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知识、人格独立与教育民主
1951年到1952年,波兰尼受邀在英国阿伯丁大学进行了吉福德演讲,着手发出建立后批判哲学的挑战宣言。从这时候开始到1958年,他花了整整7年时间将吉福德演讲的内容整理撰写成自己最重要的哲学代表作《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在该书的前言中,波兰尼介绍道:“本书主要是针对科学知识的本质及其合理性所做的一个探讨,但我对科学知识的再思考却引出了科学领域以外范围广泛的问题。”他要掀起的是人类整个认识论上的一场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革,他要告诉全世界,在他即将构筑起来的意会认知的华丽框架上对知识发生作用的个人因素不仅是合法有效的,而且恰恰是知识里最重要的并且是主宰性的部分,知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个人知识”。个人因素不仅不是知识中需要剔除的瑕疵,甚至就是知识的知性中心!他要告诉我们传统认识论中可“言传”的客观的知识和理性并非主体,“知识是有人性的”,“知识是一种信念,一种寄托”,知识中有人类热情洋溢的奉献和无处不在的参与,并且这种参与和奉献、信念和寄托铸就的个人知识是人类知识中根本性的东西。在此,波兰尼是用个人知识来对抗人类认识论中的客观主义,从而为个体自身内在因素在知识建构中的合理性存在提供热情的辩护。
不仅如此,波兰尼毫不隐晦地表达他对人类和对个人知识的赞美,在“生物学与哲学上的自我认可的融汇点上,人站起来了。他起源于自己的召唤中,矗立于真理与伟大性的天空底下。这个天空的教导就是他的思维的群体语言,即他用以统帅自己、满足自己的求知标准的声音。它的统帅驾驭着他行使自己的责任的能力。它用制约性的目的约束着他,给他捍卫这些目的的权力与自由”。在此,波兰尼清晰地表达了他的个人知识的另一重要意义,那就是它正是个体走向自由与责任的基石。个体人格的独立乃是意味着个体能摆脱他人的控制,使用自己的经验、理智来思考、判断、言说。换言之,既能运用个体所获得的带有个体性特征的知识结构来思考与言说。“我知”故“我在”,“知识即美德”,个体人生建立在个体知识底架的关照之中。
从个人的知识体系建构途径而言,个人的知识,包括外来规范型知识和个体经验型知识,前者往往是个体通过正规的教育途径而接受的具有合法性的公共知识,后者往往是来自个体生活经验的、渗透了本土习俗传统和个人感受性的缄默型知识。从构成方式而言,则是两种知识相互对话而综合成的知识结构,即是在承认两种知识各自合法性的基础上,以个体缄默型知识基础与背景来创造性地理解、接受外来规范型知识,从而在个体创造性、自主性的理解与接受中建构个体内在的、切身于个体生存经验、又能超越个体经验的完整知识结构。
一般说来,个体缄默型知识的获得往往先于规范性知识的获取。缄默型知识由于其来源于个体鲜活的生活,来源于个体生存的基本经验。所以,在个体完整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对个体缄默型知识的尊重,意味着对个体既有经验的尊重,对个体生活经历的尊重,实际上也就是对个体人格独立的尊重。因为,在此时此刻的教化(教育)生活中,个体对此情此景的参与和言说所凭借的就只能是个体既有的经验型知识,对这种知识的不尊重,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个体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参与当下教化(教育)活动之中的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个体缄默型知识的合法性乃是个体人格独立的知识学的依据。扩大一点来说,个体在接受新教化(教育)知识中的前知识结构的合法性,乃是个体在新教化(教育)活动中保持人格独立的知识基础和前提条件。当外来的规范型知识,特别是与个体既有知识经验全然不同质的外来知识,凭借其权威进入个体知识结构体系之中,构成对个体前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个体缄默型知识的颠覆性冲击。即一个人原有的知识或者说认识、观念以及个体内心难以直接言说的经验性感受,都成了错误的个体知识时,这种外来规范性知识就构成了对个体的权力控制,为个体在此教化(教育)情景中的人格屈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甚至它本身就足以导致个体的人格屈服,或者说就是个体人格屈服的重要标志,意味着一个人放弃了他自己原来所坚持的观念认识,而全然听命于当下外来知识观念体系,个体只能作为被动的听者而置身于当下的教化(教育)情景之中。
合理的教化(教育)模式,应该是在尊重个体既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个体前知识结构合法性存在的基础上,展开新旧知识的对话,展开教化(教育)双方的对话,从而在个体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个体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正是因为个体缄默知识的合法性存在,个体在当下教化(教育)情景中始终是主动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个体人格是独立的,而不是盲从的,更不是屈服的。这或许是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对我们认识知识教化对于个体的意义所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启迪。
由此可知,颠覆与外来新知识体系不同质的个体既有知识经验的合法性,这是不是一切专制型教化(教育)的奥秘?而尊重个体既有知识经验,尊重个体难以言说的内在感受,不论这两种知识是否同质,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积极参与于新旧知识的平等对话之中,这难道不是走向民主型教化(教育)的必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