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瓦格纳殿堂的最佳入门

如果让我推荐步入瓦格纳音乐殿堂的“入门之作”,我会选《女武神》。当然,或许《罗恩格林》也是不错的选择:有美妙动听的“爱尔莎之梦”,有脍炙人口的“婚礼大合唱”。不过我还是觉得,《女武神》是进入瓦格纳神圣而伟大的音乐殿堂的最佳选择。

选择《女武神》作为聆听瓦格纳音乐的“入门”,一是因为《女武神》是瓦格纳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作为史诗般的音乐巨著《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二部(实际应该是第一部),《女武神》完美体现了瓦格纳的最高艺术成就——在音乐上,鲜明的主导动机、纷繁的剧情线索、复杂的音乐逻辑;在戏剧和文学上,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情感挖掘。二是因为《女武神》有着太多好听的唱段、太多感人的音乐,而且音乐的画面感和场景感很强。

《女武神》不是我听的第一部瓦格纳的乐剧,却是第一部听得耳熟能详的瓦格纳乐剧。至今记得二十多年前,在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买了一套DECCA唱片公司原版进口盒式录音带,封面背景是黑色,正中央是索尔蒂(Georg Solti,1912—1997)的大头像。把磁带放进“walkman”(估计现在基本无人在用这种设备了),按下播放键,全剧的第一个音符骤然响起——弦乐器齐整而急促的擦弦声撞进我的耳朵。一个疾风迅雨式的场景顿时展现在眼前。风声过后,响起了齐格蒙德的“话语”——一个阳刚、英气,而略带疲惫的沙哑男声;紧接着是温柔但略带胆怯的女声——齐格琳德的自语。随即,人声和器乐浑然交织一起……我马上就被这样的音乐和歌唱打动,一气听完了整个第一幕。此后很长的时间里,只要听《女武神》,我就会欲罢不能地听完整个一幕,无论是三幕中的任何一幕。甚至一口气听完全剧(当然得有充裕的时间)。

《女武神》里好听的音乐和唱段很多。第一幕中从齐格蒙德的唱段“Ein Schwert verhiess mir der Vater”(父亲答应给我一把剑)开始,到这一幕结束,可以一气听完。“父亲答应给我一把剑!”多么英雄的歌唱!充满力量、刚毅!特别是那两声“Walse!Walse!”(魏尔斯!魏尔斯!),绝对是衡量英雄男高音的标杆。很多歌手演唱那两个“Walse”中的“Wal”的时值,听上去总有被故意和夸张地延长的嫌疑。演唱瓦格纳乐剧与演唱威尔第、普契尼等意大利歌剧最大不同之一,就是演唱瓦格纳不允许歌手随意发挥。歌唱一定要服从于音乐整体,服从于全剧需要。而演唱意大利歌剧中的咏叹调,往往是鼓励歌唱家即兴发挥自己的歌喉和演唱技艺的。

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相互倾诉爱情的唱段,“Wintersturme wichen dem Wonnemond”(冬日的寒风已吹尽)“...Du bist der Lenz,nach dem ich verlangte”(你就是严冬里我渴望的春天),多么感人的爱情“二重唱”!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之爱因其绝望而感人!这份爱情是丰富的,远远超越了兄妹之间的不伦之爱。

第二幕第一场沃坦与弗丽卡对话的唱段,我很喜欢,但说不上是因为什么。特别是沃坦那段“Was so Schlimmes schuf das Paar,das liebend einte der Lenz?Der Minne Zauber entzuckte sie:wer buBt mir der Minne Macht?” (那对因春心萌动而相爱的年轻人做错了什么?他们只是受了爱之魔力的蛊惑,而又有谁能责罚爱情的力量?)。此后两人的“辩论”也很好听,了解词义的话,会感觉到契约的尊严、力量,但也无奈。爱情是很难被契约所束缚的。只是毁约的代价就是灭亡。不单是肉体,也是精神。

第二场基本是沃坦与布伦希尔德的唱段。沃坦很多内心的真实想法,无法与妻子弗丽卡交流沟通,而只能向女儿倾诉。但这也只是倾诉,绝不是交流和被理解。布伦希尔德能理解沃坦,可沃坦却不能或不愿意去理解布伦希尔德。因此在父权受到违抗时,沃坦还是选择了惩罚。

第三场里有瓦格纳写出的关于爱的最感人的音乐。齐格蒙德明知自己不去瓦尔哈拉天宫的后果是死,但是他选择了死。我在听“So gruBe mir Walhall,gruBe mir Wotan,gruBe Walse und alle Helden. gruB auch die holden Wunschesmadchen:zu ihnen folg ich dir nicht.”(那么,请代我向瓦尔哈拉天宫致敬,向沃坦致敬,向魏尔斯及所有的英雄们致敬。代我向可爱的仙女们转达我美好的感情。但,我不能随你而去)这段时,内心平静却又澎湃。

第三幕开始那段“女武神出骑”的音乐,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因为在不少地方被引用。尤其因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引用而让人耳熟能详。第一场中,齐格琳德只有两段唱,这也是齐格琳德在全部“指环”中最后的两段唱,但是珍贵无比:第一段是当她知道齐格蒙德已经战死,而自己被布伦希尔德救下时,表达了深切的悲愤之情。她说宁愿自己与齐格蒙德同死,宁愿死于杀死齐格蒙德的那件武器之下,也不愿意独自苟活。但是当她知道自己怀了齐格蒙德的孩子之后,突然爆发,呼喊“救救我吧!勇敢的姑娘!救救我的孩子!”。

第三场最好一气听下来。从布伦希尔德的询问、辩解、质疑、倾诉,到最后沃坦的告别,全部的音乐与歌唱,感人至深。听熟之后,可以从“Leb wohl,du kuhnes,herrliches Kind!Du meines Herzens heiligster Stolz!Leb wohl!Leb wohl!Leb wohl!”(再见!我可爱勇敢的孩子!我心中至高无上的骄傲!再见!再见!再见!)开始,听到最后那段魔火的音乐。特别是沃坦那段“Der Augen leuchtendes Paar,das oft ich lacheind gekost.”(这双闪闪发亮的明眸,我常微笑着与她相迎),每次聆听都禁不住泪盈眼眶。

初次聆听《女武神》,建议选择录音室版本,而且最好是老大师们,如卡拉扬、索尔蒂等人的版本。最起码也得是海廷克的版本。若是考虑歌手的话,DG的卡拉扬版或DECCA的索尔蒂版《女武神》,都是很好的选择。不过我推荐DECCA在1961年9月录制于英国Walthamstow、由莱因斯朵夫(Erich Leinsdorf,1912—1993)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版本。很多年来,每当我聆听,甚至只要想起这个录音,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不可思议的版本。

听过索尔蒂“指环”的爱乐者都知道,那套“指环”是被誉为“留声机史上的里程碑”的、在录音室录制的第一套全本的“指环”。1958年DECCA录制完成《莱茵的黄金》,上市后大获好评,坚定了其录制全本“指环”的念头。此后,于1962年录制完成《齐格弗里德》;1964年录制完成《众神的黄昏》;1965年录制完成《女武神》。前后历时八年。而且还有一个小小的“序曲”:为了“试水”全本“指环”的录制,DECCA公司此前试录了《女武神》的第一和第三幕。前者由老大师克纳佩茨布什指挥,后者由“晚辈”索尔蒂指挥,最终确定由索尔蒂担任录制全套“指环”的指挥。

如今我们通常会把指挥放在绝对突出的位置,而在习惯上会说这是某某指挥的“指环”。这个说法至少不适用于索尔蒂指挥的“指环”。因为准确说,这是DECCA唱片公司的大牌制作人约翰·卡尔肖的“指环”——歌手、乐团、录音师等,都是由他来挑选;唱片的录制,由他“定音”。适合这种说法的,卡拉扬版“指环”算一个。卡拉扬是“大拿”,是音乐总监。唱片公司的录音师、制作人都得听他的意见。歌手得由他选择。录音剪辑得他拿主意甚至亲自操刀。

据说当年卡尔肖“舍”克纳佩茨布什而“取”索尔蒂有两个原因,一是考虑到克纳年事已高,而录制“指环”不仅史无前例,更是不知道会费时多久。二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讲求灵感和即兴的指挥大师克纳,本就不喜欢在录音室录制音乐,更不要说是录制歌剧,更更不要说是录制瓦格纳的宏篇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索尔蒂虽是“后生”,但已经先后在慕尼黑歌剧院和法兰克福歌剧院摸爬滚打了十五六年,指挥歌剧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体力精力充沛。所以在卡尔肖的“张罗”下,DECCA公司网罗了当时顶尖的(虽然有些已经过了巅峰期的)瓦格纳歌手,如弗拉格斯塔、尼尔森、克里斯宾、路德薇、李莎妮克、温德加森、金、霍特尔等一干大牌歌唱家,由大名鼎鼎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御用乐队”、世界顶级交响乐团之一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

录音史上第一套在录音室录制的全本“指环”,之所以花费了八年多时间,原因之一是耗资巨大。那么,在1958年录制完《莱茵的黄金》后,DECCA唱片公司为何要耗费时间和金钱录制另一个“单独的”《女武神》(也是录音室版本)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当然,个中原因无需探求,这个《女武神》是非常值得聆听和收藏的。就我所看见过的,这个录音已经三次被DECCA公司纳入不同的系列中发行:除了先后在“大歌剧系列”(DECCA 430 319-2)和“大歌剧环保系列(DECCA 470 443-2)中发行,最近又纳入“雄辩系列”(DECCA 4807085)再次发行,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恒久价值。

看莱因斯朵夫的照片,面相谦和,温文尔雅。听他指挥的《女武神》,雷鸣电闪、迅猛异常,戏剧张力和情感的冲击力兼备。20世纪30年代,莱因斯朵夫在数届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担任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和瓦尔特的指挥助理,相信他获益匪浅。1938年,年仅26岁的他,即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了《女武神》。我听过录音年代最早的他指挥的《女武神》,是MYTO出的1940年3月30日他指挥大都会歌剧院乐队在波士顿的演奏录音(MYTO 992.H027),这个录音的最大聆听价值,是能听到由麦乔尔和莱曼搭档演唱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的《女武神》全剧(EMI公司出的那个只是第一幕),以及由劳伦斯(Marjorie Lawrence,1907—1979)演唱的布伦希尔德。Naxos唱片公司在“伟大的歌剧演绎”系列中,收录了他在1941年12月6日指挥大都会歌剧院乐队及合唱团演出的《女武神》(NAXOS 8.110058-60,电台广播录音),其演唱阵容同样超级强大:伟大的麦乔尔唱齐格蒙德、初露锋芒的特劳贝尔唱齐格琳德,傲气逼人的索伯格唱弗丽卡,老当益壮的绍尔(时年53岁,24岁起足迹遍及拜罗伊特、大都会、科文特花园,演唱瓦格纳歌剧逾800场)和基普尼斯(时年50岁)分别演唱沃坦和洪丁。莱因斯朵夫两度(1939—1942、1956—1962)在大都会歌剧院任指挥,如今我们还能听到他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61/1962年演出季指挥全本“指环”的唱片(Walhall WACD0360/0365/0372/0373)。他也在拜罗伊特登台指挥过瓦格纳歌剧,从目前能找到的唱片来看,有1959年的“名歌手”和1972年的《唐豪塞》。

和同为DECCA公司的录音室版本、索尔蒂指挥的《女武神》相比,除演唱布伦希尔德的歌手相同,即都是伟大的瓦格纳女高音尼尔森外,莱因斯朵夫版排出了另一个强大的演唱阵容:维卡斯(Jon Vickers,1926—)唱齐格蒙德;布劳温斯蒂岑(Gre Brouwenstijn,1915—1999)唱齐格琳德;乔治·伦敦(George London,1920—1985)唱沃坦;丽塔·戈尔(Rita Gorr,1926—2012)唱弗丽卡;戴维·沃德(David Ward,资料不详)唱洪丁。

或许是因为莱因斯朵夫采用较快的乐速和喜欢极富张力的演绎风格,维卡斯的演唱句速紧凑,嗓音更为刚劲有力,英雄的气概和色彩更为炽热和强烈。我听过几个维卡斯唱的齐格蒙德,时间跨度在七八年间,他的嗓音没有明显的变化。对一个男高音而言,35岁到42岁,应该都是在黄金年代。但是这几个录音,有录音室的,也有现场实况,他的演唱还是有差别的。我想,这或许是指挥家或制作人风格的不同所造成的。

荷兰女高音布劳温斯蒂岑20世纪50年代在拜罗伊特演唱过齐格琳德。Testament公司发行的1955年凯伯特指挥的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全套“指环”中《女武神》里唱齐格琳德的就是她。她的嗓音温婉、柔美与冲击力兼备,是我最喜欢的齐格琳德的演绎之一。比利时女中音戈尔演唱的弗丽卡,在声音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乔治·伦敦演唱的沃坦,是我在没听到这个录音之前一直向往一听的。伦敦在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届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上开始了自己的瓦格纳歌剧演艺生涯。关于他被瓦格纳之孙维兰·瓦格纳选入拜罗伊特,坊间有这么一段传说:当年维兰·瓦格纳为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选歌手,把伦敦招来试唱。伦敦为维兰唱了一段又一段瓦格纳歌剧中男中/低音唱段,维兰听得一言不发。伦敦心想肯定没戏了,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收拾行囊悄悄上路。谁料想临行前被维兰叫住。维兰告诉他,自己一晚上都没睡好,耳边一直回响着他的嗓子发出的“钨金属的音色、戏剧性的咆哮,帝王般的、悲怆却响亮如轮船汽笛般轰鸣”的声音。维兰对伦敦说,欢迎你来拜罗伊特演唱我祖父的歌剧。尽管此前你从未唱过。伦敦欣喜过望,直觉得是个奇迹。

对一个歌手而言,能到瓦格纳歌剧演出的圣地拜罗伊特唱瓦格纳歌剧,绝对是无上的荣耀。1951年,伦敦在拜罗伊特最受关注的首场《帕西法尔》中唱安福塔斯,奠定了他演唱这一角色的绝对地位,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他一直是演唱安福塔斯的首选之一。他还是最棒的沃坦的演唱者之一。聆听他那副“宛如瓦格纳大号”的低男中音,非常震撼,也非常令人着迷。

最后,尼尔森演唱的布伦希尔德永远值得聆听。细细聆听多个她演唱的布伦希尔德:1955/1956年乐季瑞典皇家歌剧院的《女武神》(CAPRICE CAP21765)、1955年9月1日慕尼黑音乐节上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众神的黄昏》(ORFEO C356944L,克纳佩茨布什指挥)、1958年4月29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女武神》(MYTO 00185,卡拉扬指挥)、1965年索尔蒂版“指环”、1967年卡尔·伯姆指挥拜罗伊特的“指环”等,我感觉尼尔森在这个1961年的录音里,嗓音最为凝练,最具金属般的光泽(这与在录音室录制有关,操刀录制这个录音的,是大名鼎鼎的录音师威尔金森)。虽然缺失了现场演唱的激越气势和与听众气息共鸣的氛围,但是多了几分嗓音的完美和神性的表达。

若想聆听演录俱佳的拜罗伊特《女武神》,巴伦博伊姆1992的录音是首选。只不过正价版已经“绝版”,要听必须买全套“指环”(Teldec 2564677140),所幸的是全套并不贵。巴伦博伊姆棒下的《女武神》音乐,气势宏大,情感随着动态的起伏集聚、激**,**处天翻地覆;舒缓处柔美细腻,细节丰富。这也拜现代录音技术所赐,而四五十年前的录音就没那么幸运了。即便是Testament公司精心转制母带,把1955年凯伯特的“指环”,处理成立体声发售,其音效也无法跟巴伦博伊姆的相比。

不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现场录音自有其永恒的价值。

近十多年里,不少欧洲的唱片公司,主要是一些小唱片公司,运用先进的录音技术,挖掘、整理出了很多五六十年前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录音。从我手头掌握的资料来看,全本《女武神》的录音,计有凯伯特(Joseph Keilberth,1908—1968)从1952年到1955年共五个录音(1955年第二轮“指环”,Testament出了其中的《女武神》和《众神的黄昏》两部);汉斯·克纳佩茨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自1956年到1958年的三个录音;鲁道夫·肯佩(Rudolf Kempe,1910—1976)从1960年到1962年的三个录音;克来门茨·克劳斯1953年的录音以及很早就被EMI作商业发售的1951年《女武神》第三幕(卡拉扬指挥),真可谓是丰饶之海。

无可否认,那是一个群星灿烂——无论是指挥家还是歌唱家——的年代。但也必须承认,顶级的、伟大的瓦格纳歌手,寥若星辰。这可以从那十多年间的歌手名单看出来。

让我们看看1954年《女武神》的演唱阵容:洛伦茨唱齐格蒙德,霍特尔唱沃坦,格赖因德尔唱洪丁,莫德尔唱齐格琳德,瓦尔内唱布伦希尔德!连尼尔森也只是唱奥特琳德,八个女武神中的一个!

若以聆听多位指挥家和歌唱家为目的,考虑选择有代表性的拜罗伊特的录音,我觉得最不用考虑取舍的是克莱门斯·克劳斯1953年的录音,因为它是唯一。只是这个录音没有单独的《女武神》发售,要听必须买全套“指环”(ARCIPEL ARPCD0520-13)。1953年的歌手阵容是:拉蒙·维内(Ramon Vinay,1911—1996)唱齐格蒙德,蕾丝妮克(Regina Resnik,1922—2013)唱齐格琳德,霍特尔(Hans Hotter,1909—2003)唱沃坦,格赖因德尔(Josef Greindl,1912—1993)唱洪丁,瓦尔内(Astrid Varnay,1918—2006)唱布伦希尔德。

智利男高音维内,是我最喜欢的齐格蒙德。他的嗓音粗糙,有股子蛮力,爆发力极强(也正因如此,他是我最喜欢的奥赛罗!没有“之一”!)。有朋友觉得他的鼻音太重,听着很不舒服,我倒对此“听而不觉”。

瓦尔内演唱布伦希尔德最突出的一点,是她的高贵感。这是任何其他伟大的瓦格纳女歌手,包括尼尔森在内,所缺乏的(我的私见,不足为凭)。

在20世纪50年代的10年里,霍特尔演唱的沃坦无与伦比。特别是他的嗓音中发散出来的那种醇厚与朴素,更为珍贵。尽管从角色的角度说,沃坦是个“老江湖”。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霍特尔在索尔蒂指挥的1965那个录音室版本中的沃坦不那么打动我的原因——他老了,嗓音变得油滑了,不那么真诚了,变得很“技术”了。

凯伯特几个录音的取舍让我纠结:1952年、1954年、1955年第一轮演唱布伦希尔德的都是瓦尔内,但1953年和1955年的第二轮是莫德尔。这是少有的我们能听到的莫德尔演唱布伦希尔德的现场录音。沃坦都由霍特尔演唱,但齐格蒙德则分别由特雷普托夫(1952年)、维内(1953年和1955年)、洛伦茨(1954年)演唱。齐格琳德的演唱者,也让我们“陷入”了多种选择:波尔克(1952年)、丽莎妮克(1953年)、莫德尔(1954年)以及布劳温斯蒂岑(1955年)和瓦尔内(1955年第二轮)。非要选择其一的话,还是1952年(也没有单独的《女武神》,要听必须买全套——ARCIPEL ARPCD0113-12)的录音吧!

克纳佩茨布什和肯佩各三个录音也有类似的“困扰”:克纳的三个《女武神》里,维兰在1957年选尼尔森唱齐格琳德,1958年选丽莎妮克(Leonie Rysanek,1926—1998)唱齐格琳德。这两者都值得欣赏。但若是从演唱齐格蒙德的歌手考虑,克纳1958年的录音(Walhall WACD0247)可以优先,因为维卡斯唱齐格蒙德,在拜罗伊特现场啊!

肯佩的《女武神》,歌手出现了“新面孔”:齐格蒙德的演唱分别由温德加森(1960年)和乌尔(1961年、1962年)担任。齐格琳德的演唱则是“全新的”诺德莫-勒夫贝格(Aase Nordmo-Leovberg,资料无考)、克里斯宾(Regine Creispin,1927—2007)和尤塔·迈法特(Jutta Meyfarth,资料无考)。只有布伦希尔德不需要选,都是瓦尔内。考虑到她在1941年23岁时就登台演唱齐格琳德,此后演唱瓦格纳歌剧二十多年,角色遍及齐格琳德、布伦希尔德、伊索尔德、昆德丽!沃坦则分别由海因斯(1960年、1961年)和维埃纳(1962年)演唱。三者若选其一,1962年(MYTO 00324)的录音吧!

聆听卡尔·伯姆指挥1967年拜罗伊特《女武神》(DECCA 4783061)的录音,不能不赞叹尼尔森演唱的布伦希尔德确实伟大。也许是现场演出的刺激,尼尔森在这个1967年拜罗伊特的现场录音中的声音表现,比在录音室里更为炽热,情绪更为强烈,表现至臻完美,且多了几分热血上涌的**。倒是演唱齐格琳德的丽莎妮克,嗓音开始变得昏暗浑厚,颇具女中音的意思了。亚当演唱的沃坦值得一听,而演唱齐格蒙德的詹姆斯·金,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顶级的瓦格纳男高音。这个《女武神》买单本的不如买全套“指环”(DECCA 4807185),淘宝上才卖二百六十块。

布列兹指挥的1976年拜罗伊特《女武神》(PHILIPS 434 422-2),其最大亮点是演唱齐格蒙德的彼得·霍夫曼。此人曾经从事过男子十项全能运动,体魄英武,相貌堂堂,超级大帅哥一个。只可惜他的瓦格纳演唱生涯比较短暂。演唱布伦希尔德的桂内特·琼斯由女中音起家,1971年DG录制库贝利克指挥的《罗恩格林》,演唱奥特鲁德的就是她。因此即便是转唱女高音,而且是吃重非常的瓦格纳女高音,她的歌唱耐力了得,音色却有欠缺。平心而论,琼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顶尖的瓦格纳女歌手,但无法与尼尔森、瓦尔内、莫德尔等相提并论。演唱齐格琳德的是奥特迈耶尔(Jeannine Altmeyer,1948—),非常不错。我在聆听这个《女武神》之前,听过她数年后在雅诺夫斯基版“指环”(录制于1980—1983年,RCA 82876-55709-2)里唱布伦希尔德,唱功了得。唱沃坦的歌手麦金泰尔和唱洪丁的歌手萨尔米农,总觉得应该调个个儿才对。顺便想说的是,琼斯长得漂亮,扮相光彩照人,所以这个《女武神》看比听更胜一筹,而且也比较经济。因为唱片已经绝版,二手卖到天价(可能因为传奇!),不如买单本《女武神》的DVD,赏心悦目。

最新的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女武神》唱片,是蒂勒曼在2008年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上的录音(全套“指环”,也有单本发售的《女武神》,只是国内少见)。此外还有一个单独的2010年拜罗伊特的《女武神》以蓝光DVD发售,可以作为影像方面的佐证——蒂勒曼是时下瓦格纳音乐演绎的中流砥柱之一。2013年在全球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年的时候,各大唱片公司都纷纷推出了瓦格纳歌剧的音像制品。DG发行了蒂勒曼2011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指挥全套“指环”的演出实况录音,还附上了两张解说“指环”的DVD;ARTHAUS公司则陆陆续续地发行了巴伦博伊姆2010年至2013年在斯卡拉歌剧院指挥全套“指环”演出实况的蓝光DVD。这些似乎可以视作近年来瓦格纳《女武神》(当然更是“指环”)演绎的杰出代表。

卡拉扬!卡拉扬指挥的《女武神》不能错过!

说到卡拉扬的《女武神》,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DG那套录音室录音,而是我最喜欢的、EMI公司出的1951年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上的《女武神》现场实况录音,虽然只有第三幕(EMI 3 80024-2)。

所有热爱瓦格纳的指挥家都会对拜罗伊特心驰神往!而且无一不把能在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歌剧看作无上的荣誉和巨大的挑战。卡拉扬当然也不例外。还在学生时,他就有骑自行车骑了200英里,到拜罗伊特看托斯卡尼尼指挥瓦格纳歌剧的“豪举”。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拜罗伊特乐池的指挥台上。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届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于1951年7月29日在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乐声中开幕时,卡拉扬梦想成真。他被邀指挥第二轮全本“指环”和《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卡拉扬指挥的“指环”和“名歌手”大获好评,这个成功使他获得了在下一年度的音乐节上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首演的殊荣,他也因此留给了世人下一个名垂千古的“特里斯坦”演绎。

让我不大理解的是,既然EMI公司把卡拉扬指挥的《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录了音并作了商业发行(现转为由NAXOS发售),且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那么为何没有发行卡拉扬指挥的全本“指环”而只是将其中的《女武神》第三幕的录音,列入“参考”系列,与瓦尔特等在1935—1938年录制的第一幕、第二幕(不全),组成了一个拼凑出来的《女武神》发售(这个第三幕录音很多年后又被列入“伟大的世纪录音”系列发售)。猜想可能是被瓦格纳家族的授权所限。

第三幕除了第一场是齐格琳德与布伦希尔德的戏之外,其他两场基本上是沃坦与布伦希尔德的戏。沃坦的戏份尤其重,情感的表达十分丰富和复杂:有向女儿**心扉,有责备女儿的自作主张,有怒火中烧,也有深情流露。特别是最后“父女别离”的唱段和音乐。再加上我非常喜欢男低音(低男中音),因此对沃坦的唱段格外喜欢。

这个《女武神》第三幕中演唱沃坦的是瑞典男中音比约林(Sigurd Bjorling,1907—1983),这是我最喜欢的沃坦的演唱。他的嗓音集沃坦这个角色所需要的一切:粗犷、暴躁、厚实、凝重、力量、朴素、深情、温柔。霍特尔、伦敦、费伦茨等人演唱的沃坦都堪称伟大,但是比起这个录音,我总觉得他们的嗓音听起来技巧太过深厚以至于给人感觉有点圆滑,缺了点朴素。这个录音里的布伦希尔德,太完美太理想了!几乎找不到瓦尔内的任何瑕疵。最后是卡拉扬。他棒下的音乐,与瓦尔内、比约林的歌声,完美融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拜罗伊特现场录音中,很难找出第二个如此完美的演绎!

这里顺便提一句当年同被EMI收入“参考”系列的《女武神》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录音。第一幕是完整的,1935年录制于维也纳,由老大师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歌手分别是:伟大的麦乔尔(唱齐格蒙德)和伟大的勒曼(唱齐格琳德)!相比众多的现场录音或电台广播录音,这个录音室录音很好地显现了麦乔尔的伟大之处:他那千古一绝的嗓音,他声音的表现力。勒曼演唱的瓦格纳我们如今能听到的并不多,这个录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充分领略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伟大的瓦格纳歌手的风范和风韵。第二幕的录音是“拼凑”而成的:第三、第五场的录制时间和地点也是在1935年的维也纳,指挥、乐团和齐格蒙德、齐格琳德的演唱者都与第一幕相同。另由耶格尔(Alfred Jerger,资料无考)唱沃坦、弗莱施(Ella Flesch,资料无考)唱布伦希尔德。序曲和第一、第二、第四场录制于1938年,赛德勒-温克勒指挥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歌手方面,霍特尔唱沃坦,克洛泽(Margarete Klose,1899—1968)唱弗丽卡,富克斯(Marta Fuchs,1898—1974)唱布伦希尔德。其中后两人均为那个年代顶级的瓦格纳歌手!而霍特尔虽是初出茅庐,但年仅三十时演唱的沃坦,绝对值得聆听!

卡拉扬1967年在录音室录制的《女武神》,基本是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绎瓦格纳的“班底”,只可惜,萨尔茨堡的“指环”未作正式的商业发行,而只有过“海盗版”。在卡拉扬入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早些年,萨尔茨堡音乐节被指是卡拉扬的“瓦格纳歌剧节”。卡拉扬在50年代曾和一些大牌歌手合作过,但是有报道称,合作得并不愉快。有些大牌歌手,如尼尔森等,就根本不买卡拉扬的账。这个录音,歌手虽不都是顶级的大牌,但绝对都是优秀的瓦格纳歌手,其中也不乏大牌。

卡拉扬这个《女武神》的几大“听点”:第一是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瓦格纳的全本“指环”,这是我听过的唯一,很值得聆听。柏林爱乐在卡拉扬的棒下与歌手保持了非常的平衡,而且味道纯正。第二是演唱齐格琳德的雅诺薇茨。雅诺薇茨是我极喜欢的德国女高音。她演唱的齐格琳德和她的爱尔莎(《罗恩格林》)相比,经典程度有所不及(私见),但绝对是极有特点的齐格琳德。雅诺薇茨嗓音的中音区到高音区具有一种类似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纱似的、梦幻般的特质。而当声音在高音区向上冲击时,那层雾纱被穿透了,声音变得晶亮透明,有种类似薄薄的铜箔的金属在震颤的感觉。而声底依然保持着柔美。卡拉扬在这个《女武神》里给予了歌手充分的支持,音乐部分有了较多的呼吸感,雅诺薇茨美妙的歌喉得以充分展示。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使有些段落的音乐,张力稍嫌不足。第三是演唱布伦希尔德的克里斯宾。克里斯宾是我知道的为数不多的能够演唱瓦格纳歌剧的法国女高音歌手。1965年索尔蒂版《女武神》里,她演唱的是齐格琳德,而两年后在卡拉扬棒下担当起女一号的重任。她也确实不辱使命,把布伦希尔德唱得声色俱佳。

和六年前的莱因斯朵夫版相比,维卡斯在这个录音中唱的齐格蒙德,多了些许柔情,乐句的处理也不似六年前那么直截了当。我愿意相信这是卡拉扬的要求所致。不过如此一来,冲击力难免有所减弱。但是在表现某些段落时,这样的处理是令人信服的。

以尊老的角度而言,应该先说卡拉扬的前辈大师富特文格勒,不过卡拉扬那个1951年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女武神》第三幕,我实在是太喜欢了,所以放在了富特之前介绍。

我听过富特指挥的三个《女武神》,分别录制于1950年、1953年以及1954年。前两个是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出实况和罗马的电台广播录音,后一个是录音室录音,而且是富特在录音室录制的最后一部作品。富特文格勒的《女武神》,音乐的动态幅度和起伏呼吸都很大,舒缓的段落乐速缓慢,紧张的段落张力十足。以乐队部分有足够的呼吸感和情绪的起伏而言,我觉得后来的卡拉扬多少继承了一些前辈大师如富特和克纳的传统。1950年斯卡拉歌剧院的现场实况录音,可以听到伟大的弗拉格斯塔演唱的“最后的”布伦希尔德(在歌剧舞台上)。当然,七年后她还在录音室录制的《女武神》第三幕里唱布伦希尔德,时年62岁!1950年的她,“宝刀”尚未老,嗓音尽显其温暖宏泽的特质,音量宏大,声底又富女性的柔美。即使与1937年皇家歌剧院的现场录音(《女武神》第三幕,Music & Arts CD1035)相比,也只是略少了些许光泽。在三个全本的《女武神》中,演唱沃坦的都是德国低男中音歌唱家弗朗茨(Ferdinand Frantz,1906—1959)。我想这足以说明富特对他的喜爱。

我没听过托斯卡尼尼指挥《女武神》全剧的录音,只听过RCA出的他在1941年指挥《女武神》第一幕第三场的广播录音,演唱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的分别是麦乔尔和特劳贝尔。特劳贝尔的嗓音既有冲击力,又有耐力,且声底柔和,音区的转换十分顺畅。她演唱的齐格琳德我很喜欢。

最后作为“对比”,索尔蒂的《女武神》应该列为不可或缺的录音。而且对我来说,这是领我进入《女武神》之门的录音。平心而论,索尔蒂的《女武神》属于演录俱佳的版本:歌手是最顶尖的瓦格纳歌手,虽然总体说来年龄有点大,不过在录音室录音,不像在歌剧舞台上演唱那般劳累,而且后期还可以修补,因此演唱水准还是很高的。乐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驻团乐队,德奥音乐演绎的代表性乐团之一。

可作补充的《女武神》录音

可以分两个方面作补充。当然这两个方面并不互相排斥。

其一,史料价值。

PREISER公司出过一张1938年卡尔·莱翁哈特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女武神》第一幕(PREISER 90151)的唱片,还出过两张1938年德国柯尼斯堡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女武神》第二、第三幕片段(PREISER 90075)的唱片。实话说,这三张唱片的聆听价值不高,感觉唱得很自由即兴,甚至觉得演唱的风格很近似演唱意大利歌剧。

Garbhardt出的老克莱伯1940年录制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女武神》(GJCD0028-3),绝对是一套具有史料价值的唱片。乐队部分有点惨不忍听,走调。人声相对好些。不过从中还是能“享受到”老克莱伯的指挥艺术风格。演唱齐格蒙德、齐格琳德、沃坦和布伦希尔德的歌手,都是那个年代的顶级瓦格纳歌手。听老克莱伯指挥的“指环”,更让我遗憾小克莱伯拒绝录制“指环”。

大都会永远不乏传奇录音。MYTO除了出过1940年的大都会歌剧院乐队的录音,还出过一个1946年大都会歌剧院录音(MYTO 00307),指挥是保罗·布雷沙赫(Paul Breisach,1896—1952)。质量虽然还不如Naxos1941年的那个(这也好解释,因为那是广播录音),不过依然很值得聆听——麦乔尔、特劳贝尔、瓦尔内、李斯特,等等。SONY公司出了一个1968年2月24日的演出实况录音(SONY 8697-85308-2),指挥是科洛布卡(Berislav Klobucar,资料不详),此人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拜罗伊特登台指挥过“指环”,但是没见过录音。歌手自是一干顶级的瓦格纳歌手:尼尔森(布伦希尔德)、维卡斯(齐格蒙德)、李莎妮克(齐格琳德)、斯图亚特(沃坦)、路德薇(弗丽卡)等。

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一直是瓦格纳歌剧演绎的重镇。特别是在索尔蒂担任皇家歌剧院指挥的10年(1959—1969)间,科文特花园的瓦格纳歌剧达到了当时的顶级水平。据说当年皇家歌剧院请索尔蒂来接手,索尔蒂有些犹豫,因为他已经在歌剧院打拼了十多年,想换个环境,去一个交响乐团做指挥。他向老大师布鲁诺·瓦尔特征询意见,瓦尔特劝他去接掌皇家歌剧院,以确保“传统”不失。索尔蒂听从了瓦尔特的意见,于1959年做了皇家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总监,皇家歌剧院汇集了如尼尔森、温德加森、霍特尔等一干最顶尖的瓦格纳歌手,成为那个年代最重要的瓦格纳歌剧演出地之一。我读过一本香港爱乐者写的书,其中回忆到当年他在伦敦排队四个多小时只买到站票,再在歌剧院中站五个多小时聆听瓦格纳《众神的黄昏》的经历,足可见当年瓦格纳演出盛况之一斑。不久前,Testament公司发行了索尔蒂1961年皇家歌剧院的《女武神》演出实况录音,这是很值得期待的一个录音。

鲁道夫·肯佩1957年9月27日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指挥的《女武神》也是必须聆听的一个录音。1957年的这个演出中的歌手,大都是一个多月前在拜罗伊特登台的大腕儿:维内、霍特尔、尼尔森等。稍显遗憾的是,这个《女武神》Walhall发行过“单独的”,但是现在很难买到,所以要听必须买全套的“指环”(Testament SBT13 1426),而且价格不菲。说起皇家歌剧院的《女武神》,walhall出过孔维茨尼1959年9月23日的演出实况(Walhall WLCD 0316),歌手阵容一流,演唱和演奏都很过瘾,录音质量也好。

Walhall出过一个凯伯特1955年4月2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里塞乌大剧院,指挥班贝格交响乐团演出《女武神》的实况录音(Walhall WLCD0154),那个演出被称作“Bayreuth Festival Guest Performance”(拜罗伊特歌剧节客串演出),歌手确实是拜罗伊特阵容级别的。

米特罗波洛斯留给我们一个《女武神》录音,是1957年2月2日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实况(Living Stage LS1058),歌手也是一时之选:维内唱齐格蒙德,埃尔德曼唱沃坦,舍希(Marianne Schech,资料不详)唱齐格琳德,哈肖(Margaret Harshaw,1909—1997)唱布伦希尔德。这个录音的质量还不错,只是米特罗波洛斯让我觉得有点奇怪,总觉得他对瓦格纳音乐的处理有点“匆忙”。特别是第三幕最后沃坦向布伦希尔德告别之前的那段,音乐推进到**处,没等情感聚集和爆发,便匆匆激流而下、一笔带过。倒是哈肖唱的布伦希尔德让我为之一振,她的嗓音与尼尔森有几分神似。

最后得说说古多尔指挥的那个用英语演唱的《女武神》(EMI CMS7 63918-2)。这个1975年的录音质量很好,本该归入具备“聆听价值”一类。之所以放在“史料价值”部分来介绍,完全是因为当你听熟了德语歌词之后,再听英语歌词,怎么都觉得怪怪的。它让我不得不想起尼尔森在谈到用瑞典语演唱伊索尔德时的精彩比喻:就像是身穿晚礼服,脚上却蹬着一双跑鞋。

其二,聆听价值。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录音,声音质量很好,有较好的聆听价值。这里列举几个。

雅诺夫斯基第一套“指环”里的《女武神》1981年录制于德国德累斯顿的路加教堂,这个录音我很早就听过,印象比较深的是演唱齐格琳德的诺尔曼。诺尔曼的嗓子真好!有冲击力,又柔美。唯一让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她唱出的那个齐格琳德,似乎不怎么需要别人的保护,反倒是可以去保护别人的——太霸气了!起码在和耶路撒冷唱的齐格蒙德做对比时。

EMI公司出的另一套“指环”中的《女武神》是1989年11月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全套“指环”的现场实况录音,指挥是萨瓦利什。萨瓦利什有着丰富的指挥瓦格纳乐剧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萨瓦利什多次在拜罗伊特登台,指挥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罗恩格林》、《唐豪塞》、《漂泊的荷兰人》等,还在别的歌剧院指挥过《帕西法尔》。萨瓦利什指挥的这个《女武神》的最大价值,是贝伦茨(Hildegard Behrens,1937—2009)演唱的布伦希尔德。印象中她在莱文指挥的大都会歌剧院DG版《女武神》里演唱的布伦希尔德更有声望,影响力更大,但是这个现场演出的录音别具魅力。

DG公司1987年录制的詹姆斯·莱文指挥大都会歌剧院版《女武神》(DG 4779135,全套“指环”录制于1987—1989年)二十多年来历久而弥新,反反复复被DG以多种形式和价位发售。莱文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艺术指导和首席指挥身份,在拜罗伊特驰骋多年,说明其在瓦格纳演绎方面的突出地位。我的感觉是,他的演绎具有很好的歌唱性和抒情性。

祖宾·梅塔指挥的瓦格纳歌剧录音录像制品,最出名的可能要数那套瓦伦西亚女王歌剧院的“指环”DVD。我听过他在2002年7月指挥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女武神》演出实况录音(FARAO B108 040),歌手阵容一流:彼得·塞弗特唱齐格蒙德,迈耶尔唱齐格琳德,托姆林森唱沃坦。

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自主品牌MARINSKY出了一个捷杰耶夫指挥的《女武神》(MAR0527,SACD),是音乐会版的“实况”录音,而且是分段录制于2011年6月、2012年2月和4月。让我觉得意外的是,我原以为会听到一个厚重无比、冰天雪地般的《女武神》,不料想这个演绎歌唱性和抒情性都很突出。

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女武神》的片段录音,比如富特文格勒1937年在皇家歌剧院的录音,托斯卡尼尼的一些《女武神》的片段录音,克纳佩茨布什的一些《女武神》的片段录音,等等。这里再介绍几个。

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1885—1973)指挥的瓦格纳歌剧录音似乎寥寥无几。我除了听过EMI出的《漂泊的荷兰人》,没有听到过其他任何他指挥的瓦格纳歌剧的全剧录音。有一个他指挥的《女武神》第一幕的录音(Testament SBT1205,EMI 2 48468 2),成为他为数极少的瓦格纳演绎。这个演绎让我觉得有点乐队伴唱的感觉,而且气氛阴郁。歌手的原因可能是一个方面(或许是因为英国歌手演唱的瓦格纳,让我听着有点不习惯),也可能是指挥家比较擅长指挥交响音乐。尽管瓦格纳乐剧十分的交响(素有莎士比亚+贝多芬之称),但毕竟本质上还是歌剧。

M&A公司出过一个弗里茨·莱纳1936年11月13日旧金山歌剧院的《女武神》第二幕的演出现场录音(Music & Arts CD1048),歌手集一时之选:麦乔尔唱齐格蒙德,弗拉格斯塔唱布伦希尔德,绍尔唱沃坦。录音质量不怎么好,不过还是能欣赏到伟大的弗拉格斯塔全盛时期的布伦希尔德。

最后必须一提英国珍珠(Pearl)公司出过的一张《女武神》第二、第三幕选段的唱片(Pearl GEMM CD9357)。这张唱片收录了《女武神》第二幕中四段、第三幕中六段音乐和演唱。这10段音乐和演唱应该是在录音室里分段录制(那个年代好像有此习惯,录制一些片段作为音乐资料留存),而不是在演出现场录音,因此音效出奇得好!这10段中,9段录制于1927年,由布勒希(Leo Blech,1871—1958)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伟大的莱德尔(Frida Leider,1888—1975)和绍尔(Friedrich Schorr,1888—1953)分别演唱布伦希尔德和沃坦;一段(第二幕)录制于1932年,由巴比罗利(John Barbirolli,1899—1970)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演唱布伦希尔德和沃坦的歌唱家同上。

这是一张神奇的唱片。它让我明白,为什么伟大的瓦格纳男高音麦乔尔对莱德尔演唱的瓦格纳那么赞赏。还有绍尔演唱的沃坦。他把沃坦内心深处的那份悲情、那份哀恸,表达得如此感人至深。

贯穿《女武神》全剧的主线是爱。从第一幕开始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一见生情,到第三幕终场沃坦满含父爱的告别,瓦格纳抒写了太多关于爱——难于言说、无与伦比的爱的音乐和歌唱,让听者久久地沉溺于爱的音乐巨浪里而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