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的百年脚注
1997年唱片大厂EMI盛大欢庆百周年生日,熟料16年过后,在全球被高温笼罩的2013年夏日,这家百年老店正式一鞠躬下台,光辉灿烂的“人生”就此画下句点,旗下古典音乐艺人和长年累积的目录,全由华纳古典接收,即日起拉特尔和柏林爱乐的录音将披挂上华纳品牌;女高音舒瓦兹柯芙的历史录音也成为华纳资产;原属EMI公司的子牌Virgin,所有录音也划归华纳旗下的ERATO品牌。
事实上,EMI退出江湖,“受伤”的不仅是古典乐迷,翻开EMI的目录,可见披头士、平克·佛洛伊德等天团的足迹,当古典转移至华纳的同时,EMI的流行乐和爵士乐部分将由环球唱片接收。
因应古典音乐市场萎缩、数字音乐抬头的双重威胁,唱片市场的洗牌重整成为常态。DECCA被并入环球,Philip消失,索尼并购BMG等,过去十年,市场上五大唱片公司缩减至四大,如今EMI的消失成就了索尼、环球、华纳三强鼎立,但说“三强”有点儿勉强,唱片产业每年下滑的营收,活下来的公司早已撑不起“强”这一字,大家也不过是走在钢索上努力生存着。
21世纪这波因声倒下的唱片大厂中,EMI的消失更发人深省,也让人更为惋惜。它的起落正好见证唱片产业百年兴衰,同时也预告新时代的来临。
回首1997年,EMI的百年庆典系列是多么盛大啊!4月27日“EMI辉煌百年歌剧音乐会”于英国Glyndebourne歌剧院登场,参加的名角包括老牌男高音盖达、男中音汉普森、当时还是夫妻的男高音阿蓝尼亚和太太盖儿基尔、女高音韩翠克丝和娜塔莉·狄塞等人。追溯EMI和Glyndebourne歌剧节的历史,1984年歌剧节制作的莫扎特《唐乔万尼》是EMI出品的首张歌剧类CD录音;两者合作录制数出冷门歌剧,让乐迷有音可循,像是布梭尼《喜剧丑角》和蒙特·威尔第《波碧亚的加冕》等。
同年7月5日,在英国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音乐厅,当时还是伯明翰音乐总监的拉特尔,带领乐团演奏英国作曲家华尔顿为EMI 75周年所谱的《周年庆》(Anniversary Fanfare),小提琴家甘乃迪在离开舞台5年后也来凑一角,演出艾尔加小提琴协奏曲。此外,10月14日,在伦敦皇家艾伯特厅,披头士合唱团成员保罗·麦卡尼,发表他为EMI百年所谱的全新创作、以4年时间完成的交响诗《屹立之石》。16年前的盛况如今灰飞烟灭,红底白字留待追忆。
EMI唱片录音资产一分为二,有人为百年老公司殒落感到伤悲,也有人为迎接新的时代跃跃欲试。但把EMI的瓦解当作只是形式上的崩盘,以为他的产品只不过是换了一家厂牌发行,似乎过于乐观。
根据每年全球市调单位所公布的数字,实体唱片销售量直下,数字音乐销售量直升,除非旧有的唱片大厂在数字音乐上所获利润能够大幅提升,抵消实体销售的亏损,或是寻觅到因应数字时代的商业模式以及营运机制,“三大”的消失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最后的命运恐怕就如同Kodak这家在底片时代咤叱风云的公司,因为无法实时转舵,撞上数字相机这座冰山,最后只能申请破产。
唱片产业的摇摇欲坠,连带影响整个音乐产业链,过去年轻的音乐家,想要强出头,最快速的直达车是获得唱片大厂的青睐获得包装,在市场上大展其技,像是小提琴家穆特、大提琴家马友友、指挥拉特尔等中生代音乐家,能够成为巨星,除了本身的才华之外,唱片公司扮演重要推手。
如今唱片公司自己都自顾不暇,内心祈求能够找到天生明星,为公司赚入几把银子,像是郎朗就是在这波青黄不接的时期被打造出来的。他出道时,环球还有能力放手一搏,给予他巨星规格的包装,可惜他走红后,有了自己的主见,操作上采取保守姿态的环球无法满足他,最终他回复了索尼的频频召唤。欢喜迎接郎朗的索尼,发行他首张唱片时顺意给了他3D DVD的顶级配备,而在销售量上,郎朗的表现也称得上风光。
当下还站在顶峰的郎朗,以敏捷的脑袋因应数字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参与iTunes音乐会,还是YouTube组织的交响乐团活动,他成功穿梭在新旧音乐的时代,如果唱片产业的状况继续疲软,郎朗恐成为最后一位曾在唱片产业支撑下走红的古典明星。
失去唱片的平台,年轻古典音乐家在踌躇之余,有些人发展路途反而更宽广,因为网络、YouTube就是最佳的“自媒体”,只要善用己力就有机会发展甚至开创反攻实体的机会。
乌克兰出身的女钢琴家瓦伦蒂娜·李斯蒂莎(Valentina Lisitsa)出生于基辅,在基辅音乐学院钻研钢琴,20世纪90年代移民美国,在古典音乐界,原本只是毫不起眼的小咖。2006年,她自掏腰包灌录了一张肖邦DVD,交给亚马逊贩卖,虽然销量甚差,但她老是看到自己DVD的影像被撷取放在YouTube上供人欣赏。有天她决定豁出去,把整张DVD的全部内容贴在YouTube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亚马逊的销售量迅速上升,让她看到YouTube的威力。
此后,李斯蒂莎不断在YouTube张贴演奏或排练录像,点阅人次不断攀升,累积了7万7千笔订阅名单,而且她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古典音乐家,并没有朝跨界或流行方向发展。2012年6月,她在伦敦首度登台举行一场独奏会,门票销售一空。
李斯蒂莎凭着YouTube 5千万人次的点击量,获得古典大厂Decca的专属合约,写下一页灰姑娘传奇。2013年3月,Decca为她发行了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专辑,李斯蒂莎本尊将于台北爱乐乐团新乐季现身,到时台湾乐迷可以当场见真章。
另外一位韩裔钢琴家林贤贞(HJ Lim)也通过YouTube获益,她在国际上获得瞩目,最早是因为她只身到巴黎念书,为了让远在故乡的家人随时得知她的学习状况,陆续把自己的演奏录下来,放上YouTube供家人观赏,无意间却吸引了一大群人一再点阅,而且数量愈来愈多,最终吸引EMI,2012年为她发行贝多芬奏鸣曲全集。
无论从虚拟世界反攻实体世界,或是从实体世界走向虚拟世界。古典音乐、唱片产业,必须抛去旧有思维,以冒险之姿全新出击,才有机会在这场未知的交锋上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