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早期儿童自我认知的发生
一、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的实证研究
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对于自我的知觉基础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内就已经开始发展。朱智贤(1989)认为,大致到6~8个月期间,婴儿开始产生一种对他自己身体、他的连续性、他的界限和他的技巧的感觉。此时婴儿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事件”,这意味着自我概念开始发展。罗查特和摩根(1995)发现,起码在3个月时,婴儿就能把他们的身体作为一个特殊特征的动力的有组织的实体来知觉。巴赫瑞克等(1996)让婴儿和学步儿童坐在镜子前看自己的形象,给他们看自己的录像和照片,结果发现孩子在看自己的录像和一个同龄人的录像时,3个月大的孩子看他人录像的时间更长些,这说明婴儿在初生的几个月就能通过镜子识别出自己和他人。罗查特和斯特里亚诺(1998,1999,2000)指出,至少从2个月开始,婴儿就已经系统的、周密的增多了对自己的身体和对自我实现活动结果的知觉的探究,从这样的探究中,婴儿发展了关于他们自己的身体区别于环境中的其他实体的感觉。罗查特和斯特里亚诺(2002)的研究表明,在自我认知能力发生前,婴儿就发展了对镜像自我——他人的识别;当婴儿4个月时,他们对自己或模仿者的面孔图像会表现出不同的知觉和活动,一般而言,婴儿对模仿者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和注视;9个月的婴儿对模仿者静止的面孔图像表现出更显著的社会积极性。雷迪等(2007)的研究发现,9周大的婴儿对于即时录像和回放录像中自我和他人的形象已有不同的反应。
尽管婴儿很早就表现出区分不同面孔的能力,但是识别出镜像中自我面孔的能力却在生命第二年的中期才出现。研究者通过观察“标记测验”中婴儿对镜中映象的反应来判断其是否形成了自我认知能力,一般认为婴儿在镜子前表现出“自我指向行为”说明其已经能够认知自己的面孔,研究发现在15个月时部分婴儿开始表现出自我认知能力,到了24个月,大部分婴儿都表现出这种能力。当面对镜像时婴儿不仅做出摸鼻子的动作,也开始表现出尴尬(害羞的微笑、嫌恶的凝视和自我触摸)。
婴儿视觉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实时自我认知到延时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比奇洛(Bigelow,1981)的研究发现,婴儿首先能够识别镜子和实时录像中自己的影像,然后才能够识别照片和回放录像中的自己。波维内丽等(1996)检验了实时录像与延时录像中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发现二者不同时,儿童首先识别实时录像中的自我面孔,然后识别延时录像中的自我面孔。萨顿多夫等(2007)研究发现,镜像与实时录像中的自我认知也存在不同时性,录像图像在清晰度、亮度以及深度线索方面不同于镜像,婴儿对实时录像中自我形象的识别晚于镜像自我认知。宫崎等(2006)发现,对于2岁婴儿来说,实时录像中的自我形象与婴儿的身体在同侧的情况下,更有助于婴儿认知自我形象。卡里奇等(2004)检验了婴儿视觉自我认知发展的时间顺序,结果表明婴儿镜像自我认知最早发生,随后是照片自我确认。斯高特瑞斯等(2006)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2.5岁和3岁儿童的延时自我认知情况进行了再探讨。结果发现,2.5岁的儿童即使在通过了延时反馈条件功能的视野外训练之后,仍有绝大部分无法通过延时自我认知测验;但是3岁组的儿童在经过视野外训练之后却能在延时自我认知测验中顺利摘取被标记在头上的贴纸。他们还采用照片为延时反馈手段,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结果再次印证了之前录像研究中的发现。斯高特瑞斯等(2009)对2.5岁儿童的延时自我认知进行了再次探讨。他们将训练(视野外反馈功能训练)前和训练后的延时自我认知测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2.5岁儿童前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训练虽然让儿童理解了录像的延时反馈功能,但是儿童的延时自我认知表现并没有提高。但是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对2.5岁儿童的录像训练提高了其在实时录像自我认知测验中的表现。
婴儿语言的发生发展加快了其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进程。大约22~24个月时婴儿能用正确的言语标示自己的形象。苏联心理学家安南耶夫说:“从发生学的观点看,使用自己的名字是儿童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是过渡到把自己当作固定的整体从变化着的动作的连续进程中分出来。这就使儿童主动口述自己的名字不同于他对成人喊他的名字的感觉反应。”安南耶夫把儿童叫自己的名字的技能看成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当婴儿学会用“我”来表示自己时,表明婴儿已经有了稳定的主体我意识。凯根(1981)研究发现,当婴儿19~24个月时,他们的自我描述言语(例如,“我玩”“我能做这事”)急剧增加。在自我描述言语发展过程中,最开始出现较多的是与生理特征有关的自我描述言语;随着年龄发展,关于自己行为、能力、品质的自我描述言语开始增多,而且对行为的自我描述要早于对心理状态的自我描述。卡里奇等(2004)研究发现,婴儿使用与“我”有关的词句出现的平均年龄为20.2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