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神龛

——《帕西法尔》唱片综览

七八年前曾为《留声机》中文版翻译过一篇英国人阿诺德·维特尔写的介绍《帕西法尔》录音版本的文章《开启神龛》。当时答应承接这篇文章的翻译,是因为觉得其中谈到的《帕西法尔》录音,十之八九我都听过,所以大致能明白作者在说什么。

时至今日,我听(看)过的《帕西法尔》录音录像,已有五十多个,数量之多,是我听其他任何一部瓦格纳乐剧,甚至是其他任何一部西洋歌剧所无法相比的。借此,我把自己聆听这些录音的点滴感受写下来,供热爱瓦格纳、喜欢《帕西法尔》这部乐剧的爱乐者做个参考。

先说几个可以与“最”字相联系的录音:

最早的录音

录制得最早的《帕西法尔》(片断)的录音,是1913年(距今一百多年了!)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帕西法尔》第一幕前奏曲,由德国指挥家卡尔·穆克指挥(NAXOS 8.10049-50)。在我听来,这两张唱片中,更为珍贵,也更值得聆听的是第二张,由穆克1928年指挥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乐队与合唱团的《帕西法尔》的第三幕(有删节)。

最早的“全本”录音

年代最早的《帕西法尔》的“全本”录音,是1936年9月22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哥伦布剧院的演出实况,由德国指挥家弗里茨·布什指挥(MARSTON 53003-2)。之所以要给“全本”打引号,是因为这个录音有一些段落被丢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最多的指挥——

自1951年举办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届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起,迄今六十多年里,指挥《帕西法尔》最多的,是德国指挥家汉斯·克纳佩茨布什。在1951年至1964年,除1953年的音乐节由克劳斯担任《帕西法尔》的指挥(据说是克纳与维兰闹不愉快所致,也有说克纳主动让贤)以外,克纳佩茨布什担任了13届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帕西法尔》的指挥,其中12个歌剧节的《帕西法尔》演出留下了录音资料(1955年的演出至今未见任何录音资料)。1951年、1956年、1962年和1964年的演出实况录音,分别由TELDEC、PHILIPS和ORFEO做了正式的(指被授权的)商业发行。有资料介绍说,自1951年起,克纳佩茨布什在拜罗伊特歌剧节上,共指挥了66场《帕西法尔》。据说克纳一生指挥过的《帕西法尔》超过百场。

留下《帕西法尔》录音录像资料最多的演出地——

留下《帕西法尔》录音录像资料最多的,是瓦格纳乐剧演出的圣地德国拜罗伊特节庆剧院。目前在各唱片公司的CD、DVD目录中,可以查到的拜罗伊特歌剧节的演出实况录音录像制品,不算重复的版本,共有18个(我所记录的录音录像资料共59个)。

最另类的《帕西法尔》演绎——

最另类的《帕西法尔》演绎,当属1950年11月20—21日录制于罗马广播电台的《帕西法尔》(Hommage 7001843),由意大利指挥家维托里奥·古伊指挥,全剧用意大利语演唱。在听惯了德语的演唱之后,再听听这个意大利语的《帕西法尔》,确实“别有滋味”。

最新的《帕西法尔》录音——

我手头最新的《帕西法尔》录音,是2011年4月8日录制于柏林爱乐大厅的音乐会版《帕西法尔》(Pentatone PTC5186401)。由波兰裔指挥家雅诺夫斯基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担任独唱的歌手,有一些曾在捷杰耶夫的马林斯基剧院版出现,而且从姓氏来看,并非德裔。

好了,言归“正传”。

翻开自1882年《帕西法尔》首演到2001年这120年来《帕西法尔》的拜罗伊特演出史,在拜罗伊特执棒指挥过《帕西法尔》的指挥家可谓灿若群星,可以读到一连串古典音乐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赫尔曼·列维、卡尔·穆克、弗朗茨·菲舍尔、菲利克斯·莫特、米夏埃尔·巴林、维利巴尔德·克勒、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理查·施特劳斯、威廉·富特文格勒、弗朗茨·冯·赫夫林、汉斯·克纳佩茨布什、克莱门斯·克劳斯、安德烈·克路易坦、尤金·约胡姆、霍尔斯特·施泰因、皮埃尔·布列兹、詹姆斯·莱文、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朱塞佩·西诺波利、克里斯托弗·埃申巴赫、克里斯蒂安·蒂莱曼,等等。

很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无法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堪称“指挥家黄金时代”的伟大指挥家如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作为指挥家的)施特劳斯指挥的《帕西法尔》(哪怕是部分场景的、片段的)录音。

所幸的是,我们还能听到卡尔·穆克指挥的《帕西法尔》的录音,而且还是第三幕的(基本)全部(但并非拜罗伊特的演出实况)。当然更幸运的是能听到瓦格纳之子,齐格弗里德·瓦格纳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的音乐片段。

聆听《帕西法尔》,汉斯·克纳佩茨布什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翻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60年(到2011年为止)的史册,克纳佩茨布什的名字在《帕西法尔》的演绎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拜罗伊特歌剧节的新掌门人、瓦格纳的长孙维兰·瓦格纳选择克纳佩茨布什作为战后首届(1951年)拜罗伊特歌剧节上(也是唯一的)《帕西法尔》的指挥,除了有其政治上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音乐艺术上的考虑。

克纳佩茨布什1888年出生于德国埃尔伯菲尔德,青年时曾在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后来转学到科隆音乐学院,师从弗里茨·施泰因巴赫和罗斯学习指挥。我一直觉得,音乐与数学和哲学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有时甚至是近乎神秘的关系。我还以为,如果不听、不喜欢、不热爱德国古典音乐,那么学习和理解乃至研究德国的哲学(从古典哲学到现当代的哲学思潮),就少了一扇窗户。

克纳佩茨布什的一生与德奥音乐,与瓦格纳的音乐,特别是与瓦格纳的《帕西法尔》,结下了不解之缘。1911年克纳佩茨布什23岁时在德国曼海姆开始其指挥生涯,26岁时即在荷兰鹿特丹的大歌剧院两度指挥了《帕西法尔》。克纳佩茨布什在作为一名指挥家而成名前,曾数度在拜罗伊特担任著名指挥家汉斯·李希特和瓦格纳之子齐格弗里德·瓦格纳的指挥助理。

如今我们能听到的最早的克纳佩茨布什指挥《帕西法尔》的录音(序曲或个别场景音乐的录音不在此列),是1942年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帕西法尔》第三幕的演出实况。由多家公司出过。我手头的是美国“音乐与艺术”公司的版本(Music & Arts 1067)。这个录音是值得聆听的。很珍贵,演绎很出色。但我的建议是,最好在聆听了克纳佩茨布什指挥的拜罗伊特《帕西法尔》全剧的录音(任何一个录音)很多遍,听得很熟悉之后再去听这个录音。

拜罗伊特的录音?对!听哪个?哪个都可以。不过最好是多听几个录音。

1951年7月30日《帕西法尔》的首演,是载入拜罗伊特歌剧节,载入瓦格纳乐剧演绎史册的丰碑性的演绎。而克纳佩茨布什在1951年拜罗伊特歌剧节上指挥《帕西法尔》的录音,则是聆听(亦是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帕西法尔》演绎的起点。这个录音现由好几个公司出品。最为出名,也容易买到的是德律风根(TELDEC 9031-76047-2)和拿索斯(NAXOS)两家公司的版本。德律风根的版本制作精良,但价格昂贵。拿索斯版本最大的优点是便宜。1962年的演出实况录音比起1951年的更为普及。这是因为这个录音很早就由瓦格纳家族授权PHILIPS唱片公司作了商业发行,2010年又被重整,以中价版发行。这个演绎历来被唱片评论家给予很高评价,但是实际上,这个版本在克纳指挥的《帕西法尔》所有录音中,并非鹤立鸡群。1956年和1964年拜罗伊特的录音(ORFEO /C690 074L),是另外两个被拜罗伊特授权,由奥菲欧唱片公司作商业发行的版本,制作也算精良,价格自然也是不菲。

《牛津歌剧词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克纳佩茨布什”词条中是这样叙述克纳和他指挥的《帕西法尔》的:“其指挥艺术源自深厚的德国传统,并成为这一传统的典范。其指挥的布鲁克纳和瓦格纳代表了他最高的艺术成就:庄严,结构宏大,感人至深。没有一位指挥在表现《帕西法尔》的精神性上,能比克纳佩茨布什更为直觉、敏锐。”

克纳佩茨布什的指挥,总体上可用简洁宏大、内涵丰富而深刻来形容。他所运用的叙述和表达的方式,完整和完美地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这部作品。其演绎的内在逻辑性和智慧,毋庸置疑地自始至终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表现《帕西法尔》音乐的庄严肃穆、神圣崇高,表现其音乐气氛的纯净等诸方面,很难有出其右者。有论者说,听克纳佩茨布什指挥的《帕西法尔》,从序曲开始,就犹如走进了莽莽不见天日的森林,偶尔的青草黄花,也是那么不假辞色的冷峻。克纳佩茨布什所营造出的音乐氛围,没有些许的温馨,丝毫不想讨人欢喜,但也因此更客观地表现了这个存在着的世界,因而也更具震撼心灵的力量。

与其他指挥家相比,克纳所用的乐速比较缓慢,瓦格纳为《帕西法尔》谱写的绵长的乐句,被克纳一斧一凿,刻划得线条分明、棱角毕现。在克纳的指挥棒下,《帕西法尔》整体的音乐性,始终高于其戏剧性。换句话说,克纳并不刻意强调和突出这部乐剧中的戏剧性因素,而是使戏剧性服从于音乐性。在这里,人声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起码不那么突出了。音乐统领着一切。

聆听克纳佩茨布什在拜罗伊特的《帕西法尔》演出实况录音,给我最强烈的体验,是这些演绎所传达的令人信服的真实感,与录音室版本中那些“不真实的”完美(但确是绝对的美!)所形成的鲜明对照。逐一评论克纳这十多个录音非我能力之所及,我能写的只是一些自己的聆听感受。

正如英国乐评人阿诺德·维特尔所说,克纳佩茨布什非凡的《帕西法尔》演绎“年复一年、始终如一,但绝非一成不变”。仅就全剧演绎的乐速而言,也是有变化的。比如,两个最出名的录音,1951年和1962年(PHILIPS 416 390-2)这两个版本,演绎的速度就有近半小时的“时差”。1962年的演绎,在整体上更为流畅,用时也较1951年的版本为短。而1951年的演绎,有些乐句竟让我“怀疑”是否乐队与歌手之间不够默契。抑或是克纳故意不去作刻意的“控制”?因为克纳指挥的“主观、自由、即兴”也是出了名的。时常我会觉得,他是一个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操纵者”,把歌手和乐队缓缓引向前去——引向音乐的深处;引向剧情的深处。

我的感觉是,1952年(ARCHIPEL ARPCD 0112-4)、1954年(ARCHIPEL ARPCD 0283-4)、1958年(WALHALL 0256)和1960年(MYTO 00279)这几个录音,听上去演绎的整体感更胜一筹;乐队与歌唱更为协调。1962年的录音转制成CD后,现场感被削弱了不少,但听上去更为平衡、流畅。由于是现场演出,音乐(乐队)与歌唱(歌手)和指挥的即时互动,会使每个演绎因其独特的个性、气氛和细节而互相区别。在这里,歌手的个性——声音的特质、理解与表达的特性——是很重要的因素。据此,有两个“组合”是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帕西法尔》全剧演绎的特性的:帕西法尔—昆德丽;安福塔斯—古内曼兹—提图莱尔—克林索尔。前者是男高音—女中音组合,后者是男中音—男低音—男低音—男中音组合。在12个克纳指挥的《帕西法尔》演绎中,演唱帕西法尔的分别是:温德加森(4次)、贝勒(3次)、维内和托马斯(各2次)、维卡斯(1次);演唱昆德丽的分别是:莫德尔(6次)、达丽丝(3次)、克里斯宾(2次)、埃里克松(1次)。

德国男高音歌唱家沃尔夫冈·温德加森因其嗓音清俊而深得维兰·瓦格纳的赏识。这也使得他在战后的拜罗伊特,几乎唱遍了所有的瓦格纳男高音角色——唐豪塞(《唐豪塞》)、罗恩格林(《罗恩格林》)、齐格弗里德(《尼伯龙根的指环》)、瓦尔特(《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特里斯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帕西法尔》)。毫无疑问,他是一位伟大的瓦格纳男高音。但就帕西法尔这个角色而言,我觉得他的演唱稍显知性有余而率真不足,更缺乏一点点张力和一点点“蛮力”。

智利男高音歌唱家拉蒙·维内演唱的帕西法尔,朴实、粗犷,凝聚了人类的高贵情操。这里转述刘书专先生对维内演唱帕西法尔的感受:“他的歌声与其说在歌唱,不如说在呼唤我们祖先在血缘里留下的讯号,所谓血浓于水,就是这种不容回避的感染力吧!听维内的演唱真是彻底的艺术享受。他那大情大性——无需计算的宣泄,在克纳设计的原始森林的声音世界中激起太多太多的感觉的浪花。当受难节的音乐在层层叠叠的音响转换后出现,不是那种安详的、抒情的,也不美妙——因为已经超越了美妙。那是一种无形的奇迹,一种春风一样的生命的讯息,也同样有一种观察过星空和宇宙的虔诚。这种虔诚是瓦格纳的还是克纳的,真是未能断言。因为莱文指挥这段音乐并无‘虔诚’出现,精确的布列兹也没有,卡拉扬更没有,索尔蒂就更不必说了。”

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维内1953年(ARCHIPEL ARPCD 0171-4)在克劳斯棒下演唱的帕西法尔更为狂野和暴躁。也或许是因为克劳斯对乐速的处理,使得维内更为充分地展示了其嗓音的戏剧性张力和丰富乐感。

汉斯·贝勒演唱的帕西法尔,突出之点是孔武刚健,但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很深的印象。美国男高音歌唱家杰西·托马斯演唱的帕西法尔,富于青春、热血的英雄气概,尤其在刻画帕西法尔的青春烂漫、潮气蓬勃到高贵、威严等诸方面,更为全面。

另一位我很喜欢的瓦格纳男高音琼·维卡斯演唱的帕西法尔,光芒四射,**充沛,直率与戏剧性兼备,虽然在表现青年帕西法尔受情欲**以及困顿、迷茫等方面不甚准确,但是很好表达了帕西法尔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与帕西法尔这个男高音角色相对应的是女中音角色昆德丽。我一直觉得,在瓦格纳塑造的女高音、女中音角色中,对演唱昆德丽的歌手的嗓音要求极为独特:既需要女高音的轻柔、明亮,以及在情感场景需要时的爆发力、冲击力和穿透力,又需要女性的温润、母性的淳厚,声音的表现力丰富多样。而且在很多场合下,依据剧情所要求的人物情感、情绪的突变,需要歌手的嗓音“急速转变”。

玛尔塔·莫德尔,德国女歌唱家,我心中最伟大的伊索尔德的演绎者,亦是最伟大的昆德丽的演绎者。在20世纪50年代,她是毫无疑问、当之无愧的首席昆德丽的演唱者。甚至可以说,纵观60年来昆德丽的演唱者,直至迈耶尔出现之前,无人能与莫德尔相提,更无法并论。

莫德尔的嗓音极具魔幻色彩,在角色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感的表现等方面,其嗓音的色彩和力度的转换,完全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对我来说,听她的演唱,会完全被她的歌声引领而进入情境,进而达到振颤心灵的地步。

《帕西法尔》第二幕是昆德丽和帕西法尔对手戏的重头。悉数手头10个由莫德尔演唱的昆德丽(其中7个为拜罗伊特演绎,其余为哥伦布歌剧院、巴黎歌剧院以及罗马电台录音各1个),因其演唱帕西法尔的歌手的不同而各有千秋。与莫德尔合作过的“帕西法尔”有温德加森、维内、贝勒、特雷普托夫、阿尔登霍夫等一干著名的瓦格纳男高音歌唱家,而时间跨度则从1949—1959年整整10年。

蕾吉娜·克里斯宾是为数不多的身为法国人却以演唱瓦格纳乐剧而著称的女高音歌唱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出色的瓦格纳角色演绎。虽然按拜罗伊特的标准,她演唱的昆德丽略嫌轻盈而不够“持重”,在表现昆德丽这个角色的**力和迷人等方面稍显不足,但是总的来说,她演唱的昆德丽非常出色,足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美国次女高音歌唱家达丽丝在1961—1963年连续三年荣登拜罗伊特演唱昆德丽一角,都留下了录音资料,尤其因1962年的录音长期以来被视为克纳的《帕西法尔》之标准版本而名扬至今。

达丽丝演唱的昆德丽应在“全面”之列:在表现角色的复杂情感和情绪方面十分到位。她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在瓦格纳乐剧领域中演唱角色很少——我唯一知道的是她曾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布兰甘妮(唱伊索尔德的是伟大的尼尔森)——却留下了杰出的昆德丽演绎的歌手。

男中音—男低音的角色组合在《帕西法尔》中占有突出比重和显赫地位。相信喜欢男中音—男低音歌唱的音乐爱好者能在此过足瘾。

在安福塔斯—古内曼兹—提图莱尔—克林索尔这一角色组合中,安福塔斯的悲怆和绝望、古内曼兹的悲天悯人和克林索尔的邪恶与阴险,是需要着力表现的。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14年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1951—1964年)里《帕西法尔》的演出,参与此组合演唱的基本由路德维格·韦伯、范-米尔、库特·伯姆、尤里·乌德、乔治·伦敦、汉斯·霍特尔、约瑟夫·格兰德尔、古斯塔夫·尼格林德、费舍尔-迪斯考等这些歌唱家轮换。这也说明了拜罗伊特的演唱水准,一直维持着时代的一流。

安福塔斯的悲剧性,决定了演唱这个角色歌手的嗓音需要足够的戏剧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1954年克纳的拜罗伊特版中,汉斯·霍特尔担纲演唱安福塔斯是维兰·瓦格纳很合理的选择。伟大的德国低男中音歌唱家霍特尔在拜罗伊特的《帕西法尔》演绎中,安福塔斯、古内曼兹和提图莱尔这三个角色他都演唱过:除了1954年的安福塔斯外,1956年他唱老英雄、安福塔斯的父亲提图莱尔。而从1961年到1964年,他连续四年担纲古内曼兹这个角色。霍特尔演绎的古内曼兹虽然也应属于伟大行列,但是我觉得,他演绎的安福塔斯更具悲剧性,因而更为贴切。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在拜罗伊特,霍特尔还在1952年大都会歌剧院版、1954年大都会歌剧院版(指挥均为斯泰德利)和1961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卡拉扬指挥)中分别演唱安福塔斯、古内曼兹和提图莱尔。

加拿大低男中音歌唱家乔治·伦敦是另一位战后拜罗伊特舞台上伟大的瓦格纳男中/低音歌手。他自1951年起七度在拜罗伊特登台演唱《帕西法尔》里安福塔斯一角,其中六次是在克纳佩茨布什的棒下(1951—2、1957、1961—3)。乔治·伦敦被选入拜罗伊特的传奇经历,在前文《步入瓦格纳殿堂的最佳入门》中,已有叙述。乔治·伦敦可能是声乐界中为数极少的、嗓音宛如瓦格纳大号的歌唱家。他那“乌金属般的音色、戏剧性的咆哮”令我久久难忘,深深着迷。他演唱的安福塔斯(当然还有沃旦——众神之王)堪称经典。

库特·伯姆、路德维格·韦伯、约瑟夫·格莱因德尔等人也是那个年代伟大的瓦格纳男中音—男低音歌手。在战后最初的几届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帕西法尔》演出中,韦伯一直是古内曼兹的首选,而格兰德尔则是“横跨”古内曼兹和提图莱尔这两个角色。至于克林索尔这个角色,演唱者似乎更为固定:乌德(3次,其中1953年是在克劳斯棒下)、布兰肯海姆(4次)和尼格林德(6次)。克林索尔这个角色对嗓音要求得有点“邪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中音。我觉得古斯塔夫·尼格林德有先天的优势。这也是为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克林索尔。

有一个《帕西法尔》的版本很有意思,就是费迪南德·莱特纳1954年指挥巴黎歌剧院的演出录音(Profil PH09009),其中演唱安福塔斯的(竟然)是尼格林德!而在同年的拜罗伊特,他首次登台,担纲的角色是克林索尔。而等到再次在拜罗伊特登台演唱克林索尔一角则是在五年后的1960年。此后五年中他“独霸”此一角色。

克纳佩茨布什1964年的《帕西法尔》以其强烈、突出的戏剧性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成为他全部拜罗伊特《帕西法尔》演绎中的一个“异数”。虽说维卡斯以演唱奥赛罗的方式来演绎帕西法尔,加上埃里克松演绎的昆德丽也以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克制而倾情相应,这些都是造成强烈戏剧性的原因,但是克纳一反以往的表现方式,在情绪的表现上极为紧张和强烈,使之成为最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帕西法尔》演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60年的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演出史上,有三位非德裔、却以指挥《帕西法尔》而著称的指挥家:法国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已故的意大利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利和美国指挥家詹姆斯·莱文。

布列兹指挥瓦格纳乐剧的录音、录像资料不算多,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有PHILIPS发行的拜罗伊特的“指环”唱片和录像资料(DVD)各一套,再有就是DG发行的1970年拜罗伊特的《帕西法尔》演出实况(DG 435 718-2)。GM唱片公司发行过布列兹1966年首度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的唱片(GOLDEN Melodram 1.0037),但是这个录音目前已经绝版,很难买到。布列兹在1966—1968年以及1970年四度在瓦格纳歌剧节上担任《帕西法尔》的指挥,而自时隔34年后的2004年起,他再度两次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

意大利指挥家朱塞佩·西诺波利于20世纪90年代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多达五个年头之久,但也很可惜,除了近年发行了他在1997年音乐节上《帕西法尔》演出实况的DVD外,没有任何录音资料(包括“海盗”录音)发行。说来奇怪,这位在拜罗伊特大放异彩的意大利指挥,除了德国唱片公司发行过他指挥的《漂泊的荷兰人》和《罗恩格林》,没怎么见过他指挥的其他瓦格纳作品的唱片。

莱文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执掌大都会歌剧院以后,大都会歌剧院出现了又一轮的欣欣向荣的局面。考虑到瓦格纳乐剧的魅力以及作为瓦格纳乐剧演绎重镇的大都会歌剧院的发展,确保传统不失、薪火相传的责任自然落在莱文肩上,而莱文也确是很好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莱文大都会歌剧院版的全套《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帕西法尔》(DG 437 505-2),都由德国唱片公司发行而流传至今(其中《帕西法尔》还出了DVD),而他在拜罗伊特指挥的《帕西法尔》则早早就由PHILIPS唱片公司出品(PHILIPS 434 616-2)。

这三位“外国”指挥家在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指挥《帕西法尔》的次数加起来将近占到60年来全部音乐节演出的三分之一,这足以说明战后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之开放。大批优秀的“外国”指挥家、“外国”歌手进入,参与到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演出,给伟大的瓦格纳乐剧的演绎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瓦格纳的音乐也借此迈向更为宽广的世界舞台。

布列兹的《帕西法尔》给我最直观的感觉,是乐速的快,但他并不是把《帕西法尔》演绎得快的第一人。1953年在拜罗伊特执棒指挥《帕西法尔》的克莱门斯·克劳斯早已有此先例。而细听下去,是其演绎的精准、细致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作为代表拉丁文化传承的法国指挥家布列兹,是一位理智型的指挥大师,其指挥演绎的《帕西法尔》,线条清晰分明,比例精确得当。数学式的准确,是其音乐演绎的精髓;一切都是被精确计算得出的、符合比例的:人性的表达、情感的流露、**的宣泄,以及大自然的芬芳、魔幻的色彩和宗教的气氛……这是此一时代音乐演绎的典范。

同样可以算做是拉丁文化代表之一的意大利指挥家西诺波利,他棒下的《帕西法尔》则是另一番景象:轻盈的舒缓,柔和的音乐线条。连神圣与庄严的气氛,都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拉丁人演绎、诠释日尔曼文化,自有他们的一套。或许这就是文化视角的不同。联想到1950年意大利指挥家古伊指挥的罗马电台版《帕西法尔》,虽然哲学气息略嫌稀薄,但却多了一些春花秋月的浪漫气息,甚至那段著名的“神圣的星期五”的场景音乐,听起来竟让我觉得轻柔、自然,有春风拂面的感觉。

莱文真是何其幸也,在拜罗伊特指挥《帕西法尔》有十次之多,但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是他1985年拜罗伊特的演绎。1985年拜罗伊特的《帕西法尔》总体来说是歌唱性略占上风。莱文的演绎给我的突出印象是歌唱性很强,弦乐部分特别的优美。整体的气氛具有明显的指挥家的个性,也可以说是“大都会”的个性。这不奇怪。聆听几款20世纪50年代大都会歌剧院的《帕西法尔》演出实况录音,虽然从指挥到歌手,都是演绎《帕西法尔》的一时之选(其中不乏德奥指挥和德国歌手),但是整体气氛就是与拜罗伊特不同。1985年莱文版《帕西法尔》中的歌手,按今天的眼光来看,绝对是演唱该剧的权威人选:迈耶尔(唱昆德丽)、索廷(唱古内曼兹)、萨尔米农(唱提图莱尔),等等。但在当时,他们还都远未到其演绎生涯(尤其是演绎《帕西法尔》)的艺术高峰。

说起莱文与大都会的《帕西法尔》,顺便提一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一直是瓦格纳歌剧演出的重镇,当然也留下了不少《帕西法尔》的录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莱因斯朵夫指挥的第二幕的录音,因为那是伟大的麦乔尔(唱帕西法尔)和伟大的弗拉格斯塔(唱昆德丽);还有1954年斯泰德利版,因为有伟大的瓦尔内(唱昆德丽)。这些都是《帕西法尔》演绎的丰饶的宝库中之瑰宝。

在我心目中,近30年来有两位歌唱家在《帕西法尔》的演唱方面居功至伟。

一位是德国女中音歌唱家瓦尔特劳德·迈耶尔。和伟大的前辈莫德尔相似的,是她同时精于伊索尔德和昆德丽。她是近30年来最伟大的伊索尔德的演唱者,亦是最伟大的昆德丽的诠释者。就其艺术生命力和演绎生涯的持久而言,迈耶尔超过了前辈。

迈耶尔1983年首度在拜罗伊特登台演唱昆德丽一举成名,直到去年依然在歌剧舞台上演唱此角,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昆德丽演绎的录音录像。2012年雪枫兄从欧洲回来,谈起在布达佩斯现场听大师在《帕西法尔》中唱昆德丽,唱演之工依然了得。她是近30年里当之无愧的首席昆德丽,但慨叹她如此之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同时,也不得不唏嘘“时无英雄”。我手头6个她演唱昆德丽的《帕西法尔》版本,录音录像的时间跨度超过了20年(1984—2005年)。而给我留下最强烈印象的是2005年迪勒曼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实况演出版本。这是她最全面、最深刻的昆德丽的演绎。

另一位是芬兰男低音歌唱家马蒂·萨尔米农。他31岁(1976年)时就在拜罗伊特登台演唱《帕西法尔》中的老英雄提图莱尔,此后十多年里在拜罗伊特演唱过洪丁、法夫纳、法索尔德、哈根(“指环”);达兰德(《漂泊的荷兰人》);图林根郡主(《唐豪塞》);国王海因利希(《罗恩格林》);马克王(《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波格纳(《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等诸多角色。萨尔米农在《帕西法尔》中演唱的角色,“横跨”提图莱尔和古内曼兹,他演唱演绎的古内曼兹,其艺术造诣直追格兰德尔、霍特尔等前辈大师。在我们能听(看)到的他的演唱(饰演)中,我觉得他在2007年苏黎世歌剧院版《帕西法尔》(DG 073 440-7,DVD,海廷克指挥)中关于古内曼兹的演绎,可视为其《帕西法尔》演绎的艺术巅峰。

聆听《帕西法尔》不可或缺的,是那些录制于录音室的版本。这些录音是和一连串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不仅仅是指挥家——的名字相联系的:莫拉特、克劳斯、卡拉扬、索尔蒂、古代尔、库贝利克、巴伦博伊姆、莱文,等等。

索尔蒂版是我聆听(也是我拥有)的第一套《帕西法尔》(DECCA 417 143-2)。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听这套唱片,给我印象最强烈的是科洛演唱的帕西法尔和露德薇演唱的昆德丽。在20世纪70年代,科洛的确是优秀的瓦格纳男高音,其嗓音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持久力。他演唱的帕西法尔,感染力很强。温文尔雅的露德薇,其实有着超好的戏剧感和够用的爆发力。而且似乎她并不太愿意表现昆德丽的柔情和妩媚。或许她不觉得昆德丽身上拥有这些。在索尔蒂版中的几位男中音男低音角色的演唱者,都是一时之选,他们的演唱无可挑剔。在音乐方面,这套录音一如既往地体现出索尔蒂这位音乐艺术大师,也是瓦格纳权威的特质:宏大的叙事方式、宏大的气势、足够的呼吸感。

卡拉扬1981年录制的《帕西法尔》无疑是迄今为止评价最高(可以去掉“之一”)的录音室版本(DG 413 347-2)。虽然这个版本中的歌手阵容已经无复十年前的“超强”(以卡拉扬的个性,似乎也容不下“超强的”歌手),但是霍夫曼演唱的帕西法尔,莫尔演唱的古内曼兹,也绝对是那个年代顶尖的瓦格纳演绎。而卡拉扬的《帕西法尔》,音乐部分绝对的华美。

第一幕序曲以及古内曼兹讲述提图莱尔如何为守护圣杯、圣矛与克林索尔争斗的场景音乐,古内曼兹领着帕西法尔去圣杯堡见安福塔斯的场景转换的音乐和圣杯仪式的场景音乐等;第三幕“神圣的星期五”场景音乐以及终场的场景音乐等,都在卡拉扬的棒下被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得如此的崇高、如此的纯净、如此的炙热。

录制于十年之后的巴伦博伊姆版(TELDEC 9031-74448-2)也是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在音乐的总体的平衡度上,直追甚至超过了卡拉扬版。音质更为纯净,乐队的演奏更为壮美,但是歌手阵容已无法与往日拜罗伊特岁月里那些伟大的歌唱家比肩。唯一的亮点是迈耶尔。那时的她,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昆德丽了。

与卡拉扬版录制时间相近的是1980年录制的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ARTS ARCHIVES43027-2)。这个录音给我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伊冯恩·明顿演唱的昆德丽。这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冰冷的昆德丽。虽说这种演绎摈弃了对昆德丽的“全面”表现,但是我最终不得不承认,这或许就是瓦格纳本意。在这个录音中演唱帕西法尔的是美国男高音金,他曾于十年前在拜罗伊特演唱过此角(布列兹的拜罗伊特实况录音版本中就是他演唱的帕西法尔)。相比之下,演唱水准无复当年应该在情理之中。

进入新的千年以来已经鲜见有新的录音室版本的《帕西法尔》问世了。这很正常。录制这样一部庞大的歌剧,成本之高可以想见。悉数这些现场录音,其中也不乏“大牌”:2005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蒂勒曼指挥(DG 477 6006);2009年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版,杰吉耶夫指挥(MARO 508)。此外,威尼斯凤凰城歌剧院的版本(Dynamic CDS 497/1-4)让我充满好奇。要知道,瓦格纳晚年的不少时光是在意大利,特别是在威尼斯度过的。他死于威尼斯。

反复聆听蒂勒曼指挥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版,不得不为这位德国音乐新一代的“掌门人”所折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瓦格纳演绎,历来在风格与精神气质上有别于拜罗伊特,有别于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有别于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却是不可忽视的瓦格纳演绎。仅就录制瓦格纳歌剧而言,就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录音。

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库恩指挥的《帕西法尔》(col legno 60016)。他是卡拉扬的弟子,自己创办了一个音乐节,专门演出瓦格纳乐剧。出过全本的“指环”唱片。他的《帕西法尔》恐怕是这几个版本中最清新自然的演绎。即使是在诸多仪式感很强烈的场景,音乐也没有那么沉重,而是呈现出一片明亮剔透、飘然上升的感觉。顺便提一句,2013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联手”,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了两场《帕西法尔》,指挥正是库恩。

版本介绍拉拉杂杂,说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不过我还是想再介绍几张唱片。我觉得还有几个录音(不是全剧)是很值得聆听的。

在音乐会上能演奏的《帕西法尔》的音乐片段不多。通常只是第一幕序曲和第三幕中“神圣的星期五”的场景音乐。但就是这两段音乐的演奏,可以被看作是能否“驾驭”《帕西法尔》全部音乐的试金石。这里我想推荐的是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以及切利比达克指挥的这两段音乐。

先说切利吧。听他指挥“神圣的星期五”这段音乐,你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不然可能会被出来的第一个音符震慑得呼吸不畅。

切利比达克没有指挥过全本的瓦格纳歌剧,只留给我们两张瓦格纳歌剧的片段音乐的唱片。但是我想说,仅凭他指挥这一段“神圣的星期五”的音乐(EMI 5 57860 2)就足以表明,他掌握了瓦格纳《帕西法尔》全剧的精髓,并且把这种最精神性的东西,表达得清清楚楚。而通过这种表达,显示出指挥家的伟大艺术胸襟和深如浩瀚大海的人性情怀。

托斯卡尼尼是痛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并将这种痛恨迁怒于富特文格勒。但是他热爱瓦格纳的音乐。虽然瓦格纳的音乐也被希特勒所喜爱。托斯卡尼尼和富特文格勒先后在拜罗伊特指挥过一个音乐节的《帕西法尔》。

再介绍一个与“艺术传承”有关的指挥家——卡尔·穆克和他指挥的《帕西法尔》的音乐。卡尔·穆克生于1859年,1901年进入拜罗伊特开始指挥《帕西法尔》,此后30年里,他在14届音乐节上担任《帕西法尔》的指挥。《帕西法尔》自1882年在拜罗伊特首演以后的18年间,担任指挥的大都是那个年代享有盛誉、与瓦格纳歌剧的演绎有着深厚渊源的德国指挥家——赫尔曼·列维、弗朗茨·菲舍尔、菲利克斯·莫特等。但是,《帕西法尔》是一部独特的歌剧作品。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使他们犹如身陷迷宫。据说当年赫尔曼·列维因为觉得剧中的宗教仪式场面过于冗长而对这部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改,以求在拜罗伊特舞台上的演出直当明了。尤其是力求保持其与瓦格纳之前歌剧作品的演绎在逻辑上的承接。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那些大指挥家都是把《帕西法尔》看作是一部“终极的”浪漫主义歌剧来诠释的,直到穆克的出现。

卡尔·穆克摈弃了以浪漫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帕西法尔》,注重挖掘《帕西法尔》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性和内省性,比较理性地演绎出了这部作品的内里乾坤。他的《帕西法尔》的诠释,得到了瓦格纳妻子科西玛的赞同。而可以想到的是,他的《帕西法尔》的演绎也必然会影响到青年时期的克纳佩茨布什。

关于聆听穆克指挥《帕西法尔》的音乐片段的感受,我想再次引用刘书专先生的一段文字:“序曲演奏得更为轻盈一些,更具有升华的、上扬的趋势。音响的织体如同柔亮的丝绸,而且能感觉到宗教和圣器的温暖气氛。宛如教堂的圣景画面一样,弥漫着人神和谐的气氛。而且除了天主教,仿佛还有佛教、伊斯兰教的入定和静思等诸种元素混合其中。这是其他所有录音都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