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育人创新实践
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借助生源选择权和较为灵活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灵活自主的办学活力,放开手脚去实现创新、错位、个性发展,为社会提供公办学校办不到、办不好的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从而满足广大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一方面,优质民办学校提供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创新等优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普通民办学校也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课程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大都重视学生共性发展,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民办中小学为求生存,积极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构建适应学生与家长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近年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浪潮中,民办中小学也制定了详细的课改实施方案,积极投身新课改实践。
民办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主要集中于开足、开好必修课,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以及尝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方面。如南京H国际学校的课程改革方案中规定,严格按照新课程计划开设开好必修课,强化课堂教学改革。该校还强调,“开设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将已开设的40多门地方性课程、选修课程进一步整合,对于有些影响大、效果好的课程,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编入大纲与教材,积累经验,加以推广。将目前校本课程的‘学分制’考核进一步完善,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与公办学校一样,民办中小学也通过创新英语课,开设信息技术课,拓展选修课内容、形式等手段,积极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近年来一些中外合作举办的中小学,尝试从海外引进新课程。这些民办中小学多通过整套引进、单科引进、中外课程互补等方式开展新课程建设。如北京I实验学校的高中国际班,引进了国际礼仪、预科英语听说、预科英语读写、信息技术、雅思课程、比较文化、学术英语等国外预科课程。又如山东J中学2003年与英国海斯汀斯学院联合创办了中英联程班。[13]民办中小学与企业、社会组织联系紧密,为综合实践课增添了灵活性,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一些民办中小学也探索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系统地传授科学研究方法。如上海K中学从2000年9月开始,面向初中一年级学生开设了研究型课程。该课程的目标原则是“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在身心状况、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整个课程的过程将被放长,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二)教学创新
近年来我国民办中小学教学改革,紧跟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对人才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从注重“如何教”逐渐转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突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锻炼学生善于探究发现、调查研究、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种转变突出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之中,较有代表性的改革主要包括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以及采用任务型教学、分层教学、双语教学等教学方法。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近年来一些民办中小学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验,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教育改革中,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2000年,山东L学校引进了多元智能理论,成为全国首批DIC(Discover In China)国际合作项目实验学校之一。随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和对课程改革认识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根据学生智能特点设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性。民办中小学借助自身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探索了很多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比如,提倡任务型教学,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许多民办中小学尝试的分层教学,主要根据学生基础、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如在讲授内容、作业、考试、评价各方面都分层要求,以便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能力和智能特点,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国际素养方面的要求,一些国际学校或民办中小学的国际部、外语中小学、实验学校或外语师资较强的民办中小学,开展了双语教学实验。[14]
(三)校园文化创新
为创名校、建优势,广大民办中小学尤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民办中小学的办学主体多为经济基础雄厚的企业或名校,为民办中小学现代化校舍、教学和生活设施等物质基础建设提供了充足保障。
同样,民办中小学在激烈的竞争中,也积极寻找学校特色,注重校训、校风、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各自的校园精神与文化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民办中小学校训虽有趋同倾向,但基本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有的学校校训以学生学习与做人的道德规范为主,有的强调学做人,有的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有的反映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一些民办中小学正在探索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校风。民办中小学课外活动在内容上虽然仍以文体活动、各类竞赛活动、国际文化交流、社团活动与节庆活动等文体科技活动为主,但形式上多采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如电视、网络等,更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