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子承父业,使命传承
——对话王洋
修菁
还有几个月才过27岁生日的王洋,很健谈,谈起感兴趣的话题,有着敏捷的思路,也有着与同龄人相比,更持重和成熟的思想。
小时候有一个周末王洋跟着父母去学校,学校的一位老师从家里带来一块酱牛肉,可把王洋好吃坏了。这位老师见状,和王洋的父母说:“你们两个就知道忙,还是多陪陪孩子,在家给孩子做点好吃的,瞧这肉把孩子馋的。”换作一般小孩,听到这样的话,一定是一肚子的委屈,要和父母抱怨、撒娇,可王洋一点抱怨也没有,回家后他和父亲王国欣说:“我可不想让你们天天陪着我,我希望我爸我妈有本事,能把学校办大。”
那年王洋10岁。讲起16年前的这件事,王洋依然对父母没有抱怨,“我还会和我未来的家人讲这个故事,抱歉周末也许陪不了你,因为我希望把‘精诚’办好,办下去。”
留英十年,与父亲王国欣一代不同,王洋身上有着抹不去的西洋化标签。见面那天,他上身着浅橙色polo细羊毛毛衫,内衬熨烫挺括的蓝白细格子小领衬衣,下身着合体的卡其黑色布裤子,脚蹬一双有些许夸张的尖头大号黑色皮鞋,说起话来,肢体语言总是很丰富。
他很认同父亲“做人为诚、做事为精”的办学理念,但是也很想说服父亲,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除却保证教学质量和不变的办学理念,还要重视不能任凭其他商业化教育机构肆意占领舆论的高地。
“在国内,我还是有些另类的人。讨厌不黑不白、不混不沌的工作作风,有些像仙人掌,没有伪装,有时会扎到人,但是慢慢在适应,学会外圆内方。”王洋这样评价自己。
采访中,王洋说,自己26年的人生里,从没思考过“父爱”这个词。他和父亲间的交流语汇中,很少存在带有情感类的褒义词。父亲更唯恐他“膨胀”,所以当着他的面,必然一句好话不会说;他也习惯了扮演观察家的角色,当着父亲的面,总是会义不容辞地提出一些非常尖锐的批评意见。
但是家庭环境,不管你接受抑或排斥,终将在一个人身上打下深厚的烙印。王洋很认可这一点。“以后我有小孩了,也会像我爸这样,不管你接受不接受,我就是在你耳边反复念叨着,这些理论终会进入孩子的脑袋里。”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是父亲王国欣一直在儿子王洋耳边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听王洋念他最新一本工作感悟中的一篇篇内容,就是对父亲教子理论的最好诠释。
记录工作感悟,把对自己有启发的话或者案例记下来的习惯,王洋坚持至今。在最新一本笔记的扉页,王洋照旧写下自己工作以来最喜欢的一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其中的一篇工作感悟中,他摘录了2013年11月末,《南方周末》采访李嘉诚的一篇报道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话语以及360董事长周鸿祎的一段治司理念:地在人失,人地皆失;人在地失,人地皆得。
虽然父子间的对话,他们习惯了相互“掐架”“挑刺”,但是子承父业的责任感、担当感已经在王洋心中生成。
最近一年,因为工作压力大,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王洋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人没了去哪?想想留学十年间的生活历历在目,倏尔十年的时光就在生命的轨迹中划过,但是忽而再想,如果多少年后,精诚的教育事业在他手中办大办好了,能够把父亲22年前的办学理念在他手中延续下去,王洋的心里又有了一份慰藉和踏实感。
“希望几十年后我能够有本事写出一本《办学方略》,如基督教家庭一般,希望后辈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精诚的办学史,不仅将精诚的办学理念传承下去,而且还能够让人信服。”
教育在线:你认为父辈一代有共同的底色吗?为什么?
王洋:他们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一切。因此更朴实、勤俭,也更看重诚信。
教育在线:目睹父代艰难创业的年代,其中哪个场景最让你刻骨铭心?
王洋:应该是1993年,父亲举办中国第一届少儿英语大赛,因为还处在创业初期,为了省下搬运舞台背景板的钱,赛后,妈妈抱着那块很大的有很多外国孩子头像和英文字母的板子,在夜幕下,站在马路中间,拦下了一辆大卡车,愣是把板子搬回了学校。我记得当时的比赛地点,是在现在的五环外,20多年前的五环外可不像现在这样夜晚还有繁华的灯火,黑黢黢的夜色中,妈妈一个人抱着板子站在马路中间,记得当时急刹车停下来的大货车司机,一直在说“找死啊”之类的话,但是还好他拉了我们,帮我们把板子送回了学校。我当时6岁,但是这一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教育在线:用几句话概括你这代人,和父辈比,有什么不同和共同的气质吗?
王洋:不敢说一代人,但就一部分人而言,没有经历过父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物质极度匮乏,没有经历过“**”中的人性背叛,也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对于观念的巨大冲击,可能和他们比更容易坐享其成,遭遇挫折或许轻易放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这代人却更有个性,在创新层面也更加开放,能够迅速地接受新鲜事物。至于相似之处,两代人相同的应该是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对于亲情和教育的重视。
教育在线:你最欣赏的民间办学者是谁?为什么?
王洋:无锡荣家。当年荣家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家族,其实完全有实力将教育带入资本范畴,通过教育扩大事业版图。但是荣家却把世代公益办学立为祖训,将社会化、公益化办学方向坚持、坚守了百年,直至今天。荣家对教育兴国这种坚持不懈、薪火相传的精神特别可贵,特别在当前以商业化和利润最大化为追逐目标的市场环境下,尤为值得传播和宣扬,是我们全行业学习的榜样。
教育在线:面对当下教育政策环境,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王洋:为了能够给社会、家长创造更好的教育服务和产品,同时鼓励行业从业者坚守教育本质、精神和良知,希望政府在政策层面,对坚守、回归教育本源价值,坚持社会化、公益化办学模式的机构和实行资本化、商业化办学模式的机构有所区分的基础上,给予社会化、公益化办学模式的机构以更多、更好的政策上的支持。道理很简单,国家需要什么样态的教育,就应大力扶持这种样态的办学机构。
教育在线:请用简短的话,比较一下中外教育的不同。
王洋:中国教育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同是,中国教育吨位决定地位,国外教育是地位决定吨位。在英国,伊顿公学、哈罗公学,两所学校就办学规模而言可能无法与国内有些机构的一个分校相比,但却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反观国内,随着商业化教育模式的快速扩张带来的影响力,其在中国发展缺少正向舆论引导的环境下,却被社会广泛接受。
在国内,恰恰有一批所谓知名学校违背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初衷,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办学目的,以学校公司化为形式,以商业化扩张和营销为手段,不惜牺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将师资队伍和教学过程标准化,培训大学生无证上岗就业,并加以商业包装成为所谓“金牌讲师”“名师团队”,进而逐步扩张,随着扩张和“吨位”的提升,却也竟能变黑为白,倒上以为下,产生所谓口碑和社会影响力。
教育在线:近两年教育培训类企业扎堆上市热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但听起来你是反对教育机构上市的?
王洋:我特别不支持教育机构上市。如果真的“教育应指导社会,而非追逐社会”的话,那么我认为教育机构上市,实际上是违背了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初衷,打破了民间教育机构发展的平衡,更将民办培训教育逼入商业化范畴。精诚不管发展规模如何,面对如何**,面临如何挑战也绝不会让资本指引我们的办学方向。我希望精诚能作为教育类的百年品牌走下去,也坚信唯有坚持始终如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办长期稳定的、和公立教育相辅相成的民生教育,才能够基业长青,为社会不断提供更优质的多元化教育选择。
教育在线:抛却传承家族企业的因素,如果可以选择,你最想办哪一阶段的教育?
王洋:如果条件成熟,应该是小学教育吧。我希望将中西方教育理念结合,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求创办一所最国际的中国小学,最中国的国际小学。让所有孩子都能够在一所由中国人创办,发展在中国,但又能与国际接轨,虽然国际化,但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学校里学习和成长。让学生在一所国际化的中国小学里成为有着传统价值和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4年1月7日C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