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音乐交流十年一盘点
汇聚两岸演奏家的海峡和平交响乐团2009年8月结束了五大城市巡回演出,开创两岸交响乐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双向”交流,树立新的里程碑。两岸音乐交流在过去十年达到顶峰,尤以大陆音乐家访台的频率最为可观,无论西乐、民乐,独奏家、作曲家、指挥家还是交响乐团纷至沓来,在一连串的互动当中,通过交流拓展彼此视野,增进认识,文化成为不受政治力干扰的破冰媒介。
两岸交流始至1987年,十年内往来频繁,之后台湾当局推行“戒急用忍”等政策,多少对交流产生暂时的降温作用,然而期间台商在大陆投资有增无减,对于文化交流乐观其成且热情投入,加上大陆近几年经济起飞,来台重在交流不在回报,更有邀请台湾团体造访的实力,大陆音乐家在国际舞台的大放异彩,也让台湾乐界兴起效仿学习的热潮,数项因素相加,造就过去十年两岸古典音乐界热闹交流的局面。
过往十年,大陆总计有六大交响乐团来台。千禧年才成立的中国爱乐,在台湾富邦集团的邀请下,来年9月就抵台演出,当时乐团被台湾媒体称作“大陆第一个标榜采用西方经营模式的乐团”,指挥余隆知名作曲家丁善德外孙的身份及保利集团雄厚的背景,使爱乐的台湾行引起各界关注。就在爱乐访台的来年,2002年12月中国交响乐团在台湾建华金控的赞助下也踏上宝岛,中交前身“中央交响乐团”曾在谭利华的带领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造访过台湾,两次相隔8年之久,当时31岁的驻团指挥李心草精湛的诠释成为乐迷眼中最大亮点,此后李心草频繁来台出任客席指挥,从交响乐团一路指挥到民乐团。2004年上海交响乐团随指挥陈燮阳来到台湾,带来2002年拿下意大利帕格尼尼大赛首奖的小提琴家黄蒙拉。
2006年8月至10月,短短3个月,上海爱乐、北京交响乐团、厦门爱乐接棒来台。上海爱乐和指挥陈佐湟在永约文教基金会的邀请下首次来台,主办单位为了展现交流诚意,特别在电视频道购买谈话性节目时段打广告,成为当时趣闻,但因主办单位有心交流却缺乏音乐上的专业知识,言谈令人哭笑不得。北京交响乐团与指挥谭利华则是来台参与由台北市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响应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厦门爱乐与指挥郑小瑛主要出席在台北举行的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除了各大交响乐团陆续登台,大陆指挥受邀来台出任客席指挥的状况近年来也十分常见。台湾乐团效仿外国乐季制度比大陆来得早,每年为数众多的演出,需要大量客席指挥,而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的华人指挥与日俱增也是不争的事实。细数曾经访台的指挥,包括汤沐海、水蓝、吕嘉、王进、林涛、张国勇、曹鹏等,目前担任斯洛文尼亚广播电视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邵恩,更从2006年8月开始出任台北市立国乐团的音乐总监。
访台的独奏家人数也不容小觑,大致可分为“得奖型”、“口碑型”和“大佬型”。2000年获得华沙肖邦钢琴大赛冠军的李云迪,为“得奖型”的代表人物,其2001年2月的台湾行掀起极大旋风,被称作乐界木村拓栽、钢琴王子,陪同他的恩师但昭义还与当时担任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委的钢琴家陈郁秀进行对谈,分享如何一手培育出李云迪、陈萨等大奖得主,同年9月,获得肖邦钢琴大赛第四名的陈萨也来台展技。2002年年底,刚出炉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小提琴银牌得主陈曦随中国少年交响乐团来台,隔一年钢琴家沈文裕拿下伊利莎白钢琴大赛银牌,奖还热着就和法兰克福交响乐团来台。日前大陆四位帕格尼尼大赛得主,更在长荣交响乐团的邀请下连手献艺,留下难得的画面。
台湾热爱邀请大奖得主,而且以抢“鲜”为快,因为对于民间艺术经纪公司,获奖为宣传的好题材,在找寻赞助时吸引力也比较高,其次台湾学琴人口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陆音乐家与台湾音乐家同文同种,产生的激励作用容易带动票房。
“口碑型”的独奏家以吕思清、郎朗、王健三者为代表。吕思清在囊括帕格尼尼大赛6年后的1993年首度访台,至此之后他与台湾乐界保持密切互动,无论是协奏、独奏,西乐还是民乐,票房每每告捷,光是2009年吕思清就来了台湾三次,不同的邀请单位不同的曲目,可见他受欢迎的程度。钢琴家郎朗也是票房保证,年年报到,2001年郎朗与圣彼得堡爱乐来台,2003年1月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中国少年交响乐团”来台,被视为大陆来的天才。2004年郎朗首次来台举办独奏会,本来选在元旦举行,因票房不佳延期至5月,期间环球唱片发行郎朗卡内基独奏会现场演出,一夕之间郎朗红了,票房顺势开出红盘,如今在台稳居明星宝座。大提琴家王健在台湾颇受欢迎,性情随和、琴艺沉着的他,在台湾乐界人缘好,死忠乐迷也不少。
“大佬型”的独奏家,包括钢琴家殷承宗、小提琴家俞丽拿等人,在阔别台湾多年后,2010年5月两人在邵恩的邀请下同场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演奏两人的看家曲目《黄河》钢琴协奏曲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家方面,谭盾、赵季平、瞿小松、周龙、陈钢、陈其钢、许舒亚、陈晓勇、贾达群、刘文金、王世光等都曾来台一游,2002年12月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推出结合京剧、歌剧、话剧、舞蹈形式的《八月雪》,担任作曲的就是2009年刚接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许舒亚。2007年台湾当代传奇剧场推出新创昆曲《梦蝶》,找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贾达群操刀。谭盾近年来台次数相较为多,2009年带来《纸乐》和《地图》,2010年演出《陶乐》和《卧虎藏龙》双协奏曲,之前曾发表多媒体歌剧《门》,还一度变身成装置艺术家在金门碉堡艺术节展出作品。台湾乐界过去几年有一个明显现象,“造福观音文教基金会”、“普音文化”等佛教团体,大力委约佛教音乐创作,数量之多已成规模,王世光在台发表的《花岩之歌》、唐建平《白马入芦花》、刘文金《五天银烛辉》均属此类。
相比大陆音乐家的相继登台,台湾音乐家跨越海峡演出仍处于“发展期”,两岸双向交流速度的差距,与社会背景有关。台湾古典乐迷的数目,经数十年的培养,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对于节目的口味也很多元化,再者台湾民间艺术经纪公司蓬勃发展,对于节目需求量大,大陆音乐家有一定水平,演出成本相对较低,不难成为选择。另外,在对岸投资的台商也扮演中间人角色,许多大型音乐团体能够成行,主要靠台商的挹注。相较之下,大陆的古典音乐市场仍在起飞阶段,符合国际标准的演出场地数量直到近五年才激增,民间艺术经纪公司也未成气候,台湾音乐家要切入大陆市场仍有一定的困难度。
不过,大陆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等到古典音乐聆听人口发展成熟、硬件全面就位之时,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市场,面对潜力无穷的对岸,台湾各大音乐团体,有本事的选择抢先登陆再逐步经营,没本事的也要观望。在积极进驻大陆市场的团队中,朱宗庆打击乐团(朱团)、台北爱乐合唱团、艺术家合唱团算是“垦荒派”,朱宗庆打击乐团将大陆视为可开拓市场,2004年参加杭州的中国艺术节和上海艺术节,2005年赴西安演出,2008年1月成为首支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台湾团队,目前朱团在上海设有教学系统,接连两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推出的儿童音乐会也深获好评。
艺术家合唱团六七年前开始耕耘,重在与大陆当地团体联演交流,包括与北京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合作。之前合唱团还曾经着手不少两岸交流计划,在日月潭涵碧楼的支持下,邀请大陆作曲家包括赵季平、张绍同等人以日月潭为题谱作新曲。台北爱乐合唱团过去两年显得十分积极,爱乐旗下的室内合唱团2008年10月到北京演出,2009年1月再度受邀赴京,11月、12月旗下另一团体爱乐剧工厂将以《上海·台北—双城恋曲》经典老歌音乐剧进驻苏州和上海。
大陆市场兴起后,也造就一批“单打独斗派”的音乐家,靠一己之力闯对岸,不过持久度不高,台湾旅德青年钢琴家范姜毅,2004年曾在但昭义的安排下,前往北京、上海、沈阳等地演出7场,台湾钢琴家陈冠宇,近年多次赴大陆演出,尝试以跨界的曲目,吸引年轻观众。
台湾各大乐团造访大陆的风潮正在加温,由长荣集团成立的长荣交响乐团,2005年首次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之后只要是长荣货柜停靠的大陆港岸,就是乐团进驻的目标,成为集团旗下名副其实的“文化旗舰”。台北市立交响乐团2005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两岸城市艺术节”,2008年受国家大剧院之邀进驻“水煮蛋”。有趣的是,自从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台湾各大乐团都对赴大剧院演出趋之若鹜,台湾交响乐团旗下的附属管乐团,2009年7月受北京国际管乐节之邀在大剧院演出。台北市立国乐团2009年10月也在大剧院开奏。
综观两岸音乐交流,过去十年交流管道大开,邀演的状态,已从早先形式上的交流逐渐迈向市场层面的操作,未来十年,两岸音乐交流想必只快不慢、只多不少。海峡和平交响乐团五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台北、高雄)的巡演模式,已为未来开创了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