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视觉文化的世界
摄影从诞生至今已170多年了。摄影及其衍生而出的电影、电视、电脑图像,现在已经成为人类收集信息、传递知识、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渠道,并融入当今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越来越依赖于视觉,潮水般的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早就预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语言文化”。经由图像传播,一种与语言传播迥然不同的新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生活方式。
视觉文化的直观性,满足了人们视觉上的愿望;它的生动性,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它的丰富性,打破了语言文字给人们认识与感觉上的束缚;它的强固性,使人们得到胜于语言文字数倍的牢固记忆;它的启示性,又使人们的智慧在未知世界里纵情挥洒。人们已经看到,图像与文字、语言的结合,将是一个十分迷人的天地,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
图1-16 海鸿 摄
在新闻报道中,人们十分重视图文并茂之路,以图片展示新闻,从而使历史进入可用图像再现的时代。在科技研究中,摄影成了眼睛器官的延伸,宏观世界如太空、微观世界如原子结构都可以用摄影进行直接并可靠的取证。在广告宣传中,设计师的意象表达绝大部分采用了摄影手段。直观、生动、夺目的产品与企业形象使人们怦然心动,获取了最佳的广告效果(如图1-16)。
在人们的生活中,摄影受到千家万户的喜爱。亲朋聚会、出外旅游、孩童生日、婚庆典礼,都少不了相机快门频频闪动。摄影在那方寸的天地之中,为人们酿造着回味无穷的甜蜜(如图1-17)。
图1-17 刘航 摄
作为视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图像克服了语言转瞬即逝的弱点,使信息知识与情感波澜变为永恒成为直接现实。图像克服了文字的主观与隔离,使观念变成可现的物化形象。图像以科技为手段,开创了以社会纪实(如图1-18)、瞬间纪实、光影造型纪实为表现手法的文化新天地,其功能无限,其魅力无穷。人们已经认识到摄影对于现代人,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如图1-19)、一种技术、一种视觉手段,而且是一种语言、一种观念(如图1-20)、一种思维方式。人们通过图像重新认识着世界,也重新认识着自己。
图1-18 刘航 摄
图1-19 《胚胎》 佚名 摄
图1-20 《少女臆想症》系列 陈萍萍 摄
追溯西方文化发展史就会发现视觉文化肇始于尼采,他率先对“理性至上”进行了发难,鼓吹抵抗理性的强暴,视觉等感觉由此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尼采之后,更有层出不穷的视觉文化预言家:本雅明、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等,他们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论断。到海德格尔提出的“图像时代”的隐喻。海德格尔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道出了视觉文化将带来的值得深究的社会转变:“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则大声呼吁“为眼睛辩护”,而“为眼睛辩护”的目的就是要强化直观的视觉感受。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再到利奥塔,视觉这个主题被进一步深化:感性的图像成为话语的中心。现在,视觉文化的小树苗已经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21世纪的文盲是指那些不会用图像吸纳与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人。
在视觉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也应清楚地意识到在社会发展中,我们的摄影是滞后的;在学术研究中,我们的摄影是散乱的;在艺术发展中,我们的摄影是徘徊的。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摄影作为舶来品,对其历史、理论的研究缺乏文化研究积淀,与此同时能接受外援的又很少,虽然国内有关摄影的著作的数量并不少,但是真正逃脱千篇一律的技术教程、变相情色读物、旅游照片集锦的摄影书籍并不多,触及摄影本质并能提出对摄影独到理解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在拥有世界最庞大摄影群体的中国,从事摄影理论研究的人却寥寥无几,且国内的研究者不是半路出家,就是由摄影技术、器材发烧友转型而来,知识储备的欠缺和理论研究的高门槛,都成为摄影理论研究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另外,从事理论研究的和拍摄实践的是两群互不相干的人,各干各的,理论和创作的严重脱节是中国摄影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另一方面,国内摄影界存在“钓鱼背心”泛滥的现象,摄影者受到器材商的蛊惑,热衷于旅游观光式的摄影比赛,迷恋于沙龙摄影的狭小格局中,盲目地迎合摄影评奖者的喜好、按摄影官方创作方向搞拍摄。这样的两难现状是中国摄影界必须面对的真实处境。
首先,摄影的功能呈渗透性与散见性,而没有形成主动性与系统性。摄影的重要,人人皆知。但能把摄影作为一项独立的事业长期、系统地进行的极少。例如,一个名牌企业往往没有相应的图片资料;全国珠宝的检测,往往缺乏品种图片的档案。
其次,摄影观念呈自发性与随意性,而缺乏自觉性与主体性。有价值的摄影都是从具象中显现出抽象的本质,摄影者用画面构成给读者以思维导向,应该有种规律性的驾驭。缺乏理性的判断,缺乏逻辑的把握,摄影只能是一种漫无边际的主观臆说。
再次,摄影设备呈简陋性与零散性。摄影首先是一种物质手段。摄影之所以在短短的一百年间有这样令人惊讶的发展,正得益于物质手段的不断更新。可以想象,在新闻摄影、广告摄影、人像摄影的领域均以陈旧、粗陋、落后的装备去拍摄,是很难与使用现代摄影器材所具备的影像素质与功能显示相比的。
最后,摄影人员呈短暂性与流动性。由于没有经受摄影专业训练,没有系统的职业培训,现在从事摄影的人员,多数是自学的或师傅带徒弟抑或经过短期培训出来的。因而摄影人员缺乏终身效力、专门研究与精益求精的志向。先兼职后弃之,成功成名即改操他业的大有人在。由于摄影专业队伍缺乏稳定性,摄影专业队伍的情况往往呈变化多端、扑朔迷离的状态。
这一切都严峻地表明: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摄影应有的作用,摄影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我们具有一支用现代化设备器材装备起来的、有强烈摄影意识与摄影责任心的专业摄影师队伍,中国的摄影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在新的世纪中,放射出图像文化特有的光彩。
目前,我国的专业摄影师虽然还不多,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业摄影师队伍已经形成。
(1)新闻摄影记者。从事报刊的新闻摄影采访与报道。这支队伍历史最长、人数最多、装备最好、职业最稳定。从战争年代至今,每个时代这支队伍都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物(如图1-21、图1-22、图1-23)。
图1-21 周民 摄
图1-22 《钉子户》 周民 摄
图1-23 周民 摄
(2)商业广告摄影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促进了商业广告的兴起与繁荣。在无图片难以成广告的现代社会里,广告摄影备受青睐。商业广告摄影在成像质量与画面创意上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广告摄影师具有较高的技术与修养。因此,目前专业人员还不多。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广告公司、时装公司、模特公司中,专业的广告摄影师寥寥无几。特别是我们的广告摄影作品的水平与国外优秀作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又由于商业广告摄影也确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十年来,我国的商业广告摄影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专业广告摄影师也越来越多(如图1-24、图1-25)。
图1-24 隋晓龙 摄
图1-25 隋晓龙 摄
(3)影楼人像摄影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消费观念的更新,国营照相馆刻板的拍摄模式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于是各种大小不一的影楼便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目前的影楼人像,大都追求唯美风格,十分讲究化妆与服饰,拍出来的照片甚至能使丑变美、使老变少,颇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楼人像摄影师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4)自由摄影投稿人。由于摄影进入市场,照片成了商品,于是一些摄影师便扔掉了铁饭碗,凭着自己的实力、自信与勇气,走向广阔的摄影天地,成为自由摄影投稿人。他们瞄准照片市场,为国内外客户拍摄旅游风光片、新闻专题片、广告招贴照片、挂历照片以及产品照片等。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自觉性,在商海与摄影两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
图1-26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 摄
(5)摄影教学专业教师与学生。改革开放以来,摄影人才需求量剧增。在中国尚没有一所正规从事摄影教学的院校的情况下,一些院校开办了摄影专业,开始了中国摄影教育艰难的起步(详见宿志刚编著的《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现在中国摄影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大有蓬勃发展之势,设有摄影院系的院校一百多所,有摄影专业的院校约二百多家,每年输送着大量训练有素的摄影人才(如图1-26、图1-27、图1-28)。
图1-27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 摄
图1-28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学生 摄
(6)作为艺术家的摄影师。从20世纪90年代初,摄影在当代艺术中最初只作为记录过程与结果的辅助性媒介,但在新观念以及当代电子文化的激发下,现在悄然转化为可直接完成艺术家观念设想的重要表现方式(如图1-29)。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其审美功能让位于作品的观念思想的表达,摄影由人人信手为之的“照相”抽身嬗变为艺术家从事精神创作活动的新媒介。到了2000年时摄影已经本土化,中国当代艺术家以摄影为媒介在国际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图1-29 《我和我的新娘》 邱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