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访王国欣

贺春兰

从屡屡被减负政策叫停的补习班到生动活泼有自己独立的目标体系,“中国少儿业余教育”这一概念从无到有、被承认并逐渐被尊重。其历程中记载着王国欣和北京精诚教育集团同人们的努力。

1992—2006年,14年弹指一挥间。精诚从只有3名员工、几十名学生起步,发展成为承载并引领少儿业余教育发展的著名品牌。2005年,专业机构评估,精诚品牌的无形资产达18亿元。

2005年,国内少儿业余教育的领军人物——北京精诚教育集团董事长王国欣邀请笔者,希望帮精诚做一本刊物,而他对这本非公开出版物的期待远远高出笔者的估计,在王国欣的希望里,这本刊物虽由精诚来资助,但绝不仅仅囿于精诚,王国欣希望,她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少儿业余教育作为一种独立教育体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她能成为中外少儿业余教育交流、国内少儿业余教育同行之间沟通的载体,一句话,王国欣希望告诉人们,在我国这样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大国,他和他的同人们所践行并引领的少儿业余教育绝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她有自己独立的办学目标、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体现全新理念的自编教材。她服务于孩子们的素质提高,能正规学校教育所不能。

减负浪潮来过很多次,而每每这个时候,很多家长、教师,甚至执行减负命令的官员会热泪盈眶地和精诚人在一起,而每年的招生季节,北京和平里西街万人排队报名的局面更是让很多局外人诧异。王国欣总结说,精诚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15年前,我就没有以补习班的模式来办精诚。”王国欣为精诚人的选择与探索庆幸并自豪:20世纪90年代初,英语在很多课堂里被作为知识传授,而王国欣则将其强调为实用的工具,在那时,人们对英语的学习是面向成人的、是零碎缺乏体系的,而精诚则面向少儿开设了四年一贯制以情境式教学为主、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包括后来发展起来的非英语类教学等,精诚没有沿袭传统教育的做法,她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在快乐的感觉里去触摸知识,思维也从中得到熏陶。

而减负——这一本身同样顺应百姓呼唤的事情却每每令中国少儿业余教育遭遇尴尬的事实,曾使王国欣伤心:中国少儿业余教育作为中国学校教育之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还没有被人们清晰的认知,而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一些学校为追逐短期利益而采取的恶性补习等手段,都强化了人们对少儿业余教育的负面印象,王国欣希望用实践告诉更多的人,什么是孩子和家长心中期望的少儿业余教育。

而王国欣的视野和胸怀为他的同行者认同,他们认为:“我们有一个不泯的教育梦想,希望能为人类、为中国教育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这是一次小范围的招聘会上,精诚一位高层和新加盟的同事们的朴素沟通。

在精诚教育集团的档案室里,记者看到了王国欣写于1993年的手迹。在一片片废纸的后面,创业刚刚一年还处于困境中的王国欣展望未来时说:“我们要将精诚打造成百年老店。”那时,精诚还很小,王国欣甚至还在别人的办公室里办公,但追求卓越与持久发展的梦想已经根植在他心中。

创新、执着与韧性是王国欣的团队给他的评价。正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让精诚从当年众多的教育培训机构中走出,且十多年来立于不败之地。“1992年是当时业余培训教育的一个小**,电线杆上的培训类小广告非常多。和平里大街上的培训咨询点多如早市的摊位。”一位老员工回忆道:“今天全死掉了。当年创业的恐怕现在只有精诚一家了。”老员工佩服王国欣的锐气。

1993年,王国欣以3个人的小队伍承接了我国少儿业余教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承办了北京首届少儿英语大赛,这也是全国第一次少儿类的英语赛事,吸引了北京百万少儿参加角逐,海内外媒体广为关注。这次大赛,由少儿带动成人,最终使得国内民间学习英语的热潮再度升温。王国欣将这件事情称为精诚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因为他直接成就了其后多年精诚在我国少儿英语教育上的霸主地位。多年后,王国欣还有点自嘲地回忆,“自己做了一件当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看得出,这件事情也大大鼓舞了精诚人的士气,精诚的档案建设也就在那时开启,很多写在草稿纸背面的文字被珍藏。

而另一件被精诚人誉为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在1996年,这一年,在减负的声浪下,很多补习班性质的学校迅速关门,京城数十名特级教师则聚于精诚,在王国欣的倡议下,学校开发了思维能力训练课、表达能力训练课、头脑奥林匹克等,精诚由此开始迈向少儿非英语培训市场。

而在王国欣看来,这样的事件只是颇带偶然性的机遇,而精诚更根本的成功则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趋势。

有记者在写王国欣时用了这样的标题:只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敏锐,王国欣经常有很多常人想不到的想法;而因为追求完美,王国欣又常常不得不深入细节,从战略到战术,从理念到执行,所以,王国欣自己也为自己的完美所累。王国欣的生活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全身心的痴狂的工作投入,没有任何生活享受,以至于他身边的很多老同志都用“心疼”二字来描述对他的担忧。他随时都可能晕倒,又随时开始战斗。

员工们受累于王国欣的完美主义,但又确确实实地爱他。正如他深爱着他的队伍,不惜为求一才千方加百计,不惜花巨资赢得一个身患癌症的教师的生命延长。在一次新人招聘会上,一位老员工说:“这份情、这份爱,我觉得值。十四年了,他豁着命地干,十四年来精诚超常规的发展,足以让这么多年每一个走过来的精诚人感到自豪。要想干好精诚,必须全面地理解精诚、了解精诚,了解、理解董事长,包括了解、理解他的缺点。”

王国欣出身于军人家庭。母亲的刚烈和严厉使排行老大的少年王国欣勤快敏感。多年之后,王国欣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颇有感慨地说:“自己从小不屈从,硬的力量压过来时,反倒非常亢奋、斗志昂扬。”

军人的艰苦历练和军旅生涯中对百姓生活疾苦的了解成为伴随青年王国欣成长的一笔财富。至今,王国欣面前仍然经常浮现出白雪皑皑中和老乡们同甘共苦的镜头。王国欣拥有强烈的社会关怀,用他自己的话说,对政治和社会充满了热情。因而也强烈地关注着社会的变化。

王国欣曾是某名牌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办公室主任,在那个年代,国门刚刚开放,和老外待在一起,曾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基于对语言必须在生活中学习才能有深刻体悟的认识,王国欣送外国汉语学习者到北京一家酒店里当服务员,而这样一个举动,竟成就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洋打工”的案例而被当时的媒介爆炒。“从小就爱折腾,什么事到他那里都能看出问题来”——弟弟对王国欣这样评价,这个从小就敏感而倔强的人,最终再一次在生命既定的轨迹中叛逆。

1992年,王国欣辞去公职。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即将在他面前铺陈开来的是一番伟大的事业,而他也将面临从未有过的艰苦历练。多年后,他回忆自己当年的选择时,自豪而自信:我断了自己的一切后路,只能背水一战。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06年3月11日特刊D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