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吕绍嘉时代
台北爱乐乐团新乐季正式迎接吕绍嘉时代!台湾的乐迷、NSO的团员准备好了吗?
NSO之前在简文彬六年的带领下,水平提升,演出曲目呈倍增加,期间演出瓦格纳乐剧“指环”四部曲,此壮举被德国重要音乐杂志《乐团》(Das Orchester)选为封面故事,2007年乐团进驻日本太平洋音乐节,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交响曲惊艳全场。在每个乐团的团史上,都有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如何在每个阶段都能开创新页,让过去的美好,成为未来前进的动力,让人想起吕绍嘉在乐季公布记者会上所说的话,“NSO过去追求演奏了什么,现在要问演奏得如何?”,“我要走的是长远的路,而非容易的路”。
过去三年,NSO的团员度过一段缺乏“安全感”的岁月,第一阶段音乐总监遴选未果,所幸之后有赫比希接下艺术顾问和首席客席指挥的职务,以“类”音乐总监的身份带领乐团,赫比希日前卸任,NSO授予其桂冠指挥的头衔,向这位79岁高龄、热爱台湾的前辈指挥致上谢意。2011年NSO将庆祝创团25周年,从简文彬、赫比希到吕绍嘉,他们尽可能以自己的方式滋养乐团,所投注的心力,都会留下痕迹,不会因后者的到来而被抹杀,反而会层层累积潜移默化,因此没有所谓“完成现阶段任务”,反而是“永久性的影响”,就像柏林爱乐,百年来若没有富特文格勒、卡拉扬、阿巴多、拉特尔一路接棒,也不会有今日的面貌。
吕绍嘉9月上任,他所面对的大环境,其实与简文彬当时有所不同,对于NSO是机会也是挑战,短短几年内,亚洲的交响乐团版图,已经悄悄展开变化。单以华人地区来说,过去香港乐团占有领先地位,首先香港属于英国殖民地,承袭某种象征性的西方正统,且在华人音乐家技术尚未成熟之际,乐团以为数不少的外国乐手稳固水准,同时大量邀请名家参与,演出声势浩大,如今其他乐团努力追赶,港乐享有的优势逐渐褪去。
港乐过去是台湾乐团习惯的“假想敌”,在大陆崛起之时,“假想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大陆腹地广大,乐团数量少说有40个,但是能够与国际接轨,只有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不到五个乐团,刚成立的国家大剧院乐团目前仍处草创时期,但已野心勃勃。
大陆古典音乐的发展一度受阻,改革开放之后,优秀音乐家“投奔”欧美,在海外发展生根,如今大陆重要乐团祭出高薪,愈来愈多的海外音乐家回乡服务,兴起一股“海归”潮,外部资金的注入大力提升了乐团硬件水平,6年前上海交响乐团访台时,只见一个专业乐团的雏型,乐器不够好,声音还有点抱歉,今年乐团再访台湾,水平已不能同日而语,更令人讶异的是,专属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厅,如火如荼兴建当中,反观NSO缺乏正规排练场地的问题,从新闻变旧闻,从抗议变麻木,十年来不见解决,如今只能羡慕他团,望之兴叹。
不过以另一角度来看,对岸乐团的提升,对台湾不一定是坏事。相较于欧美乐团,亚洲乐团卖相相对薄弱,过去想要进驻国外重要音乐节、音乐厅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唤起国外重要经纪公司的兴趣,上海交响乐团在中国热的背景及外交的支持下,2009年受邀纽约卡内基音乐厅,2010年夏天扮演为世博宣传的角色,现身纽约中央公园,成为纽约爱乐户外音乐会的特别来宾。上海交响乐团的“走出去”,靠得或许是国家的力量,但是他们的现身,多少勾起西方观众对于亚洲乐团的好奇心,台湾乐团如何掌握时势,创造优势,值得一搏。
大陆乐团兴起,各地剧院、音乐厅的争相开幕,人民的文化修养不断跟进,势必形成古典音乐的“大市场”,光是现阶段,已经可以看到国外各级交响乐团造访大陆赚钱,尤其在迎接新年的时候,各地的跨年音乐会,“外来客”特别多。就在国外乐团,把大陆当作新兴市场时,台湾乐团也没有退让的理由,毕竟表演需要舞台。2010年年底广州亚运会登场时,NSO将与其他亚洲乐团,一同登陆参加亚运会艺术节活动,这是一次值得尝试的起步。
除了乐团版图的位移,网络世界的变革,也让人忽视不得,YouTube、Facebook、Plurk、Twitter,数不清的iPhone App,透过这些新媒介,乐团如何更有效地吸引听众、凝聚乐迷、宣传乐团,甚至与其他的乐团在网络上串联结盟,都值得思考。过去YouTube大胆在网上靠着上传影片征选团员组成交响乐团,虽然是一个临时组织,称得上营销噱头,但已突破传统概念,开创了新的可能,之前又听说有位合唱指挥,在网上组织了YouTube合唱团。更早之前还有乐团把指挥席位,放上网竞标,谁有胆抢标成功,可扮演一日指挥过过瘾。纽约爱乐也曾透过手机简讯请民众投票选出安可曲。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如果没有足够资金的挹注,一个乐团就算有水平,想要往前冲,也会很无力。放眼望去,在台湾众多乐团当中,NSO的确是水平最齐,能与其他亚洲乐团一较高下的乐团,但是当前当局预算吃紧,NSO近几年,每年预算几乎编列不足额,资金缺口高达台币五千万,十万火急时只能靠两厅院出手“救援”。近来“台湾之光”四字常被烂用,但是曾任汉诺威歌剧院音乐总监的吕绍嘉,确实是世界舞台上成就最高的华人指挥,当这股台湾之光,决定回台与当地音乐家携手打拼时,实在让人不忍看到他在全力以赴之时,还得为乐团的生计奔走。
记得柏林爱乐现任音乐总监拉特尔上任前,开出的条件,包括要求柏林市政府给予足够的预算。文化一向是赔钱而不是赚钱的行业,因为一个乐团的成功是以艺术水平来衡量,而非进账的多少,不过面对现实环境的变迁,票房好坏也很重要,乐团偶尔也得“下凡”,体会民间团体的辛劳,才不会把被“保护”视为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