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的三首音乐会序曲《李尔王》、《罗马狂欢节》和《海盗》

现在认为,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第一流的戏剧音乐家,他的音乐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极富戏剧表现力;这大概缘于他十分崇拜16—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柏辽兹的一些重要音乐作品,如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管弦乐序曲《李尔王》和喜歌剧《贝雅特丽丝和本尼迪克》,题材与创作灵感均来自莎翁的戏剧。柏辽兹最早对莎士比亚戏剧感兴趣始于1827年,当时他正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期间,他在巴黎的奥德翁剧院曾观看过英国肯布尔剧团演出的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从此长期暗恋上剧团中饰演奥菲莉亚的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森(Harriet Smithson)小姐,并催生了他的第一部交响音乐杰作——当时整个19世纪欧洲交响音乐的开先河之作《幻想交响曲》(作于1830年)。但由于是单相思,直到1832年年底之前,柏辽兹都始终无法与史密森小姐相见。这期间,柏辽兹转而追求风情万种、技巧辉煌的法国著名女钢琴家玛丽·莫克(Marie Moke,1811—1875),并与她订了婚。1830年,柏辽兹赢得了该年度的罗马大奖,这是一个享有很高声望的旨在通过支持年轻作曲家以促进音乐发展的年度竞赛,获奖者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奖金和出国学习的机会。作为获奖条件,柏辽兹必须在国外逗留三年,其中在意大利两年。

第二年,柏辽兹在意大利逗留期间,偶然得知他漂亮的未婚妻玛丽·莫克已经另有所爱。莫克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撕毁了与柏辽兹的婚约,嫁给了法国钢琴制造商、40岁的卡米尔·普勒耶尔(Camille Pleyel),摇身一变,成了普勒耶尔夫人。愤怒的柏辽兹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情感煎熬之后,放弃了部分奖金,中断了长达18个月之久的意大利之行,打算返回巴黎刺杀这位背信弃义的女人和她那怂恿其解除婚约的势利眼母亲。途径热那亚时,心灰意冷的柏辽兹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打击,一度想投地中海自杀。4月,他在佛罗伦萨短暂停留期间,第一次阅读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受到极大震撼,深深地沉醉于这部戏剧的巨大艺术魅力。5月,他回到了法国,来到风景优美的法国海滨城市尼斯散心,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到这里度假。在尼斯期间,柏辽兹产生了根据《李尔王》创作一部同名序曲的想法,并在接下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部序曲的创作。柏辽兹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在尼斯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给他留下了一段轻松愉快的回忆。

《李尔王》序曲(King Lear,Op.4/H.53)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李尔王》而创作,是一部情节性的标题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内容和强烈的戏剧性。但它不是歌剧序曲,而完全是用于在音乐会上演奏的,1833年12月22日首演于巴黎音乐学院。序曲一开始就奏出第一主题,而且形象十分鲜明;这个开始的主题由低音弦乐组有力地奏出,音乐表情威严,节奏步履蹒跚,凡是看过莎翁这部名作的人,都很容易理解这里所刻画的音乐形象象征着年迈的老国王李尔;这个主题形象在序曲中不断反复出现。随后,在弦乐伴奏下,两只双簧管主奏的轻盈的旋律引出了另一个主题,象征李尔王的小女儿柯黛莉亚的形象。这两个主题有一两次交叉出现,数遍五连音的巨大的定音鼓声响起,似乎在宣布老迈的国王李尔在主日弥撒后来到了议事大厅。短暂的休止后,音乐突然再次响起,乐队奏出了急促的快板,标志着序曲进入中段,即整个序曲的主要部分,并一直持续到全曲结束。对于这部音乐会序曲的内容,柏辽兹并没有留下任何注释性的文字说明,因此,是否读过这部莎翁名剧,对欣赏和理解这部序曲就显得十分重要。实际上,柏辽兹也希望他的听众熟悉这部戏的内容,并能根据剧情的发展理解这部序曲。因此,序曲在进入中段之后,音乐的发展需要结合戏剧内容去想象。后半程的发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在一连串的音符中,既表现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口蜜腹剑,小女儿的率真直谏,又表现了李尔王的暴怒,国家的一分为二,牢狱可怖而阴森的景象,荒原上的暴风雨以及柯黛莉亚的被害和老国王李尔悲痛懊悔并最后发疯而死等一系列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戏剧性场景。可以这样说,柏辽兹通过《李尔王》序曲,将他创造丰富旋律的天赋、出色的和声与转调以及灿烂的配器等一系列极具戏剧性的音乐表现手法完美展现了出来,充分证明他不愧为第一流的戏剧音乐大师。

在柏辽兹创作的全部音乐会管弦乐序曲中,《罗马狂欢节》序曲(Roman Carnival Overture,Op.9/H95)被公认为是其中最出色的,而且至今仍是柏辽兹最流行的管弦乐作品之一。然而大多数人未必知道,这部杰出的音乐会序曲脱胎于柏辽兹一部首演不太成功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

1838年,柏辽兹创作了一部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雕刻家本韦努托·切利尼的自传而改编的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遗憾的是,歌剧首演没能取得成功。据说经过了多达19次的排练,巴黎歌剧院的乐队仍难以娴熟演奏柏辽兹的这部新作,不但乐队指挥向柏辽兹抱怨,就连饰演主角的男高音也干脆在演了3场之后拂袖而去。结果,歌剧院只好取消了这部歌剧剩下的演出计划。但柏辽兹却心有不甘。1843—1844年,也就是《本韦努托·切利尼》在巴黎首演五年以后,柏辽兹一方面计划着把他的《本韦努托·切利尼》搬到伦敦上演;另一方面,他又于圣诞节期间,将歌剧中的一些场景音乐改编成了一部音乐会管弦乐序曲,希望以此赢回他在歌剧上失去的一些东西。序曲所使用的素材和主题取自《本韦努托·切利尼》的两个场景,一个是第一幕开始时特雷莎与切利尼的爱情二重唱,另一个是第一幕结尾处狂欢节的场景;这两段场景的音乐各自构成了序曲的两个主题。柏辽兹还根据后面那段狂欢节场景,将这部序曲命名为《罗马狂欢节》。这部音乐会序曲最后献给了德国西南部霍亨索伦-黑兴根的康斯坦丁亲王,柏辽兹还于1863年4月在康斯坦丁亲王的城堡里亲自指挥了这部序曲。

《罗马狂欢节》序曲是柏辽兹创作的第二首音乐会管弦乐序曲,于1844年2月3日在巴黎首演。序曲以《本韦努托·切利尼》第一幕最后一景狂欢节上的萨尔塔雷洛舞曲作为开始的主题,一上来就干脆利落地直接切入,这个简短的第一主题先由弦乐队奏出,随后由管乐给予应答,先是长笛、单簧管和双簧管,然后是圆号、大管、小号和短号。“萨尔塔雷洛”(Saltarello)起源于14世纪的那不勒斯,是一种十分热烈欢快的极具跳跃性的民间舞曲,快三拍子的节奏充分展现了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在狂欢节时纵情欢乐的民族个性。《罗马狂欢节》序曲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有一段著名的英国管独奏充当序曲的第二主题。因此,当第一主题过后,出现了一个突然的休止,在弦乐、独奏圆号和单簧管的引导下,第二主题登场。最先由英国管奏出了这段著名而迷人的主题,旋律来自《本韦努托·切利尼》第一幕中特雷莎与切利尼的爱情二重唱,随后,这段柔美的浪漫旋律又被中提琴组接了过去并加以反复;接下来,在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与弦乐队融合交织下再一次重复。最后,第二主题渐渐地减弱并消失,让位给了一段缓慢的行板。但很快,木管组在三角铁的伴奏下突然连续三次奏出了像是什么东西在高空中呼啸而过一般的一段旋律过门,似乎象征了绚丽的狂欢节烟火已经在广场上空绽放,也预示着盛大的狂欢活动即将开始。接下来,又经过一段过门,序曲进入了快板,第一主题——热情欢快的萨尔塔列洛舞曲再度出现,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开始了舞蹈般的狂欢。这一段音乐构成了序曲后半段的主体,展现了狂欢节上人们纵情欢乐的热闹场面。柏辽兹配器手法高超,营造出一种灿烂的充满了光辉的音响效果,再次充分展现了他天才一般的交响音乐的创造力和生动的音乐色彩的表现力。序曲进入尾声后,木管奏出的爱情主题与弦乐、铜管和打击乐器交融的狂欢节主题汇合在一起,共同将全曲的气氛推向顶点,音乐最后在**中结束。

据说柏辽兹自己也十分喜爱这首序曲,并建议今后演出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时,用《罗马狂欢节》序曲作为歌剧第二幕的前奏曲。后来这一做法一直沿用下来。直至今天,很多版本的演出和录音都遵循了柏辽兹的这个建议。

柏辽兹一生曾三次前往法国海滨城市尼斯度假,前两次的尼斯之行又都与他的感情生活不顺密切相关。1833年10月,柏辽兹终于和他单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爱尔兰女演员哈里特·史密森小姐结为伉俪,但后来证明这桩婚姻是一场灾难。1842年,柏辽兹与史密森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到了1844年夏天,他们不幸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此时,情绪失落、筋疲力尽的柏辽兹在医生的建议下,在13年后重返阔别已久的尼斯疗养。就像今天的索马里海盗给全世界海运业带来巨大的困扰一样,在19世纪初,以吉恩·拉斐特兄弟为首的武装海盗船曾横行于中北美的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很长一段时间,海盗问题成为当时国际社会所关注的重大事件,并被当作热门题材出现在当时的各类文学作品中。1831年第一次尼斯之行时,柏辽兹在尼斯海边一座城堡的废墟尼斯塔下,阅读过一些当时广泛流行的关于海盗的浪漫传奇小说。这期间,他除了创作《李尔王》序曲外,还写下了一些日记和音乐片段,这些零散的音乐片段虽不完整,但在多年后却成了他创作《海盗》序曲的宝贵素材。1844年8月,柏辽兹将上一次尼斯之行期间留下的这些音乐片段的草稿重新整理,创作了一部音乐会管弦乐序曲,取名《尼斯之塔》(The Tower of Nice),并于1845年1月19日进行了首演。1852—1854年,他又根据自己最喜爱的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库伯(James Fenimore Cooper)的小说《红色海盗》(The Red Rover),将这部管弦乐序曲更名为《红色海盗》(Le Corsaire Rouge)。但不久他觉得“红色”一词可能会造成误解,于是又把“红色”一词去掉,变成了现在的名称《海盗》。尽管柏辽兹对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十分崇拜,当时很多人也想当然地认为这部序曲受到了拜伦的长篇叙事诗《海盗》的影响,但实际上,柏辽兹的这部序曲跟拜伦的同名叙事诗没有任何内在关系。

《海盗》序曲(Le corsaire,Op.21/H.101)是一部充满了**与活力的音乐会管弦乐序曲,全曲由三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前面都有一段使用了相同素材的引子,将三个部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柏辽兹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当年的首次尼斯之行描绘出这样一幅风景如画的尼斯海滨景象:“我发现了悬崖边要塞废墟上的一座塔,在它前面有一小片平坦的空场,在那儿,我在阳光下舒展身体,惬意地眺望大海,看着远处的船只靠近,心里数着这些小船,羡慕地注视着它们在海面上留下的波光粼粼的尾迹,通向那些幸福与安宁的小岛。”这段文字或多或少在这部序曲的第一部分里有所展现。音乐一开始是一小段光彩夺目的引子,弦乐急速的过门被木管的切分和弦两次打断,并自然导引出第一部分,十分缓慢地展开一段平静而舒缓的慢板旋律,似乎表现了柏辽兹站在悬崖边的尼斯塔下,眺望夏日里平静的大海,但表面的安宁之下却暗潮涌动。伴随着管乐和弦乐的跳动,音乐渐强,过渡到第二段引子,音乐进入到第二部分,这是一个十分昂扬的凯旋般的快板,旋律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欢乐气氛。结尾处,大管的过门被强烈的和弦打断,并自然引出那个令人熟悉的引子,序曲进入到了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基本上是对前面第二部分快板的反复,但木管与弦乐的强烈和弦让音乐更加动感有力,更加**澎湃,活力四射。最后,铜管乐器和定音鼓高调加入,在整个管弦乐队的全奏中,音乐被推向辉煌的**,并结束了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