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摄影与视觉心理
(一)摄影与视觉机制的比较
从最确切和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视觉”意味着使用你的感觉、你的理智和你的情感,也就是用你的整个身心去观察你周围的奇妙世界。视觉,是人类最丰富,也最具潜力的感觉。
图2-1 布列松 摄
脱离蒙昧状态进入文明时代后,人类就凭借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由视觉产生的美感,是最原始,也是最具震撼力的美感。这使得法国伟大作家乔治·桑认为“艺术家所怀抱的最大希望便是领导有眼睛的人自己去看”。
人们的直接视觉受时间、空间等原因的限制。那些能触发美感的场景,绝不可能人人现场目击。但摄影术诞生后,乔治·桑的理想进一步变成了现实。相机和胶片使人类终于超越了自身固有视觉的局限,而有了新的“感官”——摄影。摄影视觉,是人类视觉的更高形式,它与直接视觉的区别在于,摄影能够将任何空间形象从其固有的一瞬即逝的时空里提取出来,固定下来,并使之得以传播(如图2-1)。这样,现实世界的物体借助于摄影而变得永恒了。
但是,摄影毕竟只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是以人的直接视觉为前提的,两者有着许多方面的共性。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视觉和摄影所感受的能量形式是相同的,它们所感受的都是电磁波。人的视觉所能感觉的只是电磁波中波长为380~780 nm的部分(如图2-2)。摄影所能感觉的电磁波的范围比视觉更为宽广,包括了X光和红外线等。当摄影将感光范围控制在380~760 nm附近时,即采用通用黑白或彩色胶卷,所拍摄到的图像与人的视觉图像就非常相似了。
图2-2 电磁波
另外,视觉系统有着巨大的光强范围的调节和适应功能,这种特性主要表现为视觉的暗适应能力极强。比较而言,摄影感光材料的亮度辨别范围是极小的,一方面,表现为对低亮度景物的敏感不够;另一方面,在照片中从最暗到最亮的层次最多也只能表现出7~10个阶梯。那么摄影为什么能够提供符合视觉要求的图像呢?这是因为视觉虽然有着巨大的光强范围的调节和适应功能,但是视觉质量与环境的亮度是密切相关的。在黑暗中,视觉的颜色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比明视环境下低得多,只是保留了对较强光的敏感度而已。也就是说,人的视觉只有在有足够亮度的情况下,才是最真实的。这样一来,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与常态下的视觉感知的效果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对摄影和视觉机制的共性关系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摄影以简单的技术多方面地获得和超越了视觉的能力与水平,使摄影图像与视觉图像保持基本的统一。但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也使人类的视觉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延伸。
摄影超越了自己视觉感官的固有时空局限性,人们变得可以随意地观看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种种事物。借助于电脑和电视技术,地球上的人们甚至可以超越无法超越的时空局限,实时感知世界上的每一种变化。
人类眼睛的生理差异是不大的,但是,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观察对象和观察习惯的差异。这种差异换一种说法,就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视觉感受的差别,尤其是视觉美感的差异。然而,摄影完全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全人类提供着相同的观察对象,甚至相同的观察习惯。面对着每日每时大量涌来的图像,面对这些摄影作品所传达的信息,人们终究会越过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感觉方式,逐步形成相同的感觉、相同的审美感受。
图2-3 《豹斑青蛙》 达尔顿·史蒂芬 摄
摄影对人类视觉空间方面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它大大超越了视觉的宏观限制与微观限制。在没有摄影的时代,人的视力只有数里之遥。对于天上、地下、海中种种大千世界,只能凭想象猜测一二。而对于微观世界,虽近在咫尺,无奈无力分辨(如图2-3)。
至于活体内部、火焰中间,由于条件限制,任何观察也只好统统作罢。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幻想自己能有一双“火眼金睛”,能远看十万八千里,近看纤毫尘芥,天上、地下、海中(如图2-4)、火山里都能睁开眼睛去看看。这双“火眼金睛”如今终于有了。只不过不是那眨来眨去的孙悟空的“猴眼”,而是由玻璃、钢铁、感光材料、闪光灯泡组成的照相系统。有了它们,宇宙中的星星、地下的岩流、分子原子的振动、海底浮游的生物,一下子都变得历历在目了。而这一切一旦**在人们面前,原先的推测、臆想、神话顿时都显得黯然失色了。由于新的视觉领域的开辟,原有的世界改变了面貌。旧世界不过是新世界的轮廓而已,而新世界则是充满生机和美好的。
图2-4 《潜水者和线性珊瑚中的天竺鲷》 道比莱特·大卫 摄
过去,文化界对摄影主要有两方面的成见。一是认为摄影只能复制式地记录现实,缺乏创造性。二是认为摄影刻板地反映自然,因为自然界不能只是艺术品,所以摄影只是技术而不是艺术。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摄影能够逼真地反映现实世界,恰恰是摄影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摄影能够帮助我们在视觉水平上以图像的方式部分地再现历史,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手工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某种艺术的完善程度确实可以通过看它的虚构能力来做出判断,但断定摄影只能刻板地反映自然、缺乏艺术创造能力是对摄影的肤浅认识。
事实上,摄影不但能够表现真实,也善于虚构,只是虚构在摄影中已被提升到了一个更为高级的层次。摄影的虚构超越了人的视觉判断的极限,人眼往往不易辨别摄影的真假。虚构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在摄影中获得了完善。
事实已经证明,摄影与视觉机制的一致性,使我们能以新的方式来观察和认识世界。而摄影对视觉机制的超越,又使我们重新发现了世界,一个变得更确实、更可信、更广阔、更精巧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