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缓的助理指挥制度

台湾人才出现断层,人才流失,但鲜有主事者扪心自问:这样的处境是如何造成的?最显著的例子是,台湾公立乐团面对常任指挥“难产”、音乐总监难寻的窘境,从未静心思考治本之道,反正无东风可用,还有西风可借。掐指一算,台湾交响乐团成立68年,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成立44年来,又培育出多少指挥人才?

培育指挥人才,“助理指挥”是乐团的基本配备,主要为新秀提供磨练的机会,让他们在一二年的训练之后,能够展翅高飞朝下一阶段前进。然而,环顾台湾乐团,台北爱乐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均有助理指挥的编制,却未全然落实。

依照“台北爱乐乐团助理指挥甄选及聘任细则”,乐团最多可聘任助理指挥两名,当下其实只使用了一个名额;至于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已成万年助理,完全扭曲设置精神。至于台湾交响乐团,助理指挥职位更是付之阙如。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优秀的人才无处磨练试剑,渐成恶性循环。

一般来说,担任“助理指挥”等同于在职训练,是一种观摩、实作的过程。一方面具栽培意义,另一方面也帮助年轻音乐家了解自我能力,尤其在艺术层面之外,指挥需有机会累积曲目,还得具备统驭、沟通、企划、管理等能力,而这些必要的特质,绝非于纸上谈兵可见真章,唯有站上舞台才能见分晓。

由于“助理指挥”重在培育,在资源足够的情况下,从一名至数名不等,聘用及升迁的方式也因团而异。以聘用的方式为例,有数种可能性,包括乐团固定编制、以奖学金的制度执行、企业赞助、建教合作、与指挥比赛结盟等。至于升迁的方式,有些乐团明确采用合约制,一个至二个乐季期满后就必须毕业;也有乐团在期满后评估表现,如果与乐团间的化学反应良好,则有机会从助理指挥升任副指挥,紧接着成为驻团指挥、常任指挥的人选。当然也有助理指挥表现太亮眼,马上被他团网罗担任要职,实现职业生涯三级跳。

指挥无法一蹴即成,当前舞台上的霸主,不少也是踏实逐梦而来。以指挥拉特尔为例,他19岁成为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助理指挥,22岁担任皇家利物浦爱乐助理指挥,25岁接下伯明翰市立乐团首席指挥,35岁荣升为乐团音乐总监,47岁成为柏林爱乐音乐总监。

现年32岁的委内瑞拉指挥杜达梅尔,则是从青年乐团的指挥跃升为执掌洛杉矶爱乐。他14岁开始学习指挥,18岁成为西蒙波利瓦青年乐团音乐总监,22岁于柏林爱乐担任拉特尔助理,23岁获得马勒指挥大赛首奖,28岁接下洛杉矶爱乐音乐总监一职。

身为过来人,有鉴于培育及拉拔新生代指挥的重要性,杜达梅尔2009年上任后,便推出“杜达梅尔研究员”(Dudamel Fellows)的机制。历年来获选的人数,3名到4名不等,为期一个乐季。学员们被赋予的任务,为一般助理指挥所需担负的职责,包括协助音乐总监,指挥推广和校园音乐会,指导青年乐团,随时待命上台等。

细看这些助理指挥的背景,并非白纸一张,有的是某个地方性室内乐团的音乐总监,有的是指挥比赛获奖者,有的甚至已活跃于乐坛,陆续获得来自各地乐团的邀约。因此“杜达梅尔研究员”提供的是帮助这些指挥“进修”的园地,能够和一流乐团合作的机会,同时为履历增添色彩。在此前提下,乐团并没有要求这些学员每日朝九晚五、一年365天绑在乐团里,而是透过责任制,让这些学员能够弹性拓展生涯。

如何培养新生代指挥,各团均有不同的机制。地理上与台湾相临的香港,以香港小交响乐团为例,日前获得香港政府支持,推出年轻指挥培育计划。乐团每两年,海选一位助理指挥,提供实务操作的经验,他/她的薪水将由政府支付。

再来看看目前处于交响乐团兴起与转型期的大陆的案例: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旗下的交响乐团联盟,乐团数量逼近60个,其中真正达到相当水平能与世界接轨的仍属少数。但无论乐团功力如何,仍需相当数量和实力的艺术领导人才。因此培育适用的指挥,也成为大陆乐团的当务之急。

目前一人领军中国爱乐、上海交响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的指挥余隆早就有先见之明,他在乐团内透过设置常任指挥、驻团指挥拉拔新秀,目前担任杭州爱乐音乐总监的杨洋由他一手栽培。杨洋过往以中国爱乐常任指挥身份在乐界露脸练功,杭州爱乐成立之时,在余隆的推荐下顺利被网罗,如今享有自己的一片天。

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张国勇,本身拥有丰富实务经验,致力于“未来指挥家系列”音乐会的推广,为学生创造与乐团合作的实战训练,遴选指挥方法多元,譬如2010年,9位指挥从学校的观摩会中脱颖而出,他们在一场音乐会上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各合作一首曲目。2013年则是订下主题“天鹅湖”,参与的年轻指挥并非校内遴选,而是出自上海歌剧院举行的小型指挥比赛,参赛者包括音乐学院指挥本科生和研究生共26人,最终选出10位获得登台资格。

无论是设置助理指挥,举办指挥比赛还是兴办音乐会,最终目的均是为人才造桥铺路。台湾各大学院指挥系每年毕业的年轻指挥不少,但以台湾目前的环境,毕业等同失业;台湾各大公立乐团不是没有资源,却长年不见出台相关策略;台湾人才在国际舞台发光发热,庄东杰、吴曜宇接续获得马勒大赛和贝桑颂大赛的肯定,但是在他们走向成熟指挥的道路上,台湾又能给予他们什么?

一位指挥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的是“百年大计”。台湾若不好好珍惜自己的人才,不创造成长的肥沃土壤,未来恐怕只能眼睁睁看着人才流失,自己则不断向外征才,结果乏善可陈,徒呼负负,但又能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