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侨州郡县与土断
永嘉之乱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据谭其骧先生统计,自东晋一代,南渡人口约90万,而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南渡人口占北方总人口的1/8。大量的人口南渡,给刚刚建立的东晋政权以极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处理好涌入的北方人口,极有可能威胁到东晋的政治统治以及社会稳定。
除了拉拢南渡的世族,东晋统治者在地广人稀之处遍置侨州郡县——设立侨民原籍地区的地方机构。这些侨民无需入当地户籍,只需在侨州郡县入籍,即可享受免除调役的优待。东晋王朝此举,不仅解决了有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流民潮,而且对北方人民也是一种极大的吸引,此后,中原地区的人口不断涌入江南。
大量人口的涌入,不仅给江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对进一步推动江南经济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可忽略的利益冲突。最初被掩盖的版籍混乱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不仅给政府查核户口造成一定的困难,且从统治的长远考虑来看,也百害而无一利。另外,由于侨民不加入本地户籍,还享受免除赋役的优待,造成国家赋役减少。但此时,江南地区战乱较少,侨民也逐渐安定下来,若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国家的应有收入。因此,从咸和元年(326)开始,东晋统治者先后进行了4次土断,以增加国家的劳动力。
土断,并非撤销侨州郡县,而是把侨民变成编户齐民,固定在新的籍贯上。东晋王朝的第1次土断是在成帝咸和年间,但关于此次土断的记载甚少。第2次土断发生在成帝咸康七年(341)。此次土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把北方侨民固定在新的籍贯上。东晋统治者制定了新的户籍,并分黄、白2个颜色。黄籍,用来登记本地人的户籍;白籍,用来登记侨民的户籍。
由于之前已经取消了侨民可免除赋役的优待,大量的侨民隐匿不报,或者依附于世族大家,躲避政府的调役。晋哀帝兴宁二年(364),东晋统治者开始了第3次土断,本次土断由于是在庚戌日开始的,因而也被称为“庚戌土断”。此次土断在桓温的主持下进行。土断开始后,桓温凭借强硬的手段,对挟藏户口的世族给予沉重打击,如彭城王司马玄由于隐匿5户侨民而被收押廷尉。由于桓温的强力手腕,此次土断的效果相当明显,土断后,东晋王朝“财阜国丰”,扩大编户齐民的同时,国家经济有所好转。
东晋王朝在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开始了第4次土断。此次土断在刘裕的主持下进行。此后一直到刘宋代晋,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土断。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进行了刘宋的第1次土断,此次土断影响深远,尔后的齐、梁两朝的土断,都是以本次的黄籍为蓝本整理户籍的。
侨州郡县原本是为解决大量北民南渡所造成的统治危机而实行的优抚政策,但到后期,问题逐渐显露,为了解决侨州郡县带来的问题以及增加国家收入,从东晋开始,统治者实行土断政策予以应对,而土断在解决版籍混乱和国家的赋役较少等方面都效果明显,自东晋一代到陈,统治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土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