以台北为灵感、素材进行创作等。另外,是否可举办“达人秀”,选拔素人演奏者与乐团同台共乐,当有歌剧演出时,为何不能编撰教材提供给中小学生学习,同时开放彩排让学生亲炙音乐的美好。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新任首席指挥瓦格,依他的专业和在乐界的风评,相信只要他用心,必能将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的演出带上正轨,但作为属于城市的乐团,体现水平的演出应该只能算是基本功,不能拿来当作定位宣扬。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成立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固定演出场地,得到处漂泊,的确说不过去,但是当一个乐团不被民众需要和认同时,光有硬件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