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我认知的概念
一、自我认知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自我
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和研究自我问题要追溯到19世纪末。自从1890年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心理学原理》中首次系统地提出自我的概念以来,所有的心理学家就没有放松过对自我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自我更是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焦点。
自我的概念极为复杂。詹姆斯把自我视为心理学中“最难解的谜题”。心理学中的“自我”用两个英文单词表示,即ego和self。ego所表示的自我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弗洛伊德认为ego不仅有觉察个人自我需要的作用,还具有意识环境要求,协调本我和超我关系的功能。他认为ego直接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联系,ego功能的发挥更多情况下也是无意识的。self是一个纯英语词汇,原意为“同样的”或“同等的”,用于人类时指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性身份。一般来说,西方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关于自我的讨论,都是在self这一意义上进行的。我国心理学者所探讨的也是self意义上的“自我”。概括地讲,两种自我的关系如下:(1)ego只是主体,而self既可是主体,也可是客体;(2)对立面不同,精神分析意义上的ego与本我、超我、现实相对,而self与他人相对;(3)精神分析意义上的ego带有无意识活动的性质,而self是与意识活动相联系的。
(二)自我认知
1.自我认知的含义
从以上对自我的含义和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自我认知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基础。自我认知(self-recognition)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是区别于他人和物体的独立个体,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我是谁”的概念(the concept of who I am),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认识。
2.与自我认知有关的概念
(1)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关于自我的知识。指个体对自身的所有认识,是个人对自己各方面了解的信息库。可以分为独立自我知识(independent self-knowledge)、相依自我知识(interdependent self-knowledge)、语义自我知识(semantic self-knowledge)、程序自我知识(procedural self-knowledge)、有效用的自我知识(available self-knowledge)。自我知识是静态的,强调的是结果;而自我认知是动态的,强调的是过程。
(2)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①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及其状态的认识和了解,具体包括对自己的身高、形体、容貌,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需要、价值观等方面的觉知或意识;②是梅(Rollo May)的人格理论术语,个体跳出自己来观察自己的能力,个体由此形成关于自己存在和发展过程的意识,即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能超越时空观念和直接具体的世界,进入可能的世界、心理自由的境界;③亦称“自知”“自觉性”,是一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指个体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并在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的调节支配下,使行动达到既定目的。可以看出,自我觉知是一个更宽泛的定义,既涉及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也涉及哲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