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王国欣
王洋
许多人问我,留学回国后到父亲的学校中工作,适应吗?如何看待父亲开创的这份事业?我想,了解、理解父亲的想法,就如现在看他当年送我去英国读书的决定一样,他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的前瞻性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他面对重重困难和**能够坚持原则令我佩服,他的忠厚为人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虽然在我们父子间的面对面交流中,我们从不用这样的字眼。
13岁让我出国留学,这是个在今天看来仍很果敢的决定
1997年,在全国数学和语文比赛得奖的我,幸运地被东直门中学首届实验班提前录取。这个班后来走出了北京市的高考状元,还有诸多进入北大、清华学习的学子,但加入这个班对于当年的我来说,却感觉迷失了自我,我隐隐觉得这种知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和密集的题海生活不适合我。当我将要在中国迷茫地度过初中时代时,父亲的一句话结束了这一切。一个周末的下午,他下班回来换过衣服后,把我叫过来,一反常态地让我和他一起坐下,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口吻问我:“愿意去英国留学吗?”在我当时的年龄,还不知留学为何物,但不假思索地回答了父亲:“好啊!”就是这样场景下的一段对话,我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13岁的我踏上了去英国留学的十年求学路。
十年后的2011年,当我硕士毕业回国,英国杜伦大学排名飙升至全英前三名,我当年实验班的同学在我留学归国之后,陆陆续续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留学之路。如果说人生的少年时代是一块海绵的话,我很庆幸父亲当年能够非常果断、非常明智地选择送我出国,我知道他也会担心我吸毒、学坏或者沾染不良嗜好,但即便是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仍然看似非常勇敢并很有前瞻性的决定,已经让我在一个能够充分吸收新事物的年龄里,在英国这个赋予我美好留学回忆的国度里成长、蜕变。
创办精诚,改变了我全家的人生轨迹
回想当年亲眼所见的办学历程,没有人会想到精诚能从租赁一个公办学校办公室里的一张桌子发展到现在。记忆中,上小学前,我从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家里人一个冬天能吃上百斤冬储白菜。因为没有鸡蛋,一人碗里放几片榨菜冲汤喝成了当年我们全家人的美味。有一年隆福大厦起火,妈妈为了抢购被火烧过但还能穿的衣服,带着我在当年仍旧喧嚣的隆福寺大街早早地排起了长龙。但即便如此,放弃当时令很多人羡慕的涉外公职毅然决定办学的父亲也从来没有动摇过。面对当时国内第一波如火如荼的办班热潮,父亲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办学不办班”的理念。他第一个提出少儿英语概念,旗帜鲜明地倡导学外语应从娃娃抓起,并强调语言的学习应重在听说能力的培养,学外语首先是为了应用而不是应试等一系列全新概念。他坚持为社会创办长期稳定的、为社会百姓服务的、和公立学校课程相辅相成的学校,并以“教学质量第一,学校信誉口碑,社会效益第一”为方针坚持至今。
2001年,距中国第一家学校海外成功上市还有五年时间,包括日后成功运作其他学校融资上市的海外投资机构相继向父亲抛来资本的橄榄枝,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也许上市意味着能够成为百万富翁,意味着家人能够移民海外,衣食无忧,能够将自身创业经历塑造成所谓“励志故事”口口相传,但上市和扩张的背后也意味着要彻底改变精诚的办学性质,从社会性和公益性办学变成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商业性办学,从奉行至今的“专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理念,变成以利润为导向的标准化扩张。最终,父亲为了能够让精诚的办学方向不被资本主导,更为了延续至今的教育理念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力排众议选择了在他的办学道路上继续前进。
从创立中国第一所少儿英语学校,举办中国首届少儿英语比赛,组织编著第一部针对少儿课外培训的辅导教材,到融资上市的巨大**面前坚持“办学不办班”和“专家治校,名师执教”的理念与原则,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父亲和他的办学历程,应该是“韧”。
别人对他可以不仁,但他绝不会对人不义
有时候,我会开玩笑地讲,人这一辈子,身边总会出现几个唐僧似的人物。心地善良有时却忠奸不分,谏言逆耳被念紧箍咒。虽有无奈,但又一路同行。每每在工作中因为对人的态度和他发生冲突时,他都会说“别人对他可以不仁,但他绝不会对人不义”。我则会说他是被人利用、被人欺骗。
但有时回想起来,如果父亲真的善恶不分,又怎能发展到现在。又怎么能够得到老师和校长们的支持。国外的生活,让人习惯刚性思维。但待在父亲身边这几年又慢慢发现,似乎世间真有善报,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帮助自己,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忠厚的性格,他又怎能传经、授业、解惑。从当年同时期2000多所学校到今天的唯一一所,似乎他个性当中的厚道、质朴让更多像他一样的老师和校长们,齐心协力,一路同行。
有些人曾经提出中国的教育行业需要回归,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当中去,但我想父亲不用,因为他22年一直坚守在教育本质的路上,他从未离开过。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4年1月7日C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