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学校力量
作为基层实践者,学校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处于旋涡的中心,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学校组织及教师群体是改革不可或缺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努力决定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也检验着各种改革方案的成败得失。
从改革发起者与学校主体的关系来看,可以将改革分为外来的改革和自主的改革两大类。所谓外来的改革,是指改革的发起者处于学校外部,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执行或践行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行政力量发起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典型范例。除此之外,还有由学者主持的教育教学实验,如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天津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等学校便先后加入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相较而言,行政力量发起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带有更多的强制色彩,而由学者主持的教育教学实验则多为学校自主选择的结果。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第一,学校在外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大多扮演着执行者和检验者的角色。以政府推进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项目为例,学校首先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它必须按照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案,及时培训人员,更换教材,调整教学,改变评价标准和方式,确保切实落实行政部门的各种要求和指示。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广大中小学积极执行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为整体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决策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过程,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也会存在各种潜在的问题,会有一些脱离实际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谨慎应对。为确保变革与稳定兼顾、形式与内容统一、冒险与质量平衡,学校在充当执行者的过程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常常会陷入积极执行与消极应对的两难境地。第二,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学校客观上担当着检验改革方案的角色。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改革方案的好坏,最终还要看它在学校实践中的实际表现。如果一个方案受到学校欢迎,提高了教育效能和教育质量,自然就是好的;反之亦然。40年改革探索中,有些改革措施深入人心,有些改革措施则无人喝彩,诚然,学校本身也存在局限性,有其特殊的利益考量,对学校的具体实践理应辩证认识,不能将其作为唯一依据,但从长远看,成功的实践终究是遵循事物本性的,“那些距离变革实施现场最近的人对如何取得变革成功往往认识得最为清楚,因而也最具有发言权”[22],学校实践对改革的检验作用是可以信赖的。
所谓自主的改革,是指由学校主体,包括校长、教师等自主发起的改革活动,改革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相一致,均处于学校内部。改革开放40年间,众多学校和教师自主进行改革探索,构成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亮丽的景观。在拨乱反正之初,部分学校和教师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发开展教材研究和教学改革,创造了不少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比如,1978年语文课恢复独立设置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就开始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编写了以写作为体系的实验教材,并创造了五种课型和六步教学过程;辽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则主要围绕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编写了初中语文能力过关教材,同时将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而后,这种基层自发的改革探索,逐步和学术力量建立联系,探索的主题更加宽广,体系更加完善,影响也更加突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为消除“学困生”的挫败心理,提出了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为特征的“帮助成功”教学改革模式;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针对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校园生活单调、师生关系紧张的问题,构思了“愉快教学”的改革方向。这些最初的设计均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及与学术力量的合作交流中,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体系,成为学校的显著特色。教师个人的探索更多,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和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也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对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学校层面教育自主空间的增大,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特色办学的倡导,学校自主改革探索逐步演化为校本研究,校长领导的全校整体改革越来越普遍,教师的行动研究也日益走向常态,涌现了一大批特色学校和教学模式。整体观之,这些自主改革探索均立足于学校实际,抓住主要问题,关注学生发展,积极运用教育理论,重视历史传统和经验总结,可以说是个性鲜明、成效显著。当然,这种来自基层学校的自主探索,除了很小一部分已经众所周知外,大量的探索还是不为人知的,它们就像遍地的火种,汇成全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浪,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真正的中流砥柱。
就学校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地位而言,它既是弱者,又是强者。这看似矛盾,实则合理。因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权力体系中,学校常常是批评和改革的对象,更多地扮演执行者的角色,就此而论,它是改革中的弱者;但是,学校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权力体系中最庞大的主体,是所有改革措施的最终实践者、检验者,是推进改革必须依靠的主力军,就此而论,它又是强者。辩证认识学校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发动学校、信任学校、支持学校、理解学校,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思想和实践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