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大学生处在青年期,个体的生理发展接近成熟,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各种生理功能,但他们的心理还未真正成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

智力是多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大学生经过十数年的学习训练,各项智力因素均接近或达到一生的高峰值。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表现出强烈的求知、创新倾向。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或浅显的定论上,而力求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和认知方式的不足,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思维品质的发展也不平衡。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敏感性发展较慢,容易将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过于片面主观,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二)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开始独立自主地生活,自我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迫切要求了解和发展自己,出现了主我与客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力图从理想与现实自我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并追求自我完善。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的限制,造成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出现偏差。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自我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能在新环境中对自我进行积极调整;相反,不健康的大学生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在自我认识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如自我估计过高,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自命不凡,不能坦然接受自己或妄自菲薄等。

(三)情感丰富但波动性大

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处在“青年心理学之父”霍尔所说的狂风暴雨时期,情感发展日益完善,表现也日趋强烈。这种强烈的情感不仅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在对家长、同学和教师的态度上,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兴趣广泛、关心时政、疾恶如仇、善恶分明、正义感强。由于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正不断完善,大多数人的内心体验比较平稳,但如果受到内心需要和外界环境的强烈刺激,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不平衡,对社会的复杂性、自己欲望行为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他们的情绪又会表现出明显的两极性,短时间内剧烈动**起伏,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冷漠时而狂热。

(四)交往欲望强而心理闭锁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渴望友情以满足情感需求,但是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有着浓重的理想色彩,常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或者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合作和宽容精神,或交往方式欠妥,最终造成人际方面的困扰和苦恼,严重者会回避社会交往,产生心理闭锁。

(五)意志水平提高但不稳定

大学生在确立自己奋斗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排除困难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意志过程,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都已得到良好发展,但其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意志的果断性和自制性发展不足,表现为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常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或者盲目从众的心态。

(六)性意识发展但性心理易失衡

所谓性意识就是指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对处于青春花季的大学生来说,性意识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从生理上来讲,大学生的发育已经完成,性机能已经成熟,开始关注异性,并对异性充满好奇。很多大学生都会考虑并试图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如果处理得当,爱情可以成为人格完善的契机;相反,如果在不了解爱情真谛时匆忙坠入爱河,或者陷入感情漩涡,在性道德、性法律、校规校纪的约束下容易造成性心理失衡,出现性认知的偏差、性欲困扰或者与性相关的焦虑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智力水平、文化水平和自尊水平的群体,通常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更可能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诸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几个特点:一是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障碍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焦虑、精神病、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二是情绪困扰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主要情绪障碍在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中占相当高的比例。三是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占总退学、休学人数的30%左右。王登峰博士的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占30%~40%,其中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占10%。2006年对北京大学生的摸底调查表明,16.5%的学生患有中度以上的心理疾病,而且,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素质很高或较高”的占45.1%;“认为自己心理素质很差或较差”的占10.7%;在对其他大学生进行评价时,认为“目前大学生总体上心理素质很高或较高”的仅占11.5%,认为“目前大学生总体上心理素质很差或较差”的比例高达23%。[1]

但也有研究者通过对1986~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了分析,以考察这些研究(被试为30多万名大学生)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5年来9个因子均值分别下降了1%至13%,其中偏执、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变化较明显。这说明25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且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2]。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如前所述,人的心理健康是复杂的动态过程,而且个体化差异极大,因此,若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具体指导与调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和影响,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生物因素

每个个体在机体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重型精神障碍,如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都与遗传关系密切。明尼苏达大学学者布沙尔领导了一项研究,他与同事们实际观察了数百对同卵及异卵双胞胎,并对他们进行生理检测与心理测验,结果发现许多人格特质与遗传有显著关系,如领导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此外,生物因素还涉及脑损伤及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问题。

2.早期经历与家庭环境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指出,心理异常并非都由遗传和脑生理损害引起,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尤其是早年不良成长经历也会造成心理问题。这些经历会在个体心理上留下痛苦的印记,如果不能被很好地处理,这些创伤性经历就会对个体后来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严重者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与经济情况等方面,对个体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前两者。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父母采取的教养态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民主、平等而非命令、呵斥,开明而非专制,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娇宠的教养态度更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3.环境改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会对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相对而言,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以往都有很大不同,面临这些改变及由此带来的自我地位变化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4.重要因素的丧失

包括主体性丧失、人际关系丧失、荣誉和自尊的丧失等方面,丧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严重的会给其情感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出现自杀、自伤等行为倾向。所谓主体性就是在对客体进行认识和改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等,主体性丧失会导致迷茫、困惑,做事盲目从众、依赖性强、被动、功利等问题。人际关系的丧失主要是指与家人、朋友尤其是恋人关系的丧失,这些关系的丧失一方面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荣誉和自尊的丧失会导致严重的自卑和抑郁,甚至自杀。

5.社会与文化环境

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和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多元价值观冲突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大量涌入使得学生面临多元的价值和文化选择,感到迷茫、混乱和疑虑。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享受和享乐等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均使得大学生陷入空虚、压抑和紧张的状态。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且影响力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述冲突。

(二)主观因素

1.心理冲突与矛盾

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存在着多种动机,面临多种选择,当这些动机“不可兼得”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给人造成挫折感和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常会增加个体适应环境的困难,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常见的心理冲突类型有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等。

2.价值取向

人生的价值取向包括个人主义取向和利他主义取向两种,前者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后者是在追求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为他人、社会做贡献。如果一个大学生只以个人为中心,以私欲为目的,必然表现出狭隘自私、人际关系糟糕,个人愿望不能满足的痛苦和挫折感时常伴随的困扰,这样很难达到稳定的心理平衡状态。而利他价值取向的人,则心胸开阔、豁达积极、充满活力,这种良好的人格品质有益于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3.道德因素

巴西著名医学家马丁斯研究发现,品德端正、心态单纯、为人正直、心地善良、胸怀坦**,则会心理平衡,有助于心理健康;相反,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这种心态有损健康。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生人群。

[1]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9.

[2] 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