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问题
名人名言
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
——胡锦涛
案例
李瑞英出身于北京一个军人家庭,她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就读时,就曾长期训练主持儿童广播《小喇叭》,1983年毕业后在江苏电视台从事新闻播音,1986年调中央电视台,一直工作至今。她是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广电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兼),中央电视台业务指导执行主席、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主持人大赛评委会主席等。兼无数光环于一身的她,却在播音这条道路上走得坎坷与艰辛。
李瑞英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售货员,她说:“特别羡慕售货员数钱的感觉,也在于我自己的数学学得好。”直到高中毕业她依然没有任何报考播音员的想法。有一次她陪同学前往北京广播学院报名,而就是这一次陪考改变了她的人生。在北广传达室,李瑞英在报名的间隙碰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天**玩闹的她看到很多学生报名,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竟主动请缨给老人读报纸。读完后忙向这位老人讨教,老人的回答让她充满自信,“考北广八九不离十”。李瑞英后来方知此人是北广播音系著名教授张颂。
李瑞英凭着自己的自信和优异成绩顺利步入北京广播学院。在授业恩师张颂的带领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然而,李瑞英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一些声母、韵母每天都要反复地练习。李瑞英每天早晨六点半都在北广的小树林里练声,一段时间后,李瑞英竟然找不到当初刚进北京广播学院时的自信了。情急之下,李瑞英想过转到新闻系或者其他任何系,然而,这样的想法在碰到恩师张颂之后忽然打消了。
毕业后,李瑞英并没有留在北京工作,而是被分配到了江苏电视台。在江苏电视台的日子里,李瑞英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主持人、记者都干过。而在所有的历练中,李瑞英认为自己最适合从事的工作仍然是新闻主播。“我只适合从事新闻主播。”李瑞英这样对自己说。之后,李瑞英步入中央电视台开始历练。
李瑞英良好的业务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她用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喜爱;她用杰出的业绩赢得了同行、同事的深深敬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都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大学生如何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初走出成功的一步,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来说非常关键。除了前面我们说到的如何克服各种困难以外,本节我们主要讨论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时如何解决好就业与创业、就业和择业以及基层就业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等相关内容。
一、就业与创业
创业教育对于当今大学教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大学教育如何在就业环节上融入创业思想,是就业工作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创新创业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尤其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鼓励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训,从2013年起,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7月1日起的12个月)。各地区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创业地应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在视察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
什么是创业?“创业就是开创基业或者创立新的企业,就是创业者利用积极争取到的各种机遇和条件,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发扬创新精神,创建一个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够造福于社会的新企业。”
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技术革命的出现,新技术产业逐渐代替传统工业而出现的,以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为代表的大量掌握核心创新技术的新型产业替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从教育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考察,当我们努力追求高等教育去精英化,不断实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目标的时候,我们所提及的“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就业工作,必须和创业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之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认清这一点,对于帮助到基层就业与创业的大学生是非常有裨益的。“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会议——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获得三张教育证书: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也叫创新能力的通行证。最初把第三张通行证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后来正式译为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
创业之时,青年不必急于一时,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给青年创业者几大建议:向前看两年;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保持**;不要过早地追求盈利。大学毕业生创业一定要做好规划,清楚方向,坚持不懈,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合作,共同奋进。
二、就业与择业
就业本身就面临着选择,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择业,主要是指到了就业岗位以后,尤其是到了基层岗位就业之后,如何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一般来说,由于现在比较灵活的用人形式,使得大学生就业之后再重新选择工作也变得比较方便,但在就业、创业和稳定职业之间,如何寻找比较合适的度,是我们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既要防止大学毕业就失业的悲观情绪,又要避免“此处不留爷、必有留爷处”的盲目;既要防止在一棵树上吊死,又要防止反复跳槽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往往会在各种焦虑和**下,容易盲目地、频繁地变换工作岗位。这样容易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有意见,也不利于大学生迅速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身利益。
三、基层就业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大学生到基层岗位就业之后,除了上面我们提及的要正确处理好就业和择业的关系之外,基层就业本身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准备的和要正确处理好的矛盾有很多,这里选择一些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到基层就业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到基层就业,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倡导的工作,要充分认识此举对于青年人才健康成长、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二,从方法上讲,任何人到陌生的环境,要解决如何适应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并被新的环境所接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之后,从一个天之骄子、掌上明珠立刻转变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现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学生,面对职场的压力和竞争,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转型,很有可能会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个人的成长不利。
第三,要解决好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的问题。一般说来,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希望很快地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而单位同事也会比较关注新参加工作人员的各种表现。我们提倡以踏实肯干、积极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工作态度,以充满活力的阳光青年的精神面貌感染其他同事。
第四,要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任何组织都希望自己的团队是一个团结、协调、有战斗力的团队。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尤其要注意和现有团队的合作,从而形成更大的合力。
复习思考题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自己基层就业的打算。
活动设计
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了解基层的人才需求等实际情况和基层就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