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出身名门的惠特妮 Whitney's Famous Family

2009年9月1日,夏末艳阳高照,在纽约市著名的中央公园里的拉姆西游乐场,一个巨大的演唱会舞台设立在曼哈顿的摩天大厦前。从前一天晚上的11点钟开始,人们就陆续到来,排队等待,只为在第二天一早能坐到离舞台最近的地方。这是一场免费的演唱会,演唱会的主角曾经风靡一时,阔别舞台多年之后,如今的她又突然重返公众的视线。早在她20岁的时候,人们就惊艳于她迷人的魅力,对她一见钟情。25年后的今天,重返舞台的她是如此渴望向歌迷展示她迷人的风采和曼妙的声音。她的名字就是惠特妮·休斯顿。

在美国的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如果能站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碰到天气晴朗,朝北越过哈得孙河向东看去,就可以看到纽约林立的高楼大厦。1963年,惠特妮·休斯顿就在纽瓦克市的市郊出生。作为一个纽瓦克市土生土长的孩子,小惠特妮常常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自己的母亲——茜茜·休斯顿那样在纽约的酒吧演唱,并录制自己的专辑。然而,对于年轻的惠特妮来说,她那和睦、爱意浓浓的家庭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在今天的中央公园,惠特妮的生活重心又回到了她的家庭。这是她七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现场直播演唱会。在过去的几个七年中,她的生活充满了不幸。但是就在今天早上,她将站在这个舞台上,向世人证明,她已经从吸毒、离婚的痛苦以及名望暴跌中走了出来。

5000多名歌迷齐聚于此,不仅是为了见证这位风靡全球的乐坛传奇人物的归来,更是为了替她的事业,她的才华而欢呼。在这些人当中,有这样两个人,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位是她十几岁的女儿——芭比·克里斯廷娜·布朗(Bobbi Kristina Brown);另一位则是她深爱的母亲——茜茜·休斯顿。今天她们也都齐聚于此,共同为惠特妮的复出加油喝彩。

纵观惠特妮的整个人生,大部分的成就经历都与她的家庭成员息息相关。他们保护她,支持她,与她一起并肩作战。是他们激发她不可思议的音乐天赋,从小一点一滴地培养她,让她的天资和动力将她造就成了一代巨星。在她2009年的新专辑《我期待》的主打歌曲《只有爱》(Nothing But Love)当中,她深情地唱出对一直支持她的家人的感恩。对休斯顿家族来说,成就一名当红歌星是半个世纪以来整个家族共同的事业。

在纽约,当她作为母亲夜总会演唱会的一员一展歌喉,正式开始专业演唱时,没有人会说:“看看那个大嗓门的女孩,那就是惠特妮·休斯顿”,而是说:“快来听听那个迷人的小女孩唱的歌,她可是著名歌手狄昂·华薇克的表妹,福音歌手茜茜·休斯顿的女儿呢”。

惠特妮·休斯顿在中央公园凯旋的这一天,人们欢聚于此不只是为了见证这位乐坛天后的华丽回归,他们期待看到更多。歌迷不远万里奔赴于此,就是想要见证休斯顿家族或者说华薇克家族乐坛传奇的新篇章,见证这代代相传的传奇历史。

想要更全面地了解惠特妮·休斯顿的故事,我们就不得不提她的家族留给她的雄厚的音乐财产。她来自于一个声名远播、才华横溢的音乐世家——尤其是她的表姐狄昂·华薇克和她的母亲茜茜·休斯顿。有趣的是,这些年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她们都有非常多的交集:茜茜·休斯顿曾多次参与狄昂·华薇克专辑的演唱;而惠特妮则是在狄昂的鼓励下,和母亲茜茜·休斯顿一起登台演唱,才被知名音乐制作人克里夫·戴维斯慧眼相中的。20世纪90年代,惠特妮便和表姐狄昂·华薇克一起参加了阿里斯塔唱片公司(Arista Records)二重唱的录音。此外,惠特妮的教母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灵魂歌后——艾瑞莎·弗兰克林。茜茜·休斯顿曾多次在艾瑞莎的音乐专辑里参与和声演唱,而惠特妮也曾和艾瑞莎一起搭档录制过二重唱。此外,狄昂的妹妹蒂·蒂·华薇克(Dee Dee Warwick)也曾发行过多张热门的个人专辑。

更有趣的是阿里斯塔唱片公司的总裁——克里夫·戴维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他独自肩负起重新捧红艾瑞莎·弗兰克林和狄昂·华薇克的责任。等到惠特妮·休斯顿和阿里斯塔签约之时,克里夫已经成功地使艾瑞莎和狄昂再度荣登格莱美热门赢家的地位。

多才多艺的狄昂·华薇克曾在强手如云的乐坛上独树一帜。尽管现在我们这代人对她的了解主要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她为灵媒网(Psychic Friends Network)做的商业广告,但是她的经典唱片使她一度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最具代表性的金嗓子。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在惠特妮早期的歌手生涯中,她有直接模仿狄昂·华薇克鼎盛时期情歌演唱成功的痕迹。

出生在新泽西州东奥兰治的狄昂·华薇克对音乐的热爱和认识是深深根植于心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她和她的妈妈李·德琳卡德·华薇克(Lee Drinkard Warwick),姨妈茜茜·休斯顿以及她的妹妹蒂·蒂都是当地的一个家庭福音乐队德琳卡德演唱队(The Drinkard Singers)的成员。正是在这支乐队里,狄昂经历了她人生当中的第一次与音乐的接触。凭借奖学金在哈特音乐学院(Hartt College of Music)学习期间,狄昂与妹妹蒂·蒂,以及一个表妹组成三重唱福音合唱组合(The Gospelaires)。

一天晚上,当狄昂·华薇克、蒂·蒂·华薇克和她们的妈妈李·德琳卡德·华薇克还有姨妈茜茜·休斯顿在纽约著名的阿波罗剧院表演时,有人发现了舞台上的狄昂,并邀请她参加某个音乐作品伴唱的录制。正是通过这次录制,狄昂遇上了当时并不出名的作曲家伯特·巴克拉克(Burt Bacharach)。狄昂辉煌的音乐事业从1962年她与伯特首度合作的热门金曲《别把我让来让去》(Don't Make Me Over)开始,到1986年的格莱美年度最佳单曲《这才是朋友》(That's What Friends Are For)(与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格蕾蒂丝·奈特(Gladys Knight),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合作)达到顶峰,这也是史上最长的合作关系之一,其间创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

狄昂·华薇克曾说过:“在我遇到伯特的时候,他正和另外一个作词家巴布·西里亚德(Bob Hilliard)合作,他们当时为流浪者乐队(Drifter)写了一首叫《墨西哥式离婚》(Mexican Divorce)的歌。而在我录制伴唱的那一年,他开始了跟作词家哈尔·戴维(Hal David)的合作。我加入了伯特以及哈尔·戴维,参加制作了一些样带以及伴唱的录制。我为雪洛儿女子合唱团(The Shirelles)录歌曲样本唱片,然后他们就说不要歌了,而要唱歌的人,也就是我。我们的合作关系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伯特曾回忆说,“我很难不去注意她。狄昂身上有一种东西,从我第一眼看到她时就一直存在的东西——那是一种优雅,一种对音乐空灵而独特的感觉”。几年之后,当克里夫·戴维斯听到惠特妮·休斯顿的歌声时,也发出了相似的感慨。

此后,狄昂把她的姓改成了“华薇克”(Warwick),转而投入忙碌的工作当中。她为伯特以及他的搭档哈尔·戴维录唱样带,平均一首歌40美元。在狄昂为这对初出茅庐的搭档录唱的早期歌曲中,一首名叫《少开一次门》(One Less Bell to Answer)的歌曲,最终成为了五度空间合唱团(The Fifth Dimension)的成名曲;另一首《靠近你》(Close to You),则是卡朋特兄妹(Carpenters')最受欢迎的曲目。后来,有着福音歌曲演唱背景的狄昂,作为华薇克-巴克拉克-戴维创作/演唱三人组的一员,引起了一家名叫权杖唱片(Scepter Records)的小型福音唱片公司总裁佛罗伦斯·格林伯格(Florence Greenberg)的注意。狄昂与权杖唱片公司签了唱片合约,伯特和哈尔负责她的歌曲创作。1962年,他们的首支单曲《别把我让来让去》一发行,就荣登当年12月份热门金曲排行榜前十名。

狄昂后来提道,“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当时都非常年轻和稚嫩,谁也不知道我们到底会走到哪一步。我一直在伴唱,而伯特才刚刚开始和哈尔·戴维一起写歌。”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狄昂迎来了演唱事业的巅峰期。她饱满而富有表现力的声音缔造了许多令人百听不厌的排行榜畅销曲,如《有心人》(Anyone Who Had a Heart)、《轻轻走过》(Walk on By)、《你永远无法到达天堂》(You'll Never Get to Heaven)、《空旷之地》(This Empty Place)、《碰到我》(Reach Out for Me)、《家变》(A House is Not a Home),等等。到1964年,她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欣赏和赞誉,在巴黎奥利匹亚剧场她的首次公演上,她的出场甚至是由著名女演员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亲自介绍的。

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狄昂·华薇克成为广播电视上最受欢迎的女歌手。她最擅长演唱的抒情歌曲,不仅受当时的流行音乐电台追捧,甚至在相当传统的轻音乐电台也同样风靡。有伯特·巴克拉克和哈尔·戴维不断为她创作歌曲,狄昂的演唱事业硕果累累,留下了许多经典传唱曲目,如《致迈克尔》(Message to Michael)、《火车、轮船与飞机》(Trains and Boats and Planes)、《阿尔菲》(Alfie)、《我悄悄向上帝祈求》(I Say a Little Prayer)、《娃娃谷(主题)》((Theme From)Valley of the Dolls)、《四月愚人》(April Fools)、《誓言》(Promises)和《你可认识去往圣荷西的路》(Do You Know the Way to San Jose)。她因此多次被提名格莱美奖,并且在1968年和1970年分别以一首《你可认识去往圣荷西的路》和《永不再爱》(I'll Never Fall In Love Again)拿下了当年的格莱美奖。除此之外,狄昂还受邀参加了诸多电视节目录制,如《今夜秀》(Tonight Show)、《艾德·苏利文秀》(Ed Sullivan Show)、《卡罗尔·伯内特秀》(The Carol Burnett Show);她与斯蒂芬·博伊德(Stephen Boydin)合作的电影处女作《奴隶》(Slaves)也在1969年上映。然而,到了70年代初期,狄昂的事业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在著名的占星术畅销书《12星座人》作者的鼓动下,狄昂在自己的姓氏后面添加字母“e”,变成了“Dionne Warwicke”。姓氏拼写的变化,从命理学上来说,本应该给她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带来额外的好运,但事实并非如此。每当狄昂回忆起那个灾难性的多余元音字母,都会忍不住感慨:“我知道这听起来会很愚蠢,但是我所有的灾难确实都始于1971年我在自己的姓氏后面添加了那个字母‘e’。占星家琳达·古德曼(Linda Goodman)告诉我这会是一个绝妙的主意,结果却恰恰相反。实际上,从那之后,我的情况开始变得非常糟糕。”狄昂最终在1975年删掉了姓氏后面那个多余的“e”,然而损害已经实实在在造成,无法改变。

在1972年,狄昂完成了与伯特·巴克拉克和哈尔·戴维合作的最后一张专辑,命名为《狄昂》(Dionne),制作签约公司由权杖唱片公司转为华纳兄弟唱片公司(Warner Brothers Records)。这张专辑代表了三人合作创新的高度,狄昂在专辑中还对经典歌曲《少开一次门》和《靠近你》进行了重新演绎。但是狄昂的“魔力”已经消失,唱片消费者们对这些抒情歌曲不再感兴趣,专辑销量惨淡。事实证明,经过了十年奇迹之后,这三人组合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同年,伯特和哈尔之间出现了不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抛弃狄昂以及她与华纳兄弟唱片公司的新合同。此次事件,最终以狄昂对伯特和哈尔上诉,得到550万美元违约赔偿金而落下帷幕。

那时狄昂诉苦道,“我想,这是过分自我的问题。但我并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而我从心底认为我应该知道情况的。那两个人显然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我不知道原因。但无论原因是什么,是他们引起的矛盾,不是我,我不在乎。可大家相处了十年,至少应该打个电话告诉我出了问题。很快,我们将不再是一个团队。他们那么做就好像在说‘狄昂,收拾一下,做好准备吧’。我以前把他们当朋友,但现在却很怀疑。我什么东西也不欠他们。可对我而言,他们欠我太多了。我心中的部分感情已一去不复返。我就像严寒中被遗弃的孩子。”这场冷战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她随后的密纹唱片中,狄昂奔走于不同制片人之间,试图重现昔日风采,在此期间,她与制作人多兹尔(Dozier)、霍兰德(Holland,曾与玛莎·里维斯和范德拉斯组合(Martha Reeves & The Vandellas)合作过)以及索姆·贝尔(Thom Bell,曾与织机乐队、哈洛茂文与蓝音符乐队(Harold Melvin & The Blue Notes)、泰迪·潘德格拉斯(Teddy Pendergrass)合作过)进行了合作。1972年至1977年间,狄昂发行了6张专辑。尽管其唱功依旧非凡,但歌曲本身却并不出彩,因而这些歌曲中没有一首歌能复制她前十年的辉煌。

这些问题对狄昂来说似乎还不算什么,她与比尔·艾略特(Bill Elliot)结为连理12年并育有达米安(Damian)与大卫(David)二子的婚姻在1973年走到了尽头。回首这段官司缠身的岁月,狄昂称,“同时经历两次分离真的让我感觉很沉重!”

在这段事业下降期,她也获过些奖。1975年,狄昂与织机乐队(The Spinners)的二重唱揽下畅销单曲第一名。《然后你出现了》(Then Came You)单曲销量达一百万张,并获得格莱美奖提名。1976年,急于找到新的搭档,重拾昔日荣光的狄昂与奥斯卡奖得主,素有灵魂乐师美誉的艾萨克·海耶斯(Isaac Hayes)搭档,开始名为“男女搭档”(A Man and a Woman)的全国巡演。这场巡演激发了狄昂新的灵感,二人还发行了创下两项纪录的演唱会现场专辑。1977年狄昂的第六张、也是最受好评的唱片——《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由华纳兄弟发行。同年她与华纳唱片的合同到期。

1978年在克里夫·戴维斯的推动下,狄昂满怀憧憬地与阿里斯塔唱片公司签约。在讨论与其合作的制片人时,克里夫大胆提议由曾为阿里斯塔唱片公司录音的贝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来担此重任。1979年1月22日,贝瑞走进录音室,这个二人组合缔造了狄昂演唱生涯中最畅销的专辑。

贝瑞·曼尼洛认为,“狄昂抒情歌曲的演唱实力能与史翠珊(Streisand)相媲美。狄昂一直都是最好的歌手之一。”

对于贝瑞的赞美,狄昂也不忘回敬对方,她夸赞道“和贝瑞一起工作的感觉非常轻松,跟他录制专辑就像出席一场派对。贝瑞作为艺人才华横溢,以至于你常常会忘记他也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制作人。”

1979年5月,在贝瑞·曼尼洛操刀制作的专辑发行之后,狄昂·华薇克登上了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观众对她的表演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那晚,是她时隔八年后重返纽约的舞台。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的卡内基音乐厅见证了她巨大的成功。同年9月,应观众要求,她在林肯中心迎来了一个特别之夜。她的复出之作——同名密纹唱片《狄昂》被认证为金唱片。翌年2月,狄昂凭借由贝瑞·曼尼洛制作的冲上单曲榜前十名的歌曲《我再也不会这样》(I'll Never This Way Again)和《似曾相识》(Deja Vu)赢得两项格莱美大奖。在狄昂的事业重回正轨之时,这两项格莱美大奖无疑如锦上添花之妙笔,使其事业更上一层楼。

自那时起,狄昂的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再创高峰。经过这十年的浮沉,她已是当红的电视节目《劲歌金曲》(Solid Gold)的主持人和明星。1982年,她重返录音棚,与比吉斯合唱团(The Bee Gees)组合中的贝瑞·吉布(Barry Gibb)合作。此二人的搭档成就了另一张最畅销专辑,《令人伤心的人》(Heartbreaker)。专辑同名主打歌也迅速跃升至当时十大热门单曲之一。1983年,她携手另一制作人路德·范德鲁斯(Luther Vandross),打造另一张**澎湃的专辑《能说再会多少次》(How Many Times Can We Say Good-bye)。1984年,狄昂又与史提夫·汪达合作为电影《红衣女郎》(The Woman in Red)录制原声大碟。

在与路德合作的专辑中,他们二人不仅共同演绎了同名主打歌,还与她的老朋友雪洛儿女子合唱团再聚首一起录制了《你明天还会爱我吗》(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一歌。而该专辑最具特色的卖点,就是由路德最喜欢的伴唱之一:狄昂的姨妈茜茜·休斯顿亲自为他们伴唱。

这看上去似乎是狄昂生命中一段重要的团聚时期。然而,在此漫长的时间内,狄昂·华薇克、伯特·巴克拉克以及哈尔·戴维一直未放下他们长期存在的隔阂。伯特自从和填词人卡洛·贝耶·莎格(Carole Bayer Sager)结婚后,他们就一直在一起创作了多首歌曲。1984年,狄昂受邀和新人格伦·琼斯(Glenn Jones)合唱电视剧《寻找失去的爱的人》(Finder of Lost Loves)主题曲。然而,当她接下这个工作时,她还不知道伯特·巴克拉克是这首歌曲的作曲者和制作人。

歌曲《寻找失去的爱的人》的录制迫使狄昂和伯特修补两人之间的分歧。这段破镜重圆的经历也让他们决定在1985年携手合作另一首歌曲。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二人合作的《这才是朋友》(That's What Friends Are For)这首歌曲竟成为排行榜头号热门单曲。这首歌的成功被归功于“狄昂·华薇克和她的朋友”。其中“朋友”是指埃尔顿·约翰,格拉迪斯·奈特,以及史提夫·汪达。这首歌的全部收益都捐赠给致力于治愈艾滋病的研究。单曲最终筹集的善款就超过了60万美元。狄昂《朋友》(Friends)这一专辑也成功大卖并上榜超过6个月。这也是她漫长的演唱生涯中最成功的专辑。

多年来,狄昂一直被视为好莱坞的贵族。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王子访问洛杉矶时,狄昂与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一起作为欢迎团队曾到现场迎接。

与此同时,狄昂在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上也颇有造诣。1985年,当年许多明星包括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林昂内尔·里奇(Lionel Richie)、保罗·西蒙(Paul Simon)、蒂娜·特纳(Tina Turner)以及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一起录制全球金曲《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时,狄昂就是参与这次联合演唱的歌手之一。在演艺界,她是位风情万种且备受尊敬的人物,她不仅能与斯普林斯汀有交情,还是辛纳屈的好朋友。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能型艺人。

狄昂作为惠特妮·休斯顿的表姐,没有人能比她对惠特妮最初的成就更感到自豪了。20世纪80年代,狄昂说过,“很高兴世界能认可惠特妮卓越的才华。惠特妮早就显露出成为明星的天资了!”

惠特妮也深受她著名表姐的影响,“我从狄昂身上学到的是她的品位、优雅和魅力,以及如何吸引听众。”在惠特妮踏入演艺圈之初,毫无疑问,她的风格有着表姐狄昂的那种漂亮和优雅。

1986年2月,在洛杉矶格莱美颁奖典礼上,狄昂·华薇克是当晚最佳流行女歌手的颁奖嘉宾。而获奖者非她表妹惠特妮莫属。据惠特妮回忆,当她在等待狄昂宣读获奖者名字时,“我非常希望我的名字会在那儿”。的确如此,这变成了这个充满天赋的歌手世家值得骄傲的时刻。

1988年,狄昂重返大银幕,加盟伯特·雷诺兹(Burt Reynolds)和丽莎·明尼里(Liza Minnelli)主演的侦探电影《业余警察》(Rent-A-Cop)。她饰演一位名叫贝斯的角色,在剧中经营一家高价应召女郎店。她的演出是这部电影的主要亮点之一。

1993年,狄昂录制《朋友亦爱人》(Friends Can Be Lovers)专辑时,她终于有机会与惠特妮共同演绎歌曲。而更让这次合作亲上加亲的是,这首歌的词作者和制作人正是狄昂的儿子大卫·艾略特(David Elliot),也是惠特妮的表外甥。狄昂和惠特妮合唱的这支歌曲最后被命名为《爱有出路》(Love Will Find a Way)。在这张专辑中,歌曲《晴天爱人》(Sunny Weather Lover)是另一首标志性的歌曲,因为这是20多年来第一首由伯特·巴克拉克和他的老搭档哈尔·戴维共同谱写的歌,而狄昂的出色演绎使得这首歌在世界范围内被传唱。该专辑由克里夫·戴维斯亲自“执行制作”。

1994年,狄昂再次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作为已有十年的最著名的系列“直销广告”的女主角,狄昂不断吸引观众加入灵媒网预测自己的命运。那时候,不分昼夜,观众们总能在电视上看到狄昂的身影,尤其在灵媒网大获成功之时。据说她通过主持直销广告节目大赚了一笔。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她和这家公司分道扬镳,重新把工作重心放在演唱事业上。

在业界,狄昂·华薇克有着最经久不衰、光彩照人的演唱生涯。而随着惠特妮·休斯顿的崭露头角,这个家庭的传统会继续延续下去。

尽管惠特妮的另一位表姐蒂·蒂·华薇克的事业是在大姐狄昂光环笼罩之下起步的,但她也有辉煌的唱片纪录。为了借助狄昂的名声,她甚至把自己的姓改成“狄昂”。签约朱碧丽唱片公司(Jubilee Records)后,蒂·蒂第一首单曲是《你一点儿也不好》(You're No Good)。这首歌后来成为贝蒂·埃弗雷特(Betty Everett)的主打歌,并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琳达·朗丝黛(Linda Ronstadt)的翻唱,再次成为当红歌曲。

1964年,蒂·蒂签约青金石唱片公司(Blue Rock Records)后,接连入围热门歌曲排行榜。她专辑中的歌曲《我们过得挺好》(We're Doing Fine),在节奏蓝调排行榜上名列第28位。1966年她转签水星唱片公司(Mercury Records),歌曲《我想和你在一起》(I Want To Be With You)在节奏蓝调排行榜上名列第9位、在流行榜上排名第41位,《我会让你爱我》(I'm Gonna Make You Love Me)在节奏蓝调排行榜上名列第13位、在流行榜上名列第88位,这两首歌曲均进入榜单。至上乐队(The Supremes)和**乐队(The Temptations)的翻唱随后更让这首歌爆红,但这些都总会让人想起蒂·蒂。

1970年她又投入新东家ATCO唱片公司(ATCO Records)的怀抱,随即歌曲《她不知道》(She Didn't Know)在节奏蓝调排行榜上排名第9位、在流行榜上排名第70位,以及她翻唱“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的《猜忌》(Suspicious Minds)在节奏蓝调排行榜上排名第24位、在流行榜上排名第80位,都是成为热门单曲。她的最后上榜金曲是1975年《离开我的生活》(Get Out of My Life)。

1999年,蒂·蒂在节奏蓝调和流行音乐方面的造诣获得节奏与蓝调基金会(The Rhythm & Blues Foundation)的赞扬,并授予她最高的开拓者(Pioneer)奖项。而狄昂更是亲自为蒂·蒂颁发奖杯。但不幸的是,蒂·蒂由于长期患病,且多年滥用药物,于2008年辞世。

与此同时,说到这个人才辈出的休斯顿/狄昂家族的传统,我们现在要讲讲茜茜·休斯顿同样令人称奇的演唱生涯。据她讲述,“相较于言语,我用歌声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演唱能让人远离烦恼、释放我内心的悲伤与快乐。”而“富有表现力”正是她有力而独特的嗓音所拥有的特质。

尽管是因作为一位伴唱歌手而闻名,她还是对她在唱片市场中的位置比较乐观。“我常说,要星光闪耀并不非得成为一位明星,因为我在伴唱领域中就是一颗明星!”她说,“你想想,那可能就是我日思夜想的事。我曾站在那么多的舞台上,和如此多的杰出艺术家一同演出,何况我一直认为自己可以比他们唱得更好。”任何看过茜茜·休斯顿现场演唱或听过她的唱片的人,都能证明她有着独一无二的明星气质。

1937年,茜茜在教堂开始了她的演唱生涯。她生活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当时仅有5岁。“我从未想过要去唱歌,”她在回忆时自嘲道,“我讨厌唱歌。但我的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爸爸他们经常唱歌,我就这样被洗脑了。当然,从5岁起我就不得不在教堂里唱歌。”与家人一起演出时,她负责德琳卡德四人组(The Drinkard Four)第一部分的演唱。

“我16岁的时候,”茜茜继续说道,“父亲去世了,我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干洗店里负责把纸从衣架上拿下来。”回忆起在干洗店的那段日子,对出生在埃米里的青年时期的茜茜·休斯顿来说,生活并不是特别出彩。后来她去了一家牙膏生产工厂,在流水装配线上制作牙膏管。这同样也不是她喜欢的工作。在她跟唱诗班一起唱歌时,她至少还可以忘掉烦恼。

第一次组建新希望浸会青年唱诗班(New Hope Baptist Church Young Adult Choir)是在她16岁的时候。不久后,她和好几个福音乐队一起演唱,逐渐形成自己强有力的嗓音。她和姐姐以及表外甥女狄昂、蒂·蒂一起组建了德琳卡德歌手乐队,初次体会到音乐世界中的表演是怎么一回事。这远比在教堂里唱歌要有趣得多。

自从伯特·巴克拉克和狄昂在录音室里天衣无缝的合作后,狄昂开始在歌星事业里大展拳脚。据茜茜的丈夫约翰·休斯顿(John Houston)说,“当时人们认为狄昂离开后,乐队将会大打折扣,但茜茜的出现,带给大家的是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声音。他们开始超过了其他所有的伴唱歌手。”

茜茜的第一次录音时间是在和罗尼·霍金斯与群鹰乐队(Ronnie Hawkins & The Hawks)合作的一次录制中,她为他们唱和声。罗尼·霍金斯与群鹰乐队后来形成一个著名的摇滚组合——“乐团”(The Band)。最后,在狄昂60年代中期的福音专辑《信任的魔力》(The Magic of Believing)中,茜茜和德琳卡德歌手乐队重新走到一起。

茜茜很快就意识到就像她喜欢唱福音歌的程度一样,她从中也赚不到多少钱。而且,她对这种生活已经厌倦了。“我喜欢和我的姐妹们一起唱歌,”她说道,“但不久后我发现我们一直被定型为唱诗班的角色。让我们面对事实吧!唱福音歌根本就赚不到钱。为了维持生活,我不得不一直在做一份全职工作,而这份工作就快把我给累倒了。”

她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和其他三个女孩一同离开教堂唱诗班,重新组建她们自己的合唱团。这样一来,和茂娜·史密斯(Myrna Smith),西尔维娅·舍穆维尔(Sylvia Shemwell)还有埃斯特拉·布朗(Estelle Brown)一起,茜茜组建了她自己的乐队——“甜蜜灵感”组合。她们的第一张同名专辑于1968年由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 Records)发行,她们的第二张单曲《甜蜜灵感》(Sweet Ispirations)冲上了最流行歌曲的第20名。

整个20世纪60年代,茜茜和“甜蜜灵感”组合在多家唱片公司中参与了伴唱,比较著名的要数艾瑞莎·弗兰克林在大西洋唱片公司出的经典专辑。在艾瑞莎的《不是没有路》(Ain't No Way)歌曲和数不尽的其他“灵魂女王”的畅销唱片中,你听到的伴唱正是茜茜·休斯顿那高亢有力的声音。

茜茜曾为其他很多明星歌手伴唱,有威尔逊·皮克特(Wilson Pickett)、布鲁克·班顿(Brook Benton)、贝蒂·米勒(Bette Midler)、希尔克罗夫组合(Seals & Crofts)、尼尔·戴蒙德(Neil Diamond)、保罗·西蒙(Paul Simon)、康妮·法兰西斯(Connie Francis)、赫尔比·曼(Herbie Mann)、达斯汀·史普林菲尔德(Dusty Springfield)、巴迪·里奇(Buddy Rich)、路德·范德罗斯(Luther Vandross)、卡莉·赛门(Carly Simon)、“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伯特·巴克拉克、莱斯利·格塞斯(Leslie Uggams),等等。

在她的事业如日中天时,茜茜看着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她也观察到表演事业是如何把人击垮的。有很多大明星摧残自己的身体,浪费生命,她看到的其中一个就有“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虽然“猫王”已经严重地染上毒瘾,但他拒绝承认。因为他十分依赖药品治疗,所以他以此为借口,说他服用的药品是医生开的处方药。

茜茜的看法是,“在这个行业里,一个人会逐渐变得灰心丧气。但我在开始踏进这个行业时已经受了很多苦了,所以任何事情都不能把我摧毁。我曾经看过太多的人被毁掉。我所拥有的不只是这个事业,我有丈夫,我有三个孩子,他们总是在我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我是绝对不允许自己被这个事业打败的。在我被击倒之前,我一定会选择离开。我全心全意地信仰上帝。这么多年以来,上帝一直指引着我,而且有增无减。”很显然,她的信仰让她这些年来能够保持住一颗强大的内心。

“甜蜜灵感”组合从未真正赚过钱,尽管她们一直不断地工作。据茜茜的丈夫——“甜蜜灵感”组合的经理约翰·休斯顿透露,“赚钱的是唱片公司,但是你知道,我们是逐渐发现的。你回过头一看,发现所有的钱都流到唱片公司去了,而我们早该发现的。”

终于在1970年,茜茜不想再让“甜蜜灵感”以组合的形式工作,于是她决定试着去尝试把精力放在独唱方面。不幸的是,第一张唱片的面世并不是那么成功。她与一家小型唱片公司——简努斯唱片公司(Janus Records)签约。在茜茜录制的曲目中,其中的一首被大多数人认为会成为她的大热金曲。茜茜对歌词做了稍稍的改动,这首原来叫做《到休斯敦的午夜火车》(The Midnight Train to Houston)的乡村歌曲,后来被改成了《到乔治亚的午夜火车》(The Midnight Train to Georgia)。

据约翰·休斯顿说:“那是一张畅销的唱片!我们出现的每一个地方,它都会被一扫而光,而且到处都播放着这些歌曲。如果我们适当进行宣传,只需花五千美元就可以让它位居榜首。但倘若唱片公司拿不出这笔宣传费的话,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出所料,《到乔治亚的午夜火车》这首歌曲在1973年时成为格拉迪斯·奈特与种子合唱团(Gladys Knight & The Pips)的最成功曲目。茜茜回忆道:“然后格拉迪斯·奈特录制了这首歌,我们都知道《到乔治亚的午夜火车》后来怎么样了。但格拉迪斯一直很友善,经常提及她是在哪里获知这首歌的。”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友善的。约翰·休斯顿回忆道:“唱片公司多次想捧红茜茜。而唱片公司里茜茜伴唱过的大牌明星们曾威胁,如果公司要捧茜茜·休斯顿,他们就要离开公司。他们害怕自己竞争不过茜茜那让人难以置信的有力嗓音。”

在以茜茜为卖点的唱片中,其中一张是由A&M唱片公司(A&M Records)发行的伯特·巴克拉克的同名专辑《伯特·巴克拉克(1971年)》(Burt Bacharach(1971))。当时她仍是简努斯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在该专辑中的《少开一次门》、《墨西哥式离婚》和《各种各样的人》(All Kinds of People)这几首歌中,茜茜担任主唱。这张专辑曾在美国《告示牌》杂志排行榜上名列第18位,并因其在美国超过50万张的销量而被认证为金曲。而这三首歌的主唱(这是她担任主唱时表演最出色的其中三首)应该出现在她的表外甥女狄昂所在唱片公司发行的专辑里,这颇为讽刺。搞笑的是这些事情只不过是兜了一个大圈又回到原点而已。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茜茜的事业进行得并不是那么顺利。“我真的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她说,“但所发生的一切让我觉得非常恶心。我入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看到那些才刚踏进这个行业的人一夜走红,我感到十分沮丧。我曾想过退出,而且曾经有段时间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中去。但我从心底里知道,我一定会重新回到事业上。”

曾有一段时间,茜茜把精力重新放到伴唱工作中。1972年,她回到“甜蜜灵感”组合,一起在艾瑞莎·弗兰克林活力无限的《青春、天赋与黑色》(Young,Gifted and Black)专辑中演唱。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茜茜和爵士音乐家赫尔比·曼(Herbie Mann)一起巡演。她和赫尔比·曼一起录制了一张专辑,并在其中的《做我的爱人》(Be My Baby)和《我会去的》(I'll Be There)这两首歌中担任主唱。

大约到了1976年,纽约出现了一种新的充满力量的音乐,这种音乐开始逐渐占领整个唱片行业。人们称之为“迪斯科”。突然间,周围的人都在录制迪斯科音乐。当纽约名为54号录音棚(Studio 54)的迪斯科舞厅在1977年的春天开业时,一个全新的音乐时代到来了。无论是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艾索尔·摩曼(Ethel Merman),还是玛丽·威尔逊(Mary Wilson)与至上乐队都在唱迪斯科歌曲。一批新的一夜成名的迪斯科明星也不断出现在舞台上。顷刻间,唐娜·桑玛(Donna Summer)、村民乐队(The Village People)、巴扎德博士的原生态沙凡纳乐团(Dr.Buzzard's Original Savannah Band)和葛罗莉亚·盖罗(Gloria Gaynor)都成为了乐坛的大明星。

1977年,茜茜又把精力转移到争取成为纽约市歌舞夜总会巡回演出的传奇的事业上来。她在演唱《明天》(Tomorrow)这首百老汇歌舞剧《安妮》(Annie)主题曲时深情地唱出了波浪音(舞台剧讲的是连环画人物小孤儿安妮的故事),业内还没有人可以唱出茜茜这样的音。突然,人们都成群地跑去诸如格林威治村的里诺·斯威尼(Reno Sweeney)这样的小夜总会或如第十一大街(Eleventh Avenue)和西二十六大街(West Twenty-Sixth Street)的勒慕斯(Les Mouche)这样的大夜总会看她的演唱。那一年,在私房歌唱片公司(Private Stock Records),茜茜完成了她事业中最成功的同名专辑《茜茜·休斯顿》(Cissy Houston)。在专辑中,茜茜演唱了《明天》、《他一点也不重》(He Ain't Heavy)、《他是我的兄弟》(He's My Brother)和《别紧张》(Make It Easy on Yourself),结果大家都被她的歌声吸引,很快就忘了这些歌的原唱。

有一晚,为了赶上茜茜的表演,洛克·哈德逊(Rock Hudson)走进一家名叫里诺·斯威尼的小夜总会。新闻报道了当时的情形:洛克·哈德逊往舞台上看去,大叫:“唱啊!妹子,唱啊!”即使是洛克,在他听到歌声时也认可了这才叫真正的音乐天赋。

之后,她到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并录制了一张叫《为女士让路》(Step Aside for a Lady)的专辑,这张专辑基本上就是张迪斯科专辑。然而,在1980年发行的时候,迪斯科一类的歌在排行榜上已不复存在了。茜茜的事业顶峰也到尽头了。似乎每次要有好事发生的时候,就会出岔子。她曾多次与成为主流明星的机会擦肩而过。然而,她从不允许自己灰心丧气,毕竟情况再坏也还不是世界末日。

“我在这圈子里一直都很幸运,”茜茜说,“即使没有做出流行的畅销唱片,我也从没停止过工作。不知怎的,可能是上帝冥冥中的安排吧,我能一直坚持下去。”

20世纪80年代,茜茜一直在纽约市的夜总会工作,这最终使她的女儿惠特妮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她女儿惠特妮为她伴唱声。茜茜也继续在唱片公司做伴唱的工作,特别在路德·范德罗斯的所有专辑中,而且主要是他在阿里斯塔唱片公司为狄昂·华薇克和艾瑞莎·弗兰克林制作的专辑中,都有茜茜的伴唱。茜茜却完全不知道自家的小姑娘惠特妮注定要在阿里斯塔唱片公司成为唱片业的一代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