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历史个体之间的人文忧思

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

湖北青年孙志刚2003年3月20日命丧广州收容救治站。得知此事后,3位普通的中国公民,于5月1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一份题目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由此而揭开废除该办法,转而制定、并颁布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序幕。他们是:俞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腾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许志永,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他们共同的身份是法学博士。

2003年11月24日,重庆云阳县农妇熊德明,向路过村里的温家宝总理反映,她丈夫的2000多元工钱被拖欠。在温家宝总理的过问下,6小时内就要回了被拖欠的工钱。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的关注,熊德明因此而被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一方面,3位普通的法学博士敢于向国家法规申请违宪审查,一位普通的农妇敢于向总理吐露真言,这其中蕴含着的是平民个体生存姿态的重要转变,由被动服从向主动要求维权的转变,即由臣民姿态向公民姿态的转变;收容遣送条例的废除和救治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普通农妇当选年度经济人物,这意味着包括流浪乞讨人员在内的平民个体的生存命运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视野。

早在1915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明确提出:“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近百年来,由于各种社会问题的交织,实际上中国现代启蒙的先驱者所提出的伦理启蒙问题并没有完成。当然,时过境迁,我们今天的伦理境遇已全然不同于“五四”时代的伦理境遇。当我们一方面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面临着法治社会、公民社会形态的建构之时,我们同样需要相应的伦理精神支持。当我们的社会改革与发展正在稳步、深入地进行之时,关注我们时代新的伦理觉悟,或许又成了我们当前的基本问题。

伦理问题乃是回答一个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回答一个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问题。马克思说,每个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的意义正来源于个人与身处其中的世界的各种关系。伦理问题就是回答一个人立身社会之中究竟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甚至还包括自然的关系问题。说白了,伦理问题就是涉及人生在世,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或者说就是个人在世的基本生存姿态。

如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地尊重个人的存在,尊重个人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尊重每个人存在的基本权利,从而给个人生活的自由、自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障与发展空间。怎样启导个体以独立自主的公民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维护自身的正当合法权利,这或许是当代社会个体道德觉悟的首要或者说重要内涵。当然,与此同时,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我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责任是相对等的,一个人拥有多大的自由空间,他同样应该对他的自由行动承担责任;二是个人在享受自由的同时还要想想别人的自由,并且尊重他人的自由。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在充分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需要社会成员遵守社会最低的伦理法则,履行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独立、自主、责任、尊重、宽容,这或许是今天的我们作为平民个体走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的基本伦理姿态。

长期以来,全权社会意识形态主宰着平民个体的日常生活,个人的道德自主性的空间非常有限。正因为如此,公民道德人格意识的觉悟可以说是当前个体道德觉悟的关键内容。但当我们一步步从全权政治意识形态伦理控制的社会样式中走出,进入一个重商主义和流行时尚宰治日常生活的时代时,我们又可能陷于另一种误区,那就是以利益驱动取代个体的伦理诉求,以流行时尚为个体行为的价值标准。我们今天的道德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社会中对他人特别是弱者的不尊重;教育中屡禁不止的体罚;商业中的假冒伪劣、有毒大米、假药;享乐阶层停留于自身的安逸生活,想方设法逃避对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必要关注和应有责任等。唯利是图,我行我素,忽视基本的社会公德,不尊重他人特别是社会中的弱者,这些不良的道德生活境况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并不少见。

显然,我们今天的伦理觉悟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完整的,而不是单面的,更不能走极端。我们今天的伦理觉悟,绝不是不要伦理的觉悟,而是要何种伦理的觉悟。不要伦理的觉悟固然可以作为对过去曾经高扬的那种假、大、空伦理样式的背叛,对那种泛道德主义社会形态的背离,甚至,就今天而言,我们依然可以,而且应该反思、超越过去的泛道德主义,或者说道德理想主义,但我们无法背叛伦理本身,走向非道德主义,或者反道德主义。否则,我们要么会坠入道德虚无主义的深渊,要么会陷于怎么都行的道德相对主义,这意味着我们对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背离与自我放逐。实际上,我们对昨天的超越是要避免过去的错误,吸收过去的优点,而不是回到荒蛮的过去。

既然如此,怎样用优秀的、切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价值资源来启导人心,切实提升并且维护、保障公民个体独立、自主、尊严、责任的公民伦理生活姿态的同时,改善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抗道德生活中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从而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生活质量,切实地提高国民道德素养,为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伦理精神的内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