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绿校长:薪火代代传

有人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培英中学的教育思想,就是在一代又一代富有思想的校长手中薪火相承,不断凝练,不断成熟。

(一)卫作辉:教育要走国际化道路

卫作辉校长1971年到培英工作,一直到2013年荣退,他在近40载的人生长河中扎根培英,其中有10余年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卫作辉

他始终以宽厚、仁慈的风格治校,春风化雨,以德立威,他高品质的办学追求和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曾在教育界独树一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在培英担任校长期间,他一直高度重视推行“科研兴校”策略,主持学校“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承担的国家、省、市各级共6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个人在教育科研方面也可谓成果卓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多篇,获得教育研究成果国家级奖1个、省级奖11个、市级奖4个。2009年2月成为《中小学校长》封面人物,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校长”。

根基于培英的历史和教育发展的走向,卫作辉校长强**育要走国际化道路,培英要走国际化道路,以下“关于培英中学走国际化道路的论述”选段中,包含着卫作辉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韬略。

关于培英中学走国际化道路的论述(部分)

在国际化办学的大形势之下,作为示范性高中的培英中学,不应该仅仅是办学软硬件的示范,还应该是探索性示范。新的课程改革也是基于“教育要培养国际人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种形式下,公办学校探索国际化办学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近4年的探索,在走“国际化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培英中学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首先,办学理念得到升华。在2002年之前,学校还限于走“集团化、多元化”的办学之路,2002年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以后,把“国际化”正式纳入学校办学的指导思路。4年来,为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精英,培英坚定地走上了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一方面,培英争取每年都和英国、加拿大、澳洲的中学互派学生交流学习或请外籍教师到学校举办英语夏令营,使学生能够走出国门零距离地感受和学习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培英每年派出多批“自助式师资互访”,即让培英老师访问国外学校时寄居在当地老师家中,这样使培英的老师开阔了视野,能够把国外先进的文化、教育手段带回培英,从而把“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其次,促进课改工作更进一步。外国教师到广州培英中学来了解开放的中国、中国的教育文化,并与培英中学师生乃至白云区英语教师进行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在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之下,特别是国际交流的实现,让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更深,教学也得已很好的贯彻实施。

最后,国际化办学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国际人才奠定了基础。

目前横亘在公办学校与国际化道路之间有三方面的困惑:一是传统办学模式与国际化思维相互碰撞,管理和教育很难权衡二者之间的度;二是教师教学与新课改的磨合仍然在艰难地进行,原有的教学理念对“先进”的课程理念水土不服的现象还很突出;三是在国际化的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学生与学习的对接口还很难找准。这一切,因学校的性质是公办显得格外突出。

培英要走国际化办学,不是形式上的国际化,请几个外籍教师就是国际化教学了,来了几个外籍教师就是搞国际交流了。我们作为公办学校、示范性高中,传统的教育不能丢,也不会丢。走好国际化之路,我们将不断地“上下而求索”。

卫作辉校长在培英的办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高度的肯定。2006年11月18日,国家示范性高中评估组在《广州市培英中学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反馈意见》中对卫作辉校长是这样评价的:卫作辉同志,是一个学者型的校长。他深怀爱国、爱校之情,对本民族的教育事业情有独钟,研究探索和解决了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因其教育理念之先进,人格品德之高尚,管理成效之显著,深得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特别地,他对“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所做的富有时代内涵的“责任·远见、人本·求真、和谐·进取”十二字的诠释,更显出一个教育管理者深邃哲学的思辨力。

作为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他曾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广州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积极分子等多种奖励。他曾是广州市白云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常委、广州市白云区高中兼职教育督导员。1999年,他被推荐为广州市“名校长”培养对象,2005年获得广州市白云区“十佳校长”称号和奖励,享受白云区政府专家津贴。现担任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广州市中学教育评估员、广东省教育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立人先立德。”40年来他奉之为圭臬,如识途良骥,不需扬鞭自奋蹄。这样的一位校长,用无言抒写着大爱,用敏锐诠释着智慧,用创新彰显着广博,用“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胸襟和气度,身体力行地在师生中树起了人格魅力和道德精神的标杆。

2013年,卫校长荣退,其对推动培英事业发展的丰功伟绩将载入培英史册。

(二)张瑞凯:经历是财富

张瑞凯,1990年6月毕业于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7月分配到广州培英中学任教,至今已25年,为广州培英中学现任校长。

张瑞凯

经历是财富

夏日的南疆,经过冬天的蕴藏、春天的播种和初夏的耕耘,正是万物欣荣、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时节,我们广东省第七批援疆教师在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关怀和各直管工作队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援疆教师的共同努力,已顺利完成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即将启程返回广东。

曾经历历,又如在目前。我们还清楚地记得,2010年12月30日,“广东省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工作动员会”上,省委组织部李部长对我们提出的四点殷切期望——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锤炼品质,培养才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经受各种考验,实实在在工作。我们更清楚地记得,也在同一天同一个会议上,李水华总指挥慷慨激昂的话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荣辱担当”,还有李总指挥与我们的两问两答,那种洪亮、那种慷慨、那种豪情还言犹在耳。我们还清楚地记得,2011年3~4月,省前指组织我们赴伽师县、图木舒克市、疏附县培训学习,“培训班使我们认识到援疆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领会广东援疆的理念,体现广东低调、务实、高效的援疆作风;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感情,加深了大家的认识和情谊”,当时黎明副总指挥的声声勉励还深印我们的脑海。我们还清楚地记得,2012年3月23~25日,我们走进南疆军区司训大队参加的“三情三纪”教育活动,我们知道“援疆事业广东再出发,我们成功接好了第一棒,跑好了第一步”,这其中的“第一”也有我们广东援疆教师的一份努力。援疆是一种特殊的经历,我们为自己能成为广东援疆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灿烂生命照耀的光辉却可以是永恒的。我们愿以这援疆经历燃点生命的光辉,即使微小却是真实的存在,即使平凡却是坦然盛放。

时光流逝,岁月留声。在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中,我们广东援疆教师主动、积极地融入当地,尊重当地习俗、尊重当地师生、尊重当地实际,讲正气,讲团结,讲合作,不但教学生,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传授给当地的干部和教师,在喀什地区的两县一市教育中渗入了广东元素、广东理念,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广东援疆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良业务,书写了广东援疆教师的风采。

三尺讲坛,书写着我们无怨无悔的援疆篇章。课堂上,我们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校园里,我们为人师表,与学生亦师亦友;教研方面,我们身体力行,上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写成质量较高的教育调查报告和教研论文、指导并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全方位示范与帮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我们结合当地情况,渗入广东教育的先进理念,帮助当地构建学校管理规则,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新课程设置体系。我们还起到广东与喀什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两地的教育交流不遗余力;我们还充分发挥广东教育的辐射示范作用,不但帮扶对口援助的个别学校,我们还送课下乡,为推进双语教育的开展送课到相关县、市的边远农村学校,为更多的维吾尔族同胞送去广东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尽管有困难,有艰辛,但每当我们听到维吾尔族老师用不是很流利的汉语反复对我们说的“援疆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棒!准备得非常棒!师生相处得非常棒!”等话语时,我们的心便感到无比的甜蜜。每当看到学生会心的微笑,看到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便感到心底无比的温暖。不管我们去到哪里,只要那里还有泥土,我们便不会放下手中的锄头。

教育援疆第一棒,我们广东教师已经做到!

感恩党中央的援疆举措,使我们有了援疆支教的这一份经历;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使我们得到意志与品格的磨炼;感激亲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使我们能安心、专心地做好援疆支教的各项工作。

我们相信,岁月流逝,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财富,是广东援疆教师人生旅途中永存心底的财富,是粤喀两地长流天地间的情谊。(张瑞凯,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