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认知积极偏向

(一)自我认知积极偏向

心理学中的偏向(bias),亦称偏见、偏差、偏性(黄希庭,凤四海,2004)。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主客体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认知往往会发生偏差(周晓虹,1997)。

自我心理关注的是自我体验,但并不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向(Watson,Dritschel,Jentzsch,& Obonsawin,2008;Watson L A,Dritschel B,Obonsawin M C,& Jentzsch I,2007)。

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937)把人类认知中存在的积极性探索称为“本性的最古老法则(nature’s eldest law)”——个体保护脆弱的自我免受现实打击的方法。泰格(Tiger)在1979年认为这种乐观性已经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在人类认知中变得普遍存在。

泰勒(Taylor)和布朗(Brown)在1988年认为,心理健康个体具有不现实的积极自我评价,并且对未来持有夸张的乐观态度,积极偏向涉及个体认识自己比认识他人更加积极。当人们拿自己与他人比较时,会出现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与所谓的“一般人(average person)”相比,人们倾向于相信好的事情更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Weinstein,1980),而坏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比较小(Taylor & Brown,1988;Taylor,Lerner,Sherman,Sage,& McDowell,2003)。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不同年龄段被试中找到积极偏向的证据。在以成人为被试的研究中,主试让成人将自己与假设的“一般(average)”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成人经常认为自己比所谓的“一般”更好(Alicke & Govorun,2005)。大学生们往往认为自己远比其他同学更能找到好工作,能领更高的薪水,而那些消极事件(如失业、遭枪击等)则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很多时候人们对自己能力做出更高的估计,常常表现出对自己不现实的积极看法;还有对个人控制的夸大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等,这些都是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效应存在的有力证据(Weinstein,Lyon,Rothman,& Cuite,2000)。还有研究者认为,儿童的自我认知总是与客观测量或者与父母、教师对儿童能力的评价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之为积极幻想偏向(positive illusory bias),其操作定义为能力的自我报告与客观能力之间的不一致,且自我报告的能力总是高于真实能力(Hoza,Pelham Jr,Dobbs,Owens,& Pillow,2002)。

以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术语对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进行了描述。有学者在学业方面的几个研究中使用了“夸大”来描述这种现象(Gramzow & Willard & 2006;Willard,Gramzow,2008,2009)。还有研究采用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Kurt & Paulhus,2008;Kwan,John,Robins & Kuang,2008;Lnnqvist,Leikas,Verkasalo & Paunonen,2008;Sedikides & Gregg,2008)、积极的自我评价(positive self-regard)(Heine et al.,1999)、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Sieck & Arkes,2005),或者过度高估(overestimation)(Shin,Bjorklund & Beck,2007)等来进行描述。

还有研究者从归因的角度对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进行了界定,指出对大多数个体来说,其自我相关信息与正性情绪效价联系紧密,个体倾向于把正面结果或特质归因于自我内部稳定的人格特征,而认为负面结果或特质与自己的人格特征不相关(Mezulis,Abramson,Hyde & Hankin,2004;Pahl & Eiser,2005)。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本研究认为自我认知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 of self perception)指个体在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二)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产生的原因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人类在进行自我认知时的积极偏向性,并提出许多观点对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进行解释和论证。

1.生物进化角度

在人类进化史上,那些不完全依赖于理性决策的“偏执的乐观主义者(paranoid optimist)”与那些总是依赖于客观现实行事的人相比更具适应性,所以前者受到了自然的选择,并使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认知偏差得以保留并内化到人类的基因之中(Emese,2010),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认知偏差几乎都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存在和运作。自我提升动机作为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内在原因之一,在人类进化中充当重要的角色。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有助于个体自我系统的发展,此外,它对人际关系的优化和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它还能够促使人们在群体中获得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Sedikides & Skowronski,2009)。

2.认知加工角度

人们都有积极认识自己的需要。我们不妨借助于自我归因偏向的观点加以理解产生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原因。例如,学生把通过很难的考试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把考试失败归咎于试卷太难或教学质量(Serenko,2007)。

早期研究者使用不完整信息加工策略(如选择性注意、信息的有效性)来解释不平衡归因(Miller & Ross,1975),人们在归因时不去审视对结果的所有可能解释,而接受大脑中想到的第一个逻辑解释,这种解释需要付出的努力最少(Shepperd,Malone,Sweeny & 2008)。该解释强调把对信息加工的不同通道作为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主要原因,认为个体表现出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是因为可获得信息的注意受到了限制,不能认识到现有信息的不完整性,是不完整注意造成的结果。此外,也有研究提出比起消极结果,积极结果与自我观念(self-view)相一致,而消极的结果与其不一致(Shepperd et al.,2008)。因此,当积极结果发生时人们可能认为自己是积极结果的原因,而消极结果可能引起两种消极结果的归因:一种是消极结果是由内部原因引起的,而积极的自我图式(self-schema)是错误的;另一种是消极结果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而积极的自我图式仍然是正确的,人们往往会选择维持自己的自我图式。

3.动机驱使角度

根据自我增强理论的解释,人们会对重要的结果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引起满意结果的原因时,会增强自我价值感。而认为自己是引起不满意结果的原因时,使自我价值感降低。自我增强是一种提高自我价值感的动机,它促使人们强烈地要求获得对于自己的积极反馈或评价。在这种动机下,人们认为自己好的意愿明显强过证实自己的信念或了解真实自己的意愿。因此,人们使用自我服务偏向的目的是提高自我价值。成功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增加,而失败意味着自我价值的降低(Heine & Hamamura,2007)。因此,他们出于肯定自我、维持自尊、避免消极反馈,将满意的成绩归因于自己,而将不满意的结果归因于外界因素。儿童的自我服务偏向强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强的维持自我价值的需要,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积极性偏向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认知的发展可能是这种下降趋势的原因之一(Mezulis,Abramson,Hyde & Hankin,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