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告别器物之利的摄影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科技水平研制出不同的创作工具,也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模式。
原始人用石刀石凿在岩石壁上刻画出简单的图案;封建社会人们用毛笔、墨汁演绎黑白世界;工业革命后,机械时代的图像开始涌现,人们开始使用机械工具,如照相机、电影摄像机、电视摄像机来捕捉影像。
20世纪50年代后,是以电脑为标志,包括网络光纤、多媒体在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创的信息时代。现今,迅猛发展并迅速普及的数字摄影和影像数字化处理技术,开创了影像表现领域的新空间,其逐步取代传统摄影技术而占主导地位并成为现代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摄影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诞生170余年来,作为一个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手段,摄影技术的发展同样一直影响着摄影艺术的发展进程。历史上的各种摄影流派的诞生、成长、淡出,既受到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又与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牵扯。同时,摄影也一直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并为科技前行提供了一个利器。1882年,法国人儒勒·马莱(如图1-10)采用多影像定时摄影法,实现了同一张底片上显示动物的运动。他自制的“摄影枪”,每秒可拍摄12次,解决了连续摄影的问题;麦布里奇在1877年以12张连续动体照片证明了人在奔跑中腿离地的瞬间,他革命性的视觉实验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也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根据(如图1-11)。
图1-10 儒勒·马莱 摄
图1-11 麦布里奇 摄
时代在发展,工具在改进,同时人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与机器、审美情趣与技术工具,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演进,并最终在现代图像艺术中完整而统一、集中而强烈地体现出来。
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多种属性和功能,就摄影技术而言也是如此。在其众多属性中,能真能假、有实有虚,亦史亦诗,这两两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是它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其具有艺术可能性、创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图1-12 郑景康 摄
如光圈快门的运用。它们不仅是控制通光量的工具,也是记录客观、表达主观的艺术创作工具。对于作为真正艺术家的摄影家而不是工匠的摄影师来说,“照相不是无情物,拍啥咋拍总关情”。比尔·埃蒲瑞基在拍纽约芭蕾舞团的台柱子爱德华·维里拉的舞蹈艺术时,在他高高跃起在空中的一刹那,用高速快门把这个动作“凝固”住。只见照片上爱德华·维里拉浑身肌肉紧绷着,好像每一块肌肉都要鼓胀出来,都要跳跃、腾飞似的。快门的运用充分表达了力的美,男性的阳刚之美;而吉昂·米利在拍摄纽约市芭蕾舞团演出《邓巴顿橡树园》舞剧中的一场群舞时,却用慢门加多次曝光拍摄,轻歌曼舞的演员宛若飞云流动,似真非真,如梦似幻,似乎让看的人也飘飘欲仙,跟着翩翩起舞。中国摄影家郑景康拍齐白石老人(如图1-12),基于他对老人的理解,使用大光圈,让稀疏的白发虚化,而眼睛清澈,炯炯有神,出色地表现出这位中国画泰斗慈祥、睿智的神情。在所有描绘齐白石的手绘、雕刻的肖像中,无出其右者。
而菲利普·哈尔斯曼在拍爱因斯坦时(如图1-13),则选用小光圈大景深,使主人公的颜面上的每一皱纹、每一斑点、每一胡须都纤毫毕露,把这位大科学家深邃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1-13 菲利普·哈尔斯曼 摄
西班牙摄影家黑达尔科在拍纽约广场时,用超长焦距表达晨景。太阳出现超常比例,如一抹大轮盘,红彤彤、活脱脱地凸现在面前,使人欣喜,使人振奋。而陪衬太阳的街景,鳞次栉比的楼房则笼罩在朦胧、温馨的阳光中,只有近处街道上出现铺金洒银似的反射光点。这种环境氛围与诗意境界的营造,得力于反射式超长焦镜头。如果不是这样,不要说拍摄,恐怕任何富于想象力的人也很难凭空构想出如此瑰丽又无比宏伟的场面。在拍街景时,黑达尔科又选用了超广角的鱼眼镜头,使地平线反向汇聚,然后把正向拍摄和反向拍摄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宛若球形体,我们居住的星球的缩写图便呈现出来。黑达尔科在拍一条鹅卵石铺砌的古色古香的石板马路时,一辆带篷的马车驰过,他用慢速和频闪,造成点彩效果,一种中世纪的悠然之情跃然纸上。
图1-14 威廉·克莱因 摄
摄影的世界中并无圣经,贵在坚守,更贵在创新。按经典法握相机是要端稳,贴住面颊,屏住呼吸,轻轻按下快门。可是,著名摄影家威廉·克莱因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抓着相机以杀手般的速度,将相机逼到被摄对象面前进行拍摄,在他的影像世界中摇摆、扭曲不是问题,即使按快门时不时地抖动也没有关系。他以自己的方式,混合着现实与梦魇的偶然,用天真与邪恶的影像诠释着他生活过的城市,在“既沉浸自我,又忽视自我”的同时神奇般地创造了他的视觉世界,这也成为新纪实摄影的一个范本(如图1-14);倡导快照美学的纽约摄影师盖瑞·温诺格兰德,则用小型相机和广角镜头去抓拍生活中不经意的影像,在他的《漂亮女人》系列中,拉拉队队员跃起的瞬间便呈现出一种怪诞的视觉张力,并且动感十足,低角度仰拍便会构成一种动**不安的视觉效果(如图1-15)。
图1-15 盖瑞·温诺格兰德 摄
各种摄影器材及附加设备都是为了“写真”或“写假”的需要。就像一把利刃的两面,现代图像技术对立统一的两种基本属性,给图像艺术家以无比广阔的创作天地,无比自由的创作手段。无论再现还是表现,图像艺术家们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各国的图像艺术家正在进行着广泛的艺术探索,创造了众多图像艺术的精品。他们的宝贵经验是对人类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的新探索、新贡献。是对摄影这个艺术新生儿的新发展、新概括,当然也是对摄影是否是一门艺术这个百年难题最好的正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