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早期儿童自我认知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早期儿童的自我认知是在客观环境、父母的影响和个体内部因素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内部因素

1.一般认知因素

成熟因素在自我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通过那些有不同的发展问题的儿童发现的,认为自我认知的出现与心理年龄而非实际年龄有关。也就是说,认知自我的能力与儿童一般认知水平的发展紧密相关。芒(Mans,1978)等考察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儿童的镜像自我认知的发展,结果发现,18~22个月的正常婴儿表现出镜像自我认知能力,但是只有少部分唐氏综合征儿童在22个月时通过点红任务,这些通过点红任务的唐氏综合征婴儿的认知能力接近正常婴儿的发展水平;而大部分唐氏综合征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发展迟缓。还有研究发现,当唐氏综合征儿童的心理年龄接近18个月时,他们就能表现出自我认知(Loveland,1987a,1987b)。相似的是,斯波克(Spiker)和瑞克斯(Ricks,1984)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认知功能的较高水平有关,特别是与会话能力的出现有关。周念丽、方俊明(2004)关于自闭症幼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实验研究发现,平均心理年龄为23个月的自闭症幼儿已初步具有自我与他人分化的认知,对自己面孔录像的注视时间更长,看自己的录像时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

2.元表征思维

研究者对自我认知与表征思维之间的关系早有探讨,自我在认知心理学中被认为是对自己的心理表征。而延时自我认知的产生可能与元表征能力的发展有关。儿童元表征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同时对一件事物的多种不一致的表征进行整体的表征。波维内丽等认为,这种元表征能力可能是年龄较大的儿童能够通过延时标记任务的重要原因。“年幼儿童不能通过该任务的原因是他们不具有这种元表征能力,这阻碍了他们理解为什么自己在不同地点(或状态)的表征同时出现,他们无法将多种不一致的自我表征按照一定关系或次序统合起来”。元表征能力使个体能够同时对一件事物的多种表征进行表征,理解这些表征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征。在与时间延展自我意识的关系上,元表征可能使个体能够在一种对于“我(客体)”的时间延展概念下来组织曾经、当前和将来的自我表征。因此,通过元表征思维自我的不同表征能够被个体作为自身状态在不同的时间片段中的表征来理解。此时,个体开始能够理解自我的历史存在性。

研究者们认为18~24个月的大部分婴儿已经能够形成一种对自我心理及动觉状态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但是由于此时婴儿表征能力的限制,这种自我表征(self-representations)极大程度的限于“此时此地”。此年龄段的婴儿无法在同一时间于头脑中容纳两种及以上不一致的自我表征;旧的自我表征不断地被新的——“当前的”自我表征所取代。此时,婴儿只具有当前的自我。婴儿长到4岁左右的时候,其表征思维能力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可于头脑中容纳多重的、不一致的自我表征,并将这些不同表征(过去、现在和将来状态)归于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此时恒久自我(proper self)或者时间延展自我(temporally extended self)发展起来了。

3.生理因素

目前有关婴儿自我认知的脑功能定位研究比较少见。大量关于成人的面孔自我认知的神经心理、ERP、PET以及fMRI研究表明,对面孔的视觉自我认知更多涉及大脑右半球,前部脑结构如额叶和前扣带回都参与了自我认知。莫林(Morin)和米肖(Michaud,2007)的研究发现,左前额叶(left prefrontal lobe)在自我认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脑功能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自我认知及其相关的发展过程与大脑额叶的成熟有关(Case,1992;Fischer,1987;Stuss,1992)。解剖学方面的证据表明,在生命第二年后期额叶发展成熟度上有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这时也是自我认知开始发生发展的时间。运用MRI的研究表明,直到生命第二年中期,额叶髓鞘化过程才开始发展(Staudt et al.,1993,1994)。纳尔逊(Nelson,1995)在关于婴儿记忆的神经基础的研究中指出,在特殊的记忆过程与前额叶成熟之间有更多直接的证据,即前额叶损伤影响了在延迟反应和客体永久性任务中的表现。因此,关于生命第二年中期自我认知的发展依赖于大脑额叶功能的成熟这一观点有间接的证据。

4.气质因素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且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够观察到的个人特点。新生儿的觉醒、活动水平以及表情变化等行为特征,就是其最初的气质表现,同时也是儿童未来生活历程中人格发展的奠基石。关于气质与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尚未得出一致的研究结论。

刘易斯和拉姆塞(1997)研究表明,婴儿气质差异导致其自我认知发生年龄不同。个体的反应性水平不同,对环境刺激的感受也不同,高反应性个体比低反应性个体更早出现自我认知。还有研究者发现,在5个月表现为困难型气质的婴儿与容易型气质的婴儿相比,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更容易在22个月表现出自我认知和尴尬情感。有证据表明,气质因素在较为年长的儿童的自我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罗斯巴特等(Rothbart,1994)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在婴儿期的负情绪和焦虑可以预测其在6~7岁时的内疚/羞愧。

凯根认为,行为抑制性是儿童气质发展中最稳定的一个维度。关于行为抑制性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抑制性能预测其日后社会行为的发展。科凯斯凯(Kochanska)与拉德克-亚罗(Radke-Yarrow,1992)年研究发现,学步期社会抑制性高的儿童在与同伴交往初期表现出明显较强的害羞、抑制性行为和更多的接近母亲的行为。费尔斯(Fels)发现,3岁前极端抑制儿童在3~6岁时更容易受同伴支配,6~10岁时比较胆小,顺从父母,很少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在早期研究中,研究者更多考虑行为抑制对日后行为发展的单独预测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从生物—心理—社会发展模式出发,研究者开始考虑气质与其他心理因素对儿童日后行为发展的共同作用。伯吉斯等(Burgess,2003)的研究考察依恋与行为抑制对其4岁时与陌生同伴在一起时的交往行为的预测作用,发现回避型依恋与非抑制行为对外显问题行为有共同的预测作用。

(二)外部因素

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是推动婴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场。东西方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是以自己与他人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1.亲子依恋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也就是说,依恋是儿童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情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关系。这种情感联结,使得个体在与依恋对象相互作用时感到安全愉悦,在面临压力时通过接近依恋对象获取安慰。精神动力学和依恋理论认为,自我的发展起源于最初的依恋关系。研究者认为,婴儿和照看者之间的依恋质量与婴儿的自我认知发展有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对自我认知和依恋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刘易斯等(1985)检验了母婴依恋质量和自我认知的关系,发现在12个月表现非安全性依恋的婴儿在18~24个月更易表现出自我认知。田岛(1982)的研究发现12个月的非安全依恋和16~20个月的自我认知有关。施耐德-罗森和奇凯蒂(1984)考察了19个月受虐儿和非受虐儿的自我认知与依恋质量。结果发现,非受虐儿童中,安全性依恋的婴儿与非安全性依恋的婴儿相比,安全性依恋的婴儿仅表现出较早的自我认知倾向;而受虐儿童中,安全与非安全依恋婴儿的自我认知未表现出差异。皮普等(1992)检验了1~3岁婴儿的母婴依恋与自我和母亲知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客体我方面,1岁时安全依恋和非安全依恋婴儿的自我和母亲知识没有差异,但是2岁和3岁时,安全和非安全依恋的婴儿之间表现出了显著的、递增的差异;在主体我方面,与母亲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在自我和母亲知识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复杂性。海迪-科吉斯克和皮普-西格尔(1997)检验了早产儿与足月儿的依恋和自我知识的关系,发现20个月婴儿的自我知识与13个月和20个月的依恋状态有显著相关,与是否足月出生无关。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对于自我认知和依恋关系的研究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相对一致的结论。

2.人际互动

发展心理学家和自我理论家都认为,自我及其所有的认知、情绪特征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得以形成、展现和维持。在相互作用因素中,社会镜像、社会模仿对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社会镜像,指用成人代替镜子来反映婴儿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成人好像是婴儿行为动作的一面“镜子”,婴儿从这面“镜子”中可以了解自我。梅尔佐夫(Meltzoff,1990)用实验证明了社会镜像对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作用。他的实验出于这样的考虑:镜像虽然提供了动作一致性线索,但同时也提供了特征线索,从中无法弄清动作一致性线索在婴儿自我认知中的作用。于是他用成人模仿婴儿的动作,这只为婴儿提供了一种线索,即动作相倚性。梅尔佐夫共做了三个实验考察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婴儿在14个月就可以根据动作一致性线索来进行自我认知;在利用动作一致性线索时,已经认识到了他人动作与自己动作在结构上的一致性。

许多心理学家都主张,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对他人的模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模仿是自我从他人身上获得某些东西的主要途径。模仿主要包括即时模仿(synchronic imitation)和延迟模仿(deferred imitation)两种。尼尔森等(2004)研究发现,即时模仿和自我认知在婴儿18~21个月出现,遵循着相似的发展轨迹;而延迟模仿产生于镜像自我认知之前,是自我认知的基础。延迟模仿主要是指个体在示范时注意了表演者的行为,并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表现出这种示范行为的能力。以往研究普遍认为,大部分婴儿在12个月就已经出现延迟模仿(Barr et al.,1996;Meltaoff,1988b)。梅尔佐夫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甚至9个月的婴儿也具有了较强的延迟模仿能力,他认为在婴儿尚未形成自己习惯性的运动神经模式之前就能够完成他看见过的动作,说明他具有长时保持这种新的动作的记忆能力,从记忆到运动输出,说明婴儿已经领悟到了自己的动作和他人动作之间的等价性。赫罗尔德和阿赫塔尔(2008)的研究表明,自我认知和模仿能力相关显著,与未表现出模仿能力的婴儿相比,较多地表现出模仿能力的婴儿通过“标记测验”。

3.父母教养

父母教养经验和教养观念与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有关。跨文化研究表明,强调独立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会加速儿童分类自我的形成。例如,凯勒等(2004)探讨喀麦隆、哥斯达黎加和希腊三种文化下早期父母教养经验对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文化背景无关,在婴儿期更多地采用理性距离型(distal parenting)的教养模式,比更多采用身体亲近型(proximal parenting)的教养方式,对于早期自我认知的出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凯勒等(2005)考察了在喀麦隆和德国两种文化下,3个月时的母亲教养方式对18~20个月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不同的文化下母亲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德国母亲对婴儿更敏感、更及时,而在18~20个月时较多的德国婴儿通过了“标记测验”,表明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拉姆等(2007)检验了婴儿在3个月时的父婴相互作用与18~20个月的自我认知的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与父婴相互作用表现为身体接近型(proximal parenting)的婴儿相比,3个月时父婴相互作用表现为理性距离型(distal parenting)的婴儿,在18~20个月时更有可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

4.其他因素

施耐德-罗森和奇凯蒂(1991)调查了虐待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自我认知能力获得的影响,以及儿童18、24、30个月时面对镜像的情感反应。结果发现,虐待与否及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是否表现出自我认知无关,但与那些表现自我认知的儿童面对镜像的情感反应质量有关。

哈雷尔等(2002)采用纵向追踪设计,考察54名婴儿的出生顺序、性别,以及婴儿在12个月时与母亲之间的情绪可得性对于20个月的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母婴之间的情绪可得性可部分预测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其中,与低反应性的婴儿相比,高反应性的婴儿更容易认出他们自己,而其他因素(如母亲敌对态度、母亲的不信任、母亲的敏感性等)对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没有影响;婴儿出生顺序对自我认知发展有非线性的影响,其中,与第一个出生或第三个出生的婴儿相比,第二个出生的婴儿较不容易认出他们自己;婴儿的性别与20个月的自我认知能力没有显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