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涉及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所以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为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形成和维护健康心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还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将这项工作提到足够的高度和位置。社会层面要逐步平抑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环境资源矛盾等社会环境的无序性,减少由此导致的消极心理和心理问题。学校层面要建立相应心理机构,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家庭要积极调整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氛围,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主动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社会需求。这种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积极配合、互为补充的良好互动态势对心理健康工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活动之一,它是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群体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并利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毫无疑问,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康复非常重要,但这类人群毕竟只占少数,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占绝大多数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悦纳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使他们能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掘自己的潜能。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相对欧美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得益于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及心理卫生学科的确立,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学生群体心理需求的急剧增多有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或心理教育类的课程,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心理咨询工作。1988年6月,“首届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它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式兴起,并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观念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健康意识崛起和文件精神推动下,当前国内诸多高校已经开设心理课程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情绪管理、压力、挫折耐受及调控、人际交往、恋爱及性心理、择业与生涯发展、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

1.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进而发展自己的重要前提。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达到正确对待和全面评价自己、接受并恰当评价自己、有效控制并超越自我的目的,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个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之间关系的协调,确立一种健康的自我形象。

2.完善自我人格

大学时代是人生造就健全人格和完美性格的重要阶段,大学生通过对自我人格的构成、优良的人格素质及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学习和了解,主动对自我人格进行优化与完善,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做一个有人权和忧患意识的人,一个有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的人,一个不断自我超越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3.健康情绪管理

良好的情绪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使其个性向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如果长期被不良情绪所困扰,其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学习情绪与心理健康的知识,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自身情绪的状态及情绪问题的判断,掌握情绪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技巧,主动采取认知、行为等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4.压力、挫折的耐受与调控

压力、挫折和成功一样,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们不仅要有迎接成功的准备,还要有面对压力、挫折的勇气和调节挫折的能力。通过了解压力、挫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并学会及时调控压力和挫折心理,使压力和挫折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5.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学习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大学学习究竟与其他阶段的学习有什么不同,容易产生什么样的学习心理问题;如何应对4年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学习心理问题;如何将4年的学习生涯和一生的自我发展相联系,建立自我人生目标;如何抵御和学习相矛盾的各种**——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具备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的意识。

6.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一位哲人曾说: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观,正确认识交往的动机及交往在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了解人际交往中常见问题及误区,并根据需要辅以交往心理训练,在人际交往中克服不良交往心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积极愉快的生活。

7.恋爱心理及性心理辅导

爱情既可以是美酒佳酿,给人以甜蜜享受,也可以是涩水苦果,让人痛不欲生。恋爱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生中进行恋爱心理的教育和辅导,让大学生了解爱情的本质、发展过程及恋爱心理形成的阶段,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懂得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帮助他们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友谊、恋爱与集体、恋爱与道德等的关系,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身心发展。

大学生是一群正处在人生生命力最旺盛阶段的人群,正常的性需要和性欲望是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保证,与异性和谐相处是性心理维持平衡的途径。大学生只有做到性心理需求和性行为协调,才能成为性心理健康的人。

8.择业与生涯发展

职业不仅是简单的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更是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载体。面对择业,个体需要处理很多困惑和矛盾。通过择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有基本了解,然后再结合自身性格特征、兴趣、专长,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挖掘潜力,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

9.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人们价值观念的猛烈冲击,为在校大学生心理矛盾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滋生和蔓延的空间,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而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又成为心理危机干预领域的重中之重。因此,生命教育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坚持发展、预防与矫正并重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心理发展,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进而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预防和矫正并重的原则,才能做到既帮助大多数学生全面提升心理资本、激发心理潜能并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专业帮助,协助解决困扰和危机。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应该把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作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落到实处。可以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心理课程,通过课堂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也可以针对不同院、系、年级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全面兼顾、点面结合,可以有效地发挥课堂学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可以充分发挥当前传媒优势,结合学校实际,以校内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心理沙龙,组成各种互助小组,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4.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增强针对性,并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摸底测试,建立心理档案,依据测试结果划分人群,防患于未然。对暴露出严重问题者宜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予以重点关注、及时干预和长期随访。

5.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解决其各种心理困扰。心理咨询不仅给学生提供倾诉、宣泄的渠道和场所,更重要的是可以给予心理和行为上的科学指导,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扰,重获阳光。对性格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内向及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小组,给予心理训练。对有暴力、自伤、自杀倾向、重大创伤性事件亲历者要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可以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药物治疗。

三、强化家庭功能

家庭是个体赖以成长的港湾,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相互关系、沟通模式、对孩子的教养方法等都会对个体造成深远的影响。完整的家庭、积极的情感、坦诚的交流、民主赏识的教育方式有助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相反,家庭关系不良、氛围紧张、家庭结构变化,如离异或重组家庭等,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焦虑、抑郁、自卑、暴躁等不良影响。虽然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生活已经比较独立,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也有所下降,但家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因此,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结合具体情况尽量发挥家庭的良好功能,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坦诚沟通,及时予以关爱和支持。

四、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一)主动学习、学以致用

大学生可通过选修课程、广泛阅读、专题讲座、自学等方法积极主动汲取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心理调节的方式和方法,并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去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必要时寻求专业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克服错误认识,如“没病就是健康”“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学心理知识”等,避免盲目对号入座,以免“知识没学到反而心理负担加重了”。

(二)积极进行自我调整

1.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大学生自我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社会阅历的贫乏使得自我意识仍不完善。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并不能对自己做出恰当的评价,要么过于自信,信心爆棚;要么过于自卑,自我评价下降。所以,大学生要从多方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进而悦纳自己,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2.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所谓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就是客观、全面、公正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勇敢面对、接受和适应。大学生也是社会人,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之中,一方面,他们虽然可以尽力去改善但永远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另一方面,也应该把自己的发展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和定位。

3.人际网络、积极交往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之一,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还能宣泄烦闷和苦恼,降低挫折感。

4.心境良好、心态积极

所谓心境就是持续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重大影响,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心态,那么无论他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承受,随遇而安,能寻找事业的乐趣,能发现生活的积极面。

5.树立目标、应对挫折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大学生应该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评价后确立具体的发展目标。目标制定应该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既不能过于短视,也不能自不量力、脱离现实。当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成熟度偏低、世界观不稳定,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但如果有积极、正确的态度,能坦然面对、积极应对,把挫折当成经验的积累和前进的阶梯,挫折就是试金石,挫折就是垫脚石。

(三)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当面临自己难以解决的心理困扰时,可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其他专业心理机构去寻求帮助。

专栏

世界精神卫生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近年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如下:

2005年: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06年: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07年: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08年: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09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10年: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2011年: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取“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此后(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对此,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这样的人才能用信任、友爱、宽容、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选择“5·25”是为了让大学生便于记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随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全国的高校得到认同,全国高校都利用这一天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甚至认为这一天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节”。如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周”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全国大学生活动的一个著名的品牌,其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主题:

2005年:我爱我,放飞理想、规划人生

2006年:我爱我,快乐自在我心,健康、自信的心理

2007年:我爱我,用心交往,构建和谐

2008年:和谐心灵,绿色奥运

2009年:认同 关爱 超越

2010年:和谐心灵、健康成才

2011年:珍爱生命,责任同行

2012年:寻找我·拥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