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内涵及意义

名人名言

我给大学生常常有一个建议:不管怎么样,你都得先工作。哪怕先打扫卫生都可以,因为毕竟你开始工作了,你就有了开始往前走的基础。

——俞敏洪

案例

小林是某师范大学社会学一名研究生,他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包括征地拆迁等农村难题。在大学期间,他曾到全省9个设区的市农村进行过调研,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该校2006年度科研一等奖。

在刚到村里的两个星期,小林就一边熟悉村里的基本情况,一边尽力留意在工作中有可能接触的人物的基本信息。两星期后,他基本上记下了镇里60多名机关干部和9名村干部的家庭地址、电话号码、调动离任等基本信息,这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做“花瓶”,脚踏实地,实践研究,是小林的理念。

在理顺了所有关系后,小林开始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他分析了温泉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将其写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农家子弟出身的他凭借着一股干实事的韧劲,通过镇里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争取到了新农村建设的10万元配套资金。他的这一举动让村里的干部刮目相看。

在担任村官期间,小林主动帮助村民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村民老蔡的两个外甥女都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因为家里穷,两个孩子今年的学费都交不起。当她听说村里来了个福建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小林,并向他说明了难处。没想到小林非常热情,帮她的两个外甥女联系了学校的有关部门,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还帮大外甥女争取到了一次性助学金1200元。俩姐妹得以顺利上学。

经过一段日子的接触,村领导和群众对小林都有了新的认识。村支书说,这100多天来,小林是他的得力助手,在工作中为他出谋献策,主动争取资金,为村里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他主动与干部群众沟通联系,用真诚、朴实和直率赢得了信任和友谊。在此期间,小林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帮村民在拆迁之前联系住处,用心服务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话来宣传国家政策,积极换位思考,打动了广大群众的心。

在做好村里工作的同时,小林还配合做好镇里的工作。市建材工业园区落户当地,具体工作由一位镇干部与小林负责。从创办公司到申请资金和征地工作,40多天来,他们基本没有了周末、节假日,晚上也是经常加班到深夜,终于征下了370亩的工业用地。

100多天来,小林坚持写村官日记,还紧密结合工作过程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写了多篇调研文章。目前,他正积极联系莆田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部门,筹划挂钩帮扶温泉村新农村建设,解决该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在别人眼里,小林的收入比他读研前还低,出身农村的他连父母也不理解他重回“农门”,可他却享受着自己的村官乐趣。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内涵

“就业”一词的本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得到职业,参加工作”,从词义上讲,并没有特别的群体区别,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找工作”。但一旦和大学生放在一起,至少说明两点:一是现在大学生是需要面临就业的主要群体;二是我国大学教育人才培养逐步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教育时代,教育的大发展已经让大学生直面就业市场。

那么什么是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面向基层就业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05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意见》中指出,基层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是高校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同劳动人民感情的生动课堂,是高校毕业生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是吸纳就业的重大空间。

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概念,有着特定的内涵。我们提出面向基层就业,既有区域的特征,又有行业的特征。从区域上讲,是指大学生到艰苦边远地区、西部地区等人才匮乏的地区就业,是相对于京、津、沪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省会城市等)而言的。从行业上讲,主要指到农村、乡镇、林场、厂矿、社区等经济收入较少、劳动较艰苦的行业就业,是相对于国家公务员、金融、外企等收入较高的行业而言的。

我们经常看到关于“西部”和“基层”两个概念。“西部”和“基层”是什么含义呢?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兼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的解释,“西部按照我们现在的定义,西部是有12个省区。艰苦边远地区又是一个概念,艰苦边远地区,国家规定的是,涉及15个省区近600个县叫做艰苦边远地区。我们现在基层又是一个概念,基层的概念一般是指县以下的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农村,包括城市的社区。概念有交叉但也有不同。”

2009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第一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支持。此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第二条要求:“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也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将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结合推进城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程,加大财政投入,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发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规范岗位管理,健全保障机制,落实和完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政策,积极促进服务期满人员就业创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加大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建立健全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韩村河镇调研时强调,要注重从各方面优秀人才中选拔基层干部,特别要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到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工作。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既为大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又为青年学生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要深入总结这方面经验,建立和完善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能够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2013年6月8日,李克强在河北师范大学看望师生,在了解到不少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时,李克强鼓励大学生们,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基层最能锻炼人。

这些话,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又很好地诠释了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重大意义。

第一,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农村人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村基层管理的新鲜血液中去。

第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胡锦涛指出:“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很多工作就难以胜任。当前各种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他们唯独比较缺少基层锻炼的经验,对国情、民情缺少了解,与百姓缺少血肉联系。通过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让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经受实践的考验,是培养选拔干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

第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实现大学生群体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直接到基层就业,掌握基层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宝贵财富。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毕业生就业选择多考虑实际利益,大多数大学生把就业目标放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收入优厚的行业,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气。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类型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又称“西部计划”,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及区域化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基层检察院、基层人民法院、基层司法援助、西部农村平安建设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并在其升学、就业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201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开篇提到:“2013年,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计划选派17000名左右西部计划志愿者(其中含已招募的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1514名志愿者)。继续鼓励各地参照全国项目要求扩大实施西部计划地方项目。”

(二)“三支一扶”计划

“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

“三支一扶”计划的政策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招募对象主要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三)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继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担任乡镇长助理后,中央及省委采取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项工作既是中央和省市着眼于农村的改革深化,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开辟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特岗教师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教师〔2006〕2号),各省结合教师队伍整体超缺编情况、学科结构分布等因素,经省政府同意,报教育部核准,面向全国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地区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特岗教师聘期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