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息准备

名人名言

人生的重大转折通常以信息的形式出现。

——毕淑敏

案例

小张是某校应届毕业生,因为对行政管理有浓厚兴趣,所以在大三期间就开始关注有关公务员考试方面的信息,并买了一套公务员考试用书自学。他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早准备,多留意,机会总是会有的。有一次,他从报上获悉,国家将在近几年内有计划地从高校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基层,他预测不久肯定会组织招考,因而准备得更积极。大四上学期末,尽管复习紧张,他仍坚持每天搜集信息。有一天,当他获悉国家机关公开招考公务员的信息,点击该网站时,却怎么也进不去,于是就想到了校就业指导中心。凑巧的是,校就业指导中心已经把这次招考的所有信息下载下来,报名表、报名须知全都打印出来了,以供毕业生查询复印。这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最后,小张及时办理了报考公务员手续,由于平时准备充分,在笔试、面试过程中均表现出色,被国家某机关正式录用为公务员。

小张显然是个有心人,他善于发现信息,并能够尽一切所能让信息为己所用。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一是处处留心,及时做好记录,如某一条信息中的单位名称、地点、联系方式、需求什么样的人才等;二是时时用心,及时做好知识、能力及考核、面试方面的准备,及时分析处理所收集到的信息,碰到困难及时寻求帮助等。

当今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就业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关系到求职择业的成败,可以说就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的竞争。然而,现在有许多毕业生缺乏信息意识,不知道要了解什么样的信息,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解就业信息,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就业信息,许多人因此陷入困惑之中。大学毕业生要提高对就业信息的审视,学会收集、分析和使用它们,为自己在择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创造条件。

一、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形势、市场人才需求量、个人就业力等因素,还取决于掌握就业信息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在信息时代,能够及时、准确、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就业信息,就能获得主动权,从而迈出走向胜利的第一步。

毕业生需要准备的就业信息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政策信息及相关规定

就业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关于就业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可以分为国家就业政策和地方就业政策。国家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而制定的就业行为准则,包括就业体制、程序、时间等。例如,国家对不同地区生源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特殊情况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鼓励政策、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制约政策等。地方就业政策是各地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范围内制定的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就业行为准则。例如,吸引本地区急需人才的优惠政策,对外地大学生源流入本地区的政策及相关的人事代理、户籍制度等。[1]

大学毕业生只能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所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职业。收集、分析就业政策信息,可以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性建议,从而使他们的求职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更有效率。

(二)劳动用工制度和相关法规

劳动用工制度是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在就业准备阶段就要对我国的劳工制度及劳动法有所了解,学会用这些法律规范来保护自己,以求能够安全、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就业形势信息

大学毕业生要积极、主动对近年来我国整体的就业形势进行了解和分析。一般来说,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规格和质量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的时期,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这是社会总的需求形势。但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不同地区的人才需求量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单位和乡镇企业等急需大量大学生,而大城市却人才饱和。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就业鸿沟”的出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特别是2013年,全国将近有700万大学生毕业,而就业岗位却在一定程度上较之前有所减少。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学生们要理性分析,把握正确的择业方向,可以将眼光放在一些人才竞争相对不是很激烈的地区和单位,以提高择业成功率。

(四)人才需求和岗位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往往会根据单位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提出招聘人才的标准或岗位准入条件,并会向求职者介绍单位和岗位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大学生要仔细分析这些具体信息,全面权衡利弊,从而可以作出较为适合自身的选择。

(五)求职考试信息

目前来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采用人事考试的方式。作为毕业生,一方面要及时关注用人单位的招考信息,及时报名参考;还要努力学习有关考试内容的知识和技巧,认真备考。

二、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和途径

搜集就业信息是择业的基础,是走向用人单位的桥梁。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也就意味着获得了就业竞争的主动权。大学生要想获得就业成功,就应该把握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积极、主动搜集各类就业信息。

搜集就业信息应力求做到“早”、“广”、“实”、“准”。所谓“早”,就是搜集信息要及时,要早做准备,不能事到临头临时抱佛脚。所谓“广”,就是信息面不能太窄,要广泛搜集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有的同学只注意根据自己预先设定的目标搜集有关地区、行业和单位的就业信息,使自己放弃或忽视了有关“后备”信息,在求职遇挫时感到无所适从,造成被动。所谓“实”,就是搜集的信息要具体,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生活待遇、发展前景、对新进人员的基本要求、联系电话等各方面信息掌握得越具体越好。所谓“准”,就是要做到准确无误。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在生源、性别、外语水平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都要准确掌握;另一方面,用人信息与商品信息一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你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过期的信息,人家是否已经物色到合适人选?这些都要搞清楚,绝不能似是而非。

搜集就业信息,一般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高校就业主管部门

通过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获取需求信息,是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就目前的求职机制来看,学校是连接大学毕业生求职工作所涉及的有关对象的核心环节,他们既与毕业生求职工作所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主要窗口。这一特点,使得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对求职信息的占有量大于其他任何一个部门,同时,其掌握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也不是其他部门可以相提并论的。就政策而言,高校就业主管部门接触到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用人单位根据高校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投放的,可信度最高。在长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中,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但在搜集就业信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与地方大学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大量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因此,毕业生要多与本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多关注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各类消息和求职建议。

(二)各级政府就业指导机构

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事部门设有人才交流中心,是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机构。这些部门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比较了解,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也将这些机构当做主要的渠道。因此,通过关注这些就业指导机构的信息发布平台,也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

(三)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人才招聘会

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是由高校或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组织的,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洽谈的一种择业活动方式。在供需见面会上,毕业生可以直接与招聘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如果双方互相满意,就可以当场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便捷、高效的就业平台。

人才招聘会是由人才市场举办的与大学毕业生有关的招聘会,具有信息量大、招聘职位多、参会企业范围广、综合性强等特点,经常能够将来自各热门行业的热门职位汇聚到一起。目前来看,大型人才招聘会已经逐渐向定点、周期性、大规模、展位多、专业化的模式发展。一般来说,各高校每年会为毕业生举办两次比较大型的招聘会,一次是在每年的11月底,另外一次是在次年的5月份,学校通过组织毕业生参加现场招聘会,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新闻媒体

当前,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受到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电视、报纸、杂志等都为毕业生开辟了就业专题、专版、专刊,提供了包括就业政策、行业现状、职业前景、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报道和分析。新闻媒体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涉及面广,信息通过媒体可以及时快速地传播和扩散,因此,新闻媒体也是毕业生不可忽视的一条就业信息搜集渠道。

(五)社会实践或实习

一般来说,学生的就业实习单位大部分都是有用人意向的。在社会实践(或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个人素养,还应该做一个积极收集就业信息的有心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任,为之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一个选择。另外,如果是学生自己寻找的实习岗位,一般都是专业对口的。通过实习,求职大学生与单位之间的熟悉度加深,对彼此的情况有更详细的了解,而且用人单位也可能对实习大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培训。因此,如果说实习单位有意向招人,很可能毕业实习生就是第一个考虑的对象。

(六)社会关系

个人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的,拓宽社交范围会得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人们常说的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出个体的人缘和社会关系,最直接的社交范围就是个体的亲朋好友及家人。大学生在就业时,不仅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还要学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这里要说明的是,社会资源其实是个体的一种积累,因为在建立社会关系时,个体也需要付出努力、花费精力。所以,在找工作时,适当动用社会关系并不等同于“走后门”,只是合理利用个体资源而已。而且,随着就业准入制度越来越规范,只靠社会关系而没有实力的人是不可能找到好工作的。因此,大学毕业生要重视社会资源,利用好人脉关系提供的各类信息。

一般可以为你提供信息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人。

第一,家长亲友。家长亲友提供的职业信息主要来源于其个人的社会关系,相对固定,但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第二,学校老师。高校的专业老师大都从事科研工作,其中不少教师与校外的研究所、企业、公司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毕业生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获得有关这些企业的用人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

第三,校友。校友是近似于教师的非正式职业信息提供者。毕业生平时可以多与自己的“学长”、“学姐”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建议,并尝试通过他们接触更多的“业内人士”,从而增加获得就业机会的可能性。

(七)网络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大、传递快、覆盖面广、不受空间限制等特点,而网上求职也正以其开放、全面、快捷的特点逐步形成规模。各地的人才市场信息网,可以实现网上就业信息查询、网上招聘等。从网站上搜索信息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专业的就业网站上查找信息;二是从各大搜索引擎上查找就业信息。目前网络这一途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筛选和使用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大量信息,在整理前是比较粗糙和杂乱的,有的甚至是虚假信息,不能直接利用。毕业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辨别和筛选,去粗取精,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列、整合和分析、判断,这样才能使就业信息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过程服务。

(一)分析筛选

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就业信息可能会显得杂乱无序,这就需要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如将过时、虚假的信息剔除出去,将与自己的专业及兴趣有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等。

(二)掌握重点

筛选信息的同时,大学生要根据信息与就业意向的相关程度对信息进行分类,明确重点与次要信息,对重点关注的信息做好记号并留存,一般的信息则仅作为参考。主次分明,可以避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走过多弯路,耗费过多精力,充分把握就业信息的时效性,在就业时抢占先机,获得成功。

(三)适合自己

这个标准是大学生筛选、使用就业信息的核心所在。信息对自己是否重要,就是看信息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好高骛远、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都是筛选信息时的大忌。不顾自己的专长,以待遇、地点作为首选原则的毕业生,即使侥幸在求职中取得“成功”,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逐渐暴露出自己的弱势,发展后劲不足,前景不明朗。因此,毕业生要本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原则,选取合适的就业信息,指导、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1] 任邦来:《谈大学生就业信息准备》,载《高教研究》,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