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难瓶颈及对策途径
名人名言
人人都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战胜困难也应当人人尽力。
——徐特立
案例
孟非,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生于重庆市,因主持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而为广大网友熟悉,又因其成名前的坎坷励志经历而形成了“孟非现象”。
孟非的主持人之路并不是顺风顺水,孟非高考落榜后,先是南下淘金,四处碰壁一个多月后才终于谋到了一份搬运工差事。之后为谋生计,他回到南京做了报社印刷小工,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厂的印报量为每周400万份。期间,孟非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我不能一辈子待在这个地方,想换好工作,就得有知识。”孟非选择了成人高考。再拿起书本,他感到无比的亲切,工作强度越大,求学的欲望就越强烈。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由于生活时间被挤压,工作节奏加快,有次不留神,孟非的手指被卷进机器中,他不得不放弃印刷工作。
为了生活,他开始不间断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广告、做保安……后来听一个朋友说开家超市挺挣钱的,孟非就到处借钱,开起了小型超市。但由于对这一领域并不熟悉,小超市最终还是于1994年年初被迫关门。血本无归的孟非心情沮丧,他觉得仿佛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1994年2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自从在报社的印刷厂工作之后,他一直对媒体心向往之。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可还是去报了名。这一次,孟非打工的经历帮了他,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帽儿”!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特许他在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那个时候,孟非的工资还是只有200多元钱。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专题片《飞向亚特兰大》。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将《南京新闻》改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台领导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孟非用他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面试中展现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语言魅力,赢得了台领导的一致好评。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新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孟非担任主持人,至此,伴随着这个收视率直线上升的节目,孟非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王牌主持人。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困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通知》写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到基层工作客观上的确存在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发挥一技之长的因素。基层单位工作待遇低,在沿海发达城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月收入是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乡镇、林场、厂矿、社区等岗位的两倍甚至更高。基层单位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简陋,经费紧张,缺乏必要的工作设备,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的需求,不能给大学生提供用武之地。艰苦边远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文环境和经济文化环境需要改善。有些基层用人单位观念陈旧个别人员担心大学生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会有意排挤人才,让大学生到基层很难有作为,感觉没有用武之地而萌生去意。再加上基层岗位本身就偏少,一些单位长期编制紧张,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很多大学毕业生担心自己一旦到基层去就没能有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文化生活,无法提高自身素质能力。
第二,大学生自身原因影响基层就业。目前在校“80后”、“90后”大学生,受中国传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受到精英教育时代的就业思想的**,对就业期望值偏高,急于回报,择业心态局限于大城市、好行业、高收入的岗位上,对于收入也有比较高的期望值,这些都影响到大学生基层就业。此外,一些毕业生及家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对岗位的选择视野比较窄,自助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也不足,仍旧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等老派思想,宁愿在城市熬上几年再找工作。
第三,高校自身的原因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高校自身的原因并不是高校的原因,就如同高等教育大发展所面临诸如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并不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问题,而是任何高等教育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高等教育大发展中所带来的对于大学精神弘扬不够,没有充分尊重学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功利化的弊端。当然,高校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作用方面发挥不够,大学生怕吃苦,怕到基层就业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校又容易忽视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宣传,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国家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缺少比较具体的措施和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忽视到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宣传和跟踪调查。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开设一些能适合农村、社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需求的课程和专业,以免一些投身基层的学生感到大学所学难以致用。
第四,地方政策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目前,到基层就业的渠道还不是很畅通,一些地方的落户政策、职称评定、人才选拔、用工规范、劳动保障等各种配套政策尚需完善,有时也会产生“僧多粥少”的现象。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成因
综上所述,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既有行业岗位的分别,也有地域地区的区别。由此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准备上对于这些差别有极其强烈的不同反应,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呢?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影响依然存在,似乎怀揣着大学毕业文凭,只有找到一个金饭碗,才是基本完成求学的阶段目标,否则就是没有光宗耀祖,寒窗苦读也付之东流,这种思想是非常要不得的。
事实上,不少成功人士都是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才走向成功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就指出,高校要“面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要根据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科学规划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和层次结构,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开设有关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课程,帮助他们确立面向基层的职业意向。要把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所有部门和教师共同关心和促进学生就业的强大合力。”
第二,大学生普遍对基层就业缺少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之后,培养的大学生必须面临各种行业和地区的就业,但目前很多大学生心理准备比较欠缺。2013年6月9日,麦可思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会上提到:在就业率方面,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但就目前来看,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较去年相比下滑严重。2009年7月24日,搜狐新闻网以《中国上半年就业数据公布 近三百万毕业生未就业》为题报道:“尽管上半年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但仍有近300万毕业生仍未实现就业。……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置于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15个配套文件,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细化了就业服务、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三项举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工作开始进入统筹实施阶段。”
第三,行业和地域的区别所造成的就业后待遇的巨大差别,使得大学生不得不对于有的行业、地域的就业趋之若鹜。很多大学生看见一些商业名流拥有万贯家产,感叹自己不能经商做老板,于是希望选择稳定的行业(岗位)就业,把很多诸如住房、收入、福利等梦想寄托于找到一个好单位上。
第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认识误区,使得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上加难。艺术学院的学生自从开始艺术追求的那天起,就已经和经济、文化交织在一起,他们需要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和行业来实现他们的艺术梦想。但他们唯独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害怕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殊不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等文件规定:
第一,各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服务岗位,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重点解决好他们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人员编制、户口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资金支持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等基层岗位工作。
第二,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第三,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第四,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第五,自2012年起,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市(地)级以下机关特别是县乡机关招录公务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录用计划应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
第六,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