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进路

本书的撰写过程是:第一步,确定研究的基本目标;第二步,搜集资料,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和现实情况,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对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的初步认识;第三步,进行实践调研,深入山西吕梁农村进行调查与访谈,并分析其他学者在各地的调研成果,在调研材料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第四步,形成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

本书以中国城市化发展为背景、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切入点、以农民权益保障为对象展开研究,旨在寻求在发展城市化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运行继而找寻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有效路径。基本思路如图1-5所示。

图1-5 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土地流转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研究的思路

注:实线所串连的内容为研究的基本框架,虚线所串连的内容为通过研究旨在实现的目标。

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家发展的目标,城市化发展理应包括土地和人口城市化的同步发展。不过在目前情况下,我国表现出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土地城市化既可以通过土地征收、征用等方式实现,又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土地征收虽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其对农民土地权益之侵犯在现实中也不鲜见;单纯的土地征用之补偿亦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因此,土地流转成为这一形势下之首选。不过,虽然理论上土地流转能在农民增收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制度及客观因素之困境使得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也有损失。发达国家经过百年探索及总结,在城市化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探寻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背景下规范土地流转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之路既要立足我国现实之国情,亦可借鉴发达国家之经验。通过原因探究和经验借鉴,就我国现行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保障制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人口与土地同步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是本书之研究思路。

为了实现以上研究目标,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将主要从实践中农民权益如何有效实现的问题本身入手,克服“头疼医头”的片段式分析以及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研究模式,试图打破学科的界限,从中国传统历史、西方可供借鉴的经验以及中国当下农民权利实证调研中探寻中国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实现的可行路径。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书采用现实考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述我国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必要性和保护重点。此外,目前土地流转概念在我国学界使用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本书从法理上进行分析,对土地流转的概念予以界定,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非强制性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范围之内,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书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搜集和年鉴查阅等方式获取数据,并结合经济学关于效益最大化的分析,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评价和分析农民土地权益现状,从而探寻有效实现其权利的具体制度架构。

第三,研究内容的创新。本书从宏观视角看中国农村的整体态势,以县级市的发展导向为依托,并选取欠发达地区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的乡镇作为研究对象,将对城市周边及小城镇的发展中规范土地流转和保障农民权益提供指导价值。同时,本书侧重对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财产权利的保障以及其他相关权利保障的研究以维护农民在收益分享中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契合我国城市化发展以实现农民富裕为目标的政策要求。

土地问题本就是综合、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一个结合,而农民土地权益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理论层面的分析往往会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偏差。限于笔者知识储存、精力能力的限制,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还有以下几个难点。

其一,由于时间、精力、经费的限制,在本研究的实践环节调研区域范围较小,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只能通过引用官方的统计数据、调研报告或其他学者的调研结果加以呈现,且无法对其一一进行考证,以了解其运行的细节及现实效果。

其二,农村土地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既具专业性又具综合性的复杂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而且改革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从土地本身和农村内部实现。限于笔者自身学术能力之缺陷,本研究只是对各个涉及农民土地权益的现实问题集中概括论述,多是浅尝辄止;提出的有关制度完善和实现方式的建议更是限于架构性的思路,尤其是在实现方式选择上未进行深入阐述。疏漏之处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存在错误,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不断修正。

其三,本研究的文献梳理以国内为主,国外资料相对薄弱;由于资料查找和自身语言能力的限制,一些国外学者的观点只能采用已有学者对国外文献所作的梳理。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还需要对相关问题的国外实践及法律规定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以期为我国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之制度完善和实践运行提供更有价值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