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只要是上过中学的人,大概都知道唐代著名诗人“诗家天子”王昌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此诗其境之美妙动人,其句之玲珑剔透,无不令人心醉神迷。在唐朝的绝句中,不,在中国古代所存留的全部绝句中,它当得上首位。
诗中的芙蓉楼在湖南的黔城。黔城原是黔阳县的一个小镇,洪江市首府不久前迁到此,从湘中名镇怀化坐火车去,不过一小时。芙蓉楼紧临舞水,环境特别清幽。舞水不很宽,但水量不小。水色缥碧,泛着鱼鳞般的波纹,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河对岸为一溜长长的山坡,有橘林、村舍、菜地、稻田,错落有致,色调疏淡,浑如一抹水墨画。芙蓉楼下有石砌的码头,停靠老式的渡船一只,几位农民挑着满满的粪肥,正在上船。几位从城里卖菜归来的大嫂,帮扶着,不使船动**。笑话喧哗,桨声咿呀。好一派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
芙蓉楼前有一座很有特色的门楼,门楼及两边的护墙上有精致的水墨画。画的都是山水,进得门楼,见到一座楼阁,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楼高三层,歇山顶。可惜楼门紧闭,我们未能登临。楼上的匾额“芙蓉楼”,不知是何人手笔,端方而不失飘逸。这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建筑,据说此前也有楼。最早的楼建于何时,我手头没有资料,不得而知。楼前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邑令曾钰写的碑文《新修芙蓉楼碑记》,文曰:“有楼曰芙蓉,相传少伯送辛渐赋诗饯别其中,文采风流,照耀今古,楼在县境。”另有介绍说,清道光年间知黔阳县事的龙光甸与其子龙启瑞编了一本《王少伯宦楚诗》。这本诗集第一首诗即《芙蓉楼送辛渐》。龙光甸的学问是不错的,他的儿子龙启瑞是道光辛丑状元,做过江西布政使。龙氏父子为芙蓉楼的建设做了很好的工作。真应该感谢这位县太爷和他的状元儿子。他们编的这本诗集为王昌龄的这首名诗写于何处提供了一个答案。
关于《芙蓉楼送辛渐》写于何处,不是没有争论的。有人说写于镇江,是王昌龄在镇江做江宁丞时写的,其理由是诗中有个地名——“吴”。至于“楚山”,是因为楚灭吴后,镇江一度属于楚,故而将送客处的山称为楚山。此话也说得过去,不过,这里就有个矛盾。既然镇江属楚地,镇江的山可称楚山,何不将“入吴”写成入楚?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写于黔阳,这主要是因为清代黔阳就有了纪念王昌龄的芙蓉楼,而且它还可以追溯到更早,而镇江没有此楼。龙氏父子将《芙蓉楼送辛渐》收进《王少伯宦楚诗》,说明至少在清代此诗写于黔阳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从王昌龄的经历来看,他写此诗时,已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了,龙标即今湖南黔阳。此地当时十分荒僻,洛阳亲友为之担心是很自然的。如果是镇江,那就不必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来答慰洛阳亲友了。
芙蓉楼庭园不太大,但布置颇有创意,园内主体建筑是芙蓉楼,楼前有草地,沿楼前小径不几步可到长廊,廊内有好些残碑断碣,记载着芙蓉楼悠久的岁月,可惜风雨剥蚀,字迹已难辨认了。穿过长廊,步入一芭蕉林,林尽,有一门,进门则为另一天地,有孔庙,庙侧立有两巨碑,一刻孔子像,另刻孔子谱系。孔庙前临江处有亭,亭翼向上,呈飞动状。站在亭中,眺望江对岸田园风光,爽风吹来,有飘然欲仙之感。
出得园林,不忍离去。江边有一亭,走近,原来是送客亭,当年,王昌龄送辛渐,也就在此处了。中国人很重视友情,在中国旧体诗中,送别诗很多,而且精彩之作不少。王昌龄的《王少伯宦楚诗》中就有不少送别诗,其中有《送吴十九往沅陵》云:“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他还有首《送柴侍御》,则是另种情怀,诗云: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命意之新颖、形象之绚丽实为不凡!诗用明月寓意,这是中国古代思乡诗常用的手法,然杜甫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昌龄却说“明月何曾是两乡”,完全是另一种境界。不能说王昌龄不思念家乡,其实这首诗中所蕴藏的思乡之情与杜诗是一样深厚的,但杜甫正说,王昌龄反说。就境界、胸襟而言,王诗又似在杜诗之上。我曾经在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中引用了王昌龄的这首诗。凡是游子,没有不思乡的,但归家不得,又须放开来想。人生在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何处不可创业,何处不能发展,何必定要固守乡梓终老田园呢?人生不称意可说十之八九,贵在达观处之,平静处之,超然处之。王昌龄远谪湘西,不能说没有愁苦,没有牢骚,但他不一味沉浸在愁苦、牢骚之中,而能从愁苦牢骚中超脱出来,这就很令人敬佩。他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将逆境中的恬淡心境表达得清新鲜活,没有真情实感是写不出这样美丽诗句来的。
王昌龄在黔阳还写了首《龙标野宴》,诗云:“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好个“青山明月不曾空”!王昌龄谪居黔阳,不颓丧,不消沉,固然是由他的人生观决定的,但不能说与湘西的山水没有关系。“青山明月不曾空”一句明明告诉我们,他是非常喜爱湘西的自然风光的,可以说是湘西秀丽的自然风景给了他心灵最大的抚慰。从这个意义上讲,真应该感谢湘西的山山水水,正是因为有了湘西的奇山丽水,才有了王昌龄的奇诗丽句。湘西的山水的确是瑰奇而神秘的,著名的风景区张家界、桃花源都在湘西。地灵人杰,这句老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今,我驻足在这芙蓉楼下送客亭上,心如舞水,思绪悠悠,由王昌龄想到了亦曾贬谪到湘西朗州的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想起了战国时代在湘西溆浦流浪的爱国诗人屈原,想起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元帅,想起了中国当代文坛小说大师沈从文,想起了著名画家黄永玉,我还想起了著名的湘泉酒、酒鬼酒、驰名大江南北的芙蓉烟……我的眼前幻化出一片虹霓。
江山有代谢,人事成古今。然名胜不朽,名诗不朽,名人不朽,今日我来凭吊芙蓉楼,就分明地感觉到王昌龄还活着,也许他在这送客亭上不再高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因为,这湘西不再荒凉,不再偏僻。对生活充满热爱的王昌龄定然是在唱新歌了。
原载《人民日报》2001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