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城乡建设与旅游发展

湖南积极推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湖南的城市化,经历了由缓慢到加速的发展历程。1978~2012年,湖南市镇人口从593.86×104增长到3349.41×104,城市化率大幅度提升。2012年,全省设市城市29个,建制镇1131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湖南未来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湖南正在建设119座污水处理厂、97座垃圾处理场、9个医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目前,湖南城市空间布局表现为一个核心和两个圈层:核心是长株潭城市群;内圈层是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外圈层是郴州、永州、邵阳、怀化、张家界5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株潭3市是“3”,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是“5”,共同构成“3+5”城市群。“3+5”城市群土地面积9.78×104km2,2012年常住人口超过4047.01万。长、株、潭三市之间,长株潭与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之间,规划修建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网络。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要点

(1)制定高水平的乡镇发展规划,调整乡镇和村庄布局,撤并自然村,做大中心村,使村庄布点与新城区建设有机衔接。(2)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按照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具体要求,建立农村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机制。(3)加强乡镇环境卫生改造,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公厕,加强治理“脏乱差”,加快改水、改厕、改圈、改电、改路步伐,突出抓好溪河、水沟的污染治理,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堆放、生活污水定点排放。(4)在城市郊区,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统筹开发,协调发展,优化布局。例如,将水上运动与生态垂钓相结合,将农业观光与生态餐饮相结合,将酒店服务与周末休闲相结合。可考虑修建一些综合型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品牌。

湖南是我国南方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全省共有等级旅游区(点)233家,其中,4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43家,武陵源和南岳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全省拥有一系列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既有张家界、崀山、猛洞河、洞庭湖等瑰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南岳衡山、岳阳楼、岳麓山、凤凰古城、炎帝陵、舜帝陵、洪江古商城等驰名中外的人文景观,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表3.4)。

湖南拥有几个国际旅游品牌:一是以张家界为龙头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品牌;三是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四是崀山丹霞地貌景观。区域旅游品牌包括南岳宗教文化、凤凰民俗文化、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猛洞河和东江生态漂流、马王堆古汉文化、岳阳楼楚文化等。

湖南各地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将山水游与文化游结合起来,将观光游与休闲游结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景区的吸引力,开辟了不少精品旅游路线。2012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30506×104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224.55×104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34.10×108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9.28×108美元。

表3.4 湖南省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建设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