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70周年的生涯试练

台湾交响乐团2014年5月5日在台北音乐厅的音乐会,是乐团艺术顾问水蓝三年任期内的最后一场演出。这场音乐会曲目安排虽以纪念理查德·施特劳斯150岁冥诞为名,实为一场“类”成绩单的展现。在这纸成绩单上,分数好坏不是水蓝追求的重点,更多的是他对乐团的期许,以及乐团对于这位顾问的反馈。

说期许、论反馈,感觉很形式化。实情是,对于2015年庆祝成团70年的台湾交响乐团来说,如此“期许”所产生的正面能量,如此“反馈”所发挥的正面效应,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实在的一次。若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台湾交响乐团从团长到指挥,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是事实。水蓝从就任到期满,历经四位团长,相较之下,他虽为顾问职,但每乐季平均8场到12场的演出,三年来的稳定度比团长来得高,时而发挥安定军心的作用。

作为指挥水蓝有几项特质,他循循善诱,喜爱与团员沟通,训练乐团的方式稳扎稳打。他经常强调,一般乐团若能以200%的热情全力以赴,对他的意义胜过只花20%力道的顶尖乐团。回看本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水蓝便是以各种手段,激发乐团潜能,逼使团员自我成长。

音乐会第一首曲目,选自贝尔格《抒情组曲》的三乐章。十二音列、无调性的现代曲目,并不在台湾交响乐团习惯的曲目之列,原因在于现代音乐在台湾经常被视为票房毒药,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于偏食。乐团鲜少触碰这些曲目,训练起来自然多了障碍。

台湾交响乐团的《抒情组曲》虽然难掩生涩,但明显可感受其破除障碍的冲劲,此能量出自团员间的同心协力。水蓝接任艺术顾问之后,聘请旅美小提琴家林昭亮出任驻团音乐家,他不时与团员合作室内乐,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团员在室内乐的互动中,逐步培养彼此的默契,各声部间投入更多精力聆听彼此。《抒情组曲》原为作曲家写给弦乐四重奏的作品,之后才将其中数个乐章改编成弦乐合奏版本。试想水蓝安排这首作品,一方面扩展了乐团曲目,同时检视乐团室内乐的学习成果。

音乐会第二首曲目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第一号法国号协奏曲》,水蓝邀来柏林爱乐的法国号首席多尔(Stefan Dohr)担任独奏。多尔一出“口”,法国号的声量震天响,急速的音群、优美的线条,只见他随心驾驭。面对多尔的高度音乐性和高超技巧,乐团的确只能忠实扮演协奏的角色,但是在水蓝充满技巧的安排下,多尔的出现,更多的是正面的鼓舞,其所施展的手法,在音乐会的压轴曲目理查德·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中完美呈现。

《英雄的生涯》戏剧性的**迭起,乐曲中乐团首席有重要的独奏片段,此外每个声部均有平衡发挥的空间,其中法国号担负重要任务,于此水蓝商请多尔入列与法国号团员并肩吹奏,有了“老大”当肩膀,团员少了畏惧多了勇气,也带动乐团整体的自信。

在水蓝适时的提点下,乐团平顺地走向英雄的终点,这个终点对于理查德·施特劳斯来说是英雄的挥挥衣袖,对于乐团是三年的总结,以及另一“人生”的起始。台湾交响乐团2015年庆祝成立70周年,作为台湾历史最悠久的乐团,过去十年乐团在颠簸中行进,最终战胜过往的自己。度过三年艺术上较为稳定的学习生涯之后,2014年8月旅德指挥简文彬将接掌艺术顾问一职,迈入70岁的乐团,如何超越当下的自己,还有另一场《英雄的生涯》在前面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