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总称。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会给个体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一般心理困惑,如环境改变、学习与人际压力、情感受挫或就业等原因导致的紧张、烦恼、焦虑等。心理问题不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通过自我调适或心理咨询就可以很快摆脱出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适应问题
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不同,生活自理能力及适应能力较低,入学后在各个方面都面临全新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对环境的适应
步入陌生环境后,除了面临气候、饮食、语言环境方面的改变外,还面临诸多困扰,如失去了平素家庭的照顾,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导致生活自理困难;缺少开支计划出现经济窘迫;面对陌生校园文化无所适从;缺乏集体生活经历导致孤僻不合群等。
2.对学习的适应
由于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都与中学有较大差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或学习功利化等倾向,直接导致信心不足、自卑、紧张焦虑等。
3.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适应
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学校录取、专业选择不满意等原因产生不满、无奈情绪,甚至想转院、转系、转专业甚至退学,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消极被动,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
(二)学业问题
学习应该是大学生学校生活的主旋律,但大学生的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目标不明
经历多年的苦读尤其是高中阶段紧张压抑的学习,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出现松懈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或敷衍了事倾向,很多学生对知识疏于掌握,而只是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应付考试。
2.动力不足
有些学生入学后暂时丧失了前进方向,学习懈怠;有些学生由于学校或者专业非自己喜欢,学习被动,唯考试“马首是瞻”;有些学生缺乏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胸无大志、求知欲不强;还有些学生乐于享受不愿吃苦,缺乏毅力等。
3.压力巨大
有些学生认识到知识、综合实力的重要性,或为了保持佼佼者的地位,拼命学习汲取营养,同时还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考证、过级等,很难合理安排生活,做到张弛有度,导致学习压力巨大。
4.动机功利
很多学生学习功利意识明显,选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结果导致对基础课、专业课重视不够,选课率不足或学习动力不足,而对技能类课程、考证类培训趋之若鹜,很多学生甚至放弃专业课的学习而不加选择地去追逐各种证书,去迎合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
(三)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不仅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也是培养自我社会化成熟的实验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成长和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生在实际人际交往中,限于自我社会化成熟水平,限于以往家庭教育的误区,也限于自我人格缺陷,会存在各类人际交往困惑,如因沟通能力缺乏而疏于交往,人格孤僻甚至异常而不易被人接纳,人际交往过度紧张而回避交往,等等。
(四)情绪问题
情绪是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常见的情绪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抑郁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兴趣,压抑、沮丧、活动少,愉快感下降,常回避参加各种活动,常伴有身体不适和睡眠问题。焦虑表现为过度的提心吊胆,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有过多不好的结果预期,并为此惴惴不安,伴有心慌、呼吸急促、出汗等表现。恐惧是对没有危险的刺激表现出过分、过度、想控制但又控制不了的害怕,也伴有心慌、出汗等身体不适表现,等等。
(五)恋爱与性问题
对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爱情是永恒的话题。爱情在带给他们甜蜜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困扰,如交往分寸把握问题、单相思及多角恋问题、失恋问题及性行为失当问题,等等。
(六)求职与择业问题
对大学生而言,上大学前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渴望,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迷茫期之后,他们总要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前途,当前的就业形式、人才需求结构、专业实际就业情况、待遇薪酬等都会引起大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常见的表现包括不能悦纳和接受自己的性格特点导致强烈的自卑和抑郁体验、不了解就业形式导致的逃避或过度焦虑、不清楚自己真实需求的职业取向而迷茫、面临不同招聘职位需求的手足无措,等等。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给个体造成难以克服的精神痛苦的严重心理问题,有些个体可以伴有人格缺陷,必须由专业人员给予专业的心理帮助才可能康复,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
(一)人格异常
常见的人格异常包括人格障碍和人格改变。人格障碍是指自幼形成的一贯行为模式的显著偏离,表现为与社会和他人相悖的持久、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模式,明显影响其社会交往功能和学习功能。而人格改变是指在经历重大的精神刺激后,个体的人格特点发生了显著而持久的改变。本书主要讨论人格障碍,常见的类型有分裂型、冲动型、依赖型、表演型、反社会型、强迫型,等等。
(二)性心理障碍
青春期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促使个体产生寻求性欲满足的行为。健康的性行为应该是在自身性别身份认同无障碍的前提下,指向成年异性,并通过性行为得到满足。如果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所谓性心理障碍,常见的包括自身性别认同异常,如对自己的第二性征极度厌恶、强烈要求改变自身性别的易性癖;性对象异常,如同性恋;性欲满足方式异常,如露阴癖、摩擦癖、窥阴癖、施虐或受虐癖,等等。
(三)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但确实又有心理异常表现;个体一般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疾病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社会适应能力及工作能力会受到不良影响,但人格基本保持健全;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能力。
1.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是人在面临环境中即将来临、具有危险或需要重大努力才能适应的刺激时主观上感到的紧张感,它的存在对人有良好的适应意义。但如果没有明确目标指向而出现过度紧张和不安全感时就是病态的了。常见的焦虑包括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两种类型,前者表现为对无固定内容或明确对象的紧张和不安全的体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颤抖、尿频等身体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对声光敏感、易怒等伴随表现。后者惊恐发作表现为突如其来的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严重的有濒死、失控感,持续时间比较短暂,可以自行恢复,缓解后除了担心再次发作外无其他不适。
2.强迫症
强迫症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者可单独出现或并存。前者是在头脑中反复出现一些观念、担心或想法,个体能意识到这些念头的不合理性或担心的不现实性,试图消除或摆脱,但摆脱不了;后者是为了减轻强迫观念伴随的痛苦体验而有意采取的对抗行为,个体也意识到此对抗行为不必要,但无法用意志加以控制。
3.恐惧症
恐惧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基本情绪体验,但与常人不同的是,虽然患者的恐惧体验非常真实,但所恐惧的对象、客体或处境是没有危险的,患者自己也知道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这种认知并不能防止恐惧体验的出现,而且恐惧发作时常伴有心慌、气促、出汗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症状。常见的恐惧症类型包括场所恐惧、社交恐惧和单纯恐惧三种。场所恐惧是指对特定的场所如操场、剧院、电梯等,产生过分的恐惧;社交恐惧是在社交场合出现的、怕被人注视、被人审视为核心的一种恐惧类型;而单纯恐惧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的物体,如老鼠、蛇、鸟、尖锐的物体等,产生恐惧。这三种恐惧症的患者都伴有明显的回避行为,而且回避行为严重影响了个人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
4.疑病症
疑病症属于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对生理性症状进行病理性解释或者夸大某些细微的异常现象,坚信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并为此频繁求医,对检查结果、医生的解释和保证都无动于衷,其求医的目的并非为了治病,而是为了明确自己疾病的诊断,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异常。
(四)常见的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之一,是由个体或外界某些因素引起,涉及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属于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所谓器质性是指有明显器质性病因的一类精神病,包括脑部疾病或外伤引起的器质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及某些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功能性精神病是指无明确可证实的器质性因素,且当前的医学检查尚未发现可证实病变的一类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偏执型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等。
我们此处所讲的主要是指功能性精神病。总体而言,它们的主要特征有三点:
第一,病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由于大脑的机能异常,病人丧失了正常的理智、情感和行为,而出现精神失常的各种表现,如各种幻觉、妄想、思维形式异常、情感倒错、行为怪异等。
第二是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个体的生活自理能力、工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非但不能参与正常社会活动,而且可能对公众生活造成危害。
第三是病人的自知力缺失。自知力是指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或对精神症状的批判性认识能力,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不承认有病,也拒绝治疗。
三、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前面我们罗列了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各种层次的心理问题,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心理问题的实质,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心理问题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当然这涉及遗传因素、个性因素及应激因素等多个方面,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涉及的原因不同。第二,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差异明显。有些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困惑,可借由自我调整康复;有些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必须要专业的医学治疗才能痊愈。第三,心理问题是动态发展变化的,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无。第四,心理问题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我们针对成因,积极有效地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保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可防可治。第五,心理问题的诊断复杂、专业,自己切勿对号入座。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问题、是何种心理问题,实质上涉及心理评估与医学诊断问题,这属于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的工作范畴。是否有心理问题,不能单纯根据当前横断面的资料进行诊断,还需要了解纵向情况并与周围人群进行比较。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对号入座,盲目给自己诊断,否则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利影响。
专栏
心理健康测试
你觉得自己的心理够健康吗?让我们来做个测试吧!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画√号;“偶尔是”,画△号;“完全没有”,画×号。
测试题: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噩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寡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比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可能着火,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场所、悬崖边、大厦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跳下去的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生怕自己也身患同病。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惧倾向。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经常无端头痛,并依赖止痛或镇静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得2分,△得1分,×得0分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31~40分。是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5)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