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国后马克思主义萌发的前阶

法国后马克思主义萌发的前阶当在1956年。众所周知,1956年是震撼世界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出笼、波兰发生“波兹南事件”、匈牙利发生“匈牙利事件”。这些事件使各国共产党和左翼阵营受到巨大的震动,法国也不例外。法国共产党党内出现退党风潮,党外围知识分子也纷纷离开共产党,一时间,思想界出现混乱动**的状态。一些退党分子以及与法国共产党决裂的党外知识分子试图脱离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即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自创另类的“马克思主义”。几乎是在1956年“三大事件”出现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反映上述知识分子观点的刊物和著述。例如,由拉康创办的《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杂志、由埃德加·莫兰创办的《论辩》(Arguments)杂志、由乔治·弗雷德曼创办的《交流》(L′Echange)杂志、由拉罗丝出版社创办的《语言》(La Linguistique)杂志、由让-埃德恩·阿利耶主编的《太凯尔》(Tel Quel)杂志,以及由巴黎高师阿尔都塞的弟子负责的《马列主义手册》(Cahier Marxistes-léninistes)杂志等。

在这些杂志中,最为重要的是《论辩》和《太凯尔》这两份杂志。《论辩》杂志是以埃德加·莫兰、科斯塔斯·阿克赛洛斯为首的法共脱党知识分子创办的杂志,其背后还有原法共政治局委员昂利·列斐伏尔。列斐伏尔虽没有担任编辑,但它实际上是该杂志的精神领袖,该杂志鼓吹的“元马克思主义”就出于他的“元哲学”思想。《论辩》杂志的宗旨是“不加任何限制地修正任何陈旧的思想和流行的意识形态,对这些思想进行彻底批判,不存在任何教条和进取,关心主导地位的或被认为是革命的现实和思想,探讨当代世界的所有(社会、政治、人、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的)方面,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1]《论辩》杂志的理论家们有感于1956年的波匈事件,试图发展一种“另类的”马克思主义,标榜向新思潮和社会新现象开放,提出既继承马克思主义,又冒险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论辩》杂志持续了6年时间,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巴黎刮起“结构主义”风,《论辩》集团才逐步解体,一些人皈依结构主义,另外一些人则与《太凯尔》杂志合流。

《太凯尔》杂志创办于1960年,由子夜出版社出版。最初是一帮作家所创办,其对象主要是“先锋派”知识分子的读者群,秘书兼总管是让-埃德恩·阿利耶。《太凯尔》杂志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发表了大批文章。一些结构主义著名人物如罗兰·巴特、雅克·德里达等人均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属于正统阿尔都塞派的费伊就担任该杂志的编委;它借助社会科学以消灭和谐融洽的实证主义文学史观,这与结构主义对意识心灵、主体意识、历史控制等的批判是一致的,所以人们把它看做是结构主义的国际组织的机关刊物。《太凯尔》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不受任何政党所左右,不忠于哪一个学科,正如它在创刊号上引用尼采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办刊宗旨:“我想拥有这个世界,我想按照它本来的样子拥有它,我总是想拥有它,永远拥有它。”它希冀“并吞八荒,包罗万象”,所以杂志的副标题写成为“文学/哲学/科学/政治”。政治上倾向阿尔都塞的激进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甚至敬慕中国的“**”的造反派。从创刊至1962年,其间经历了数次严重分裂,最终杂志的领导权由达尼斯·罗什和马塞兰·普利耐取代了阿利耶。1962年至1972年的十年间是杂志被称做“形式主义时期”,也是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时期。在此期间,许多结构主义的大人物都被吸引过来了,他们之中有罗兰·巴特、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雅克·德里达、菲利普·索莱尔斯,以及让-皮埃尔·费伊。《太凯尔》杂志后期倾向逐渐向左转,也靠拢法国共产党杂志《法国通讯》和《新评论》,再晚一点,甚至倾向“毛主义”激进派。

《太凯尔》杂志对催生后马克思主义具有更进一步的影响。首先它集合了大批结构主义者,这些人当中又有相当部分后来演变成为后结构主义者,例如,罗曼·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吕西安·戈尔德曼、乔治·普莱、茨维坦·托尔洛夫、尼古拉·吕威、让-皮埃尔·韦尔南、雅克·拉康,以及雅克·德里达等人。这些人被称为“太凯尔小组”的人从结构主义营垒中过来,由于不满结构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原则,从而对它进行批判性改造,形成自己更加激进更具批判性的理论。这种更为激进的理论是“对现代理论的一种批判,是一种新的思维、写作和主体性模式的产物,其部分内容被后来的后现代理论所吸收”。[2]正如凯尔纳和贝斯特所指出的那样,后现代理论是赞同后结构主义对现代理论的批判的,并使这种批判发展得更为激进,并将其扩展到新的理论领域。而在众多领域中的政治领域,绝大多数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及其作者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及其作者的立场都是一致的,这种立场就是后马克思主义立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乃是一种不再适合于当前时代的、过时的压迫性的话语”。[3]

[1] 《论辩》杂志发刊词。

[2] [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32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 同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