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府兵制
府兵制首创于西魏,在北周逐渐完善,一直持续到唐朝中期,天宝八载(749)停废,是西魏延续到唐朝的重要军事制度。
西魏大统年间,宇文泰初建府兵制,初建的府兵制带有强烈的鲜卑化色彩。最初府兵囊括了3支主要力量:宇文泰接手的贺拔岳的六镇鲜卑军人,也就是武川军团,其构成府兵的核心力量,兵力约千人;宇文泰击溃侯莫陈悦后,侯莫陈悦的部下李弼率部众来降,其兵力约万人;北魏原有的“六坊之众”,即北魏的宿卫军,其兵力约万人,总计不到3万人。宇文泰把这3万人分为12军,分属12位将军统领。大统三年(537),东、西魏会战于沙苑,宇文泰将兵不足万人击溃来犯的高欢,此战后,宇文泰开始扩充军队。大统八年(542),宇文泰正式把12军改为6军。次年,东、西魏再次会战于邙山,此役,宇文泰败北,损兵折将达6万之众,导致西魏势力大大衰减。为了补充兵源,宇文泰开始从关陇集团招兵。但关陇集团人数本来就少,使得宇文泰的此次招兵困难重重。迫不得已,宇文泰开始从汉族方面补充兵源。
随着兵源的不断扩充,宇文泰开始改组府兵,宇文泰北魏早期建八部之制,设立八柱国。除在先前的大统三年(537),已经自任柱国大将军外,其又在大统十四年(548),任命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宇文泰还任命李虎、李弼等6人为柱国大将军,然而其后的柱国大将军不过徒有虚名而已。与此同时,宇文泰仿制西周,设十二将军,分有六柱国统领。每一将军设两开府,每一开府设两仪同将军,每一仪同将军辖制1000人。那么,至大统十四年(548),西魏府兵当在4.8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同《玉海》记载的“六柱国共有众不满五万”比较符合。
需要指出的是,带着浓烈鲜卑化色彩的府兵,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汉化。以武川军团为核心的府兵,妄图回到原有的氏族关系中去,带着强烈的反汉化倾向。但大统九年(543),宇文泰于邙山败于东魏,急切扩充兵源,开始接纳汉族子弟。不但如此,此后,汉族子弟开始进入中高级将领层面,并被赐予鲜卑大氏族,但到杨坚在北周掌权后,府兵全部改复汉姓。陈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府兵制前期为鲜卑兵制,后期为华夏兵制。
从北周开始,府兵制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恢复禁卫军的身份。府兵出现之处的身份即为“禁旅”,但由于西魏文帝不过是宇文泰的傀儡,使得府兵从创建开始就被宇文泰所操纵,所以,府兵虽然为禁卫军的性质,但文帝却不能调度。建德元年(572),北周武帝杀宇文护,才真正把府兵大权掌握在手中。后两年,周武帝下令改军士为侍官,自此,府兵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禁卫军。
扩大兵源至均田户。府兵建立之初,不编入户籍,而另立军籍,无需缴纳赋役。一月之中,府兵15日警昼巡夜,15日教旗习战,兵农分离。随着东、西魏之间不断的战争,府兵兵源短缺,为了扩大兵源,周武帝下令均田户六等户以上,家有3丁的,选1人充当府兵。开皇十年(590),此时已经统一中国的隋文帝下令,凡是军人,都要在州县垦田籍账,而军府统领,依照旧制。隋文帝的诏令,明确了府兵也是均田制下的农民,至此,府兵制同均田制完全结合在一起。陈寅恪同样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论述了府兵前期兵农分离,后期兵农合一。
经过北周及隋的发展,府兵逐渐从兵农分离、特殊贵族制过渡到兵农合一、君主直辖制,兵力也由最初的不足3万,发展到北周时期的近20万,再到隋初期的50余万。然而到了天宝八载(749),折冲府无兵可交,府兵制彻底结束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