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方式的知识观基础

一、理论假设

知识问题与教育、学习关系甚密,“我们关于知识和认识方面可能存在许多问题的回答,对我们教育者如何思考与行动将有重大影响”[1]。教师的知识观念导致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我们若把知识主要看做表现在文字之中并靠文字获得,那么,我们就会向学生提供种种书籍和讲述,并要求他们交上写满文字的作业和测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形成相应的知识观念,并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隐含着一定的知识观假设,知识观比学习方式更为基础,它是构成学习方式的内在前提。学习方式的知识观基础可从杜威的“做中学”与布鲁纳对“发现法”的倡导中窥见一斑。

在杜威看来,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人们最初的知识,最根深蒂固保持的知识,是关于行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滑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运算、怎样赶马、怎样售货、怎样对待人,等等,不可胜数”[2]。因此,儿童应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同时,杜威还批评将知识看成是确定的事实和真理的观念,在他看来,知识不过是一种资料、工具、手段,是探索的结果和进一步探索的资源。因此,课程教材不能被当作某种固定不变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它只能在儿童的主动作业中,作为儿童改造经验的材料与手段而加以使用,儿童只能在“做中学”,即在活动中、探究中、经验中学习与生长。以倡导“发现法”著称于世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论认识》一文中指出:“知识是我们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予以意义和结构而组成的一个模式。任何知识体系中的观念,都是为了经济地和连贯地表述经验而发明的。”[3]知识是学科专家凭借特定的概念框架而构造的相对独立的领域,每一知识领域都隐含着一些基本的经验模式和概念结构。认识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是认识者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基于此,他主张让学生亲自去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即像数学家那样去建立数学的结构,像历史学家那样去发明历史的模式。总之,杜威倡导“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与他视知识为行动、工具,重视知识与经验的关联,强调知识的工具性密切相关。布鲁纳倡导发现法与他视知识为有组织的结构紧密相连,正是对于知识的不同假设、观念导致了他们学习方式上的不同主张。

在当代,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反映,它只是一种合理的解释和可靠的假设。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发展、更新。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它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需要我们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知识是建构的产物。学习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被动地接受信息、巩固强化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选择和加工外部信息,建构信息的意义。知识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者鼓励学生在各自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并鼓励社会性集体建构,相互对话,赋予知识以更多的意义。据此,他们提出了随机通达、自下而上、抛锚式、交互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观念支配下进行的,知识观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其效果,知识观与教学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忽视学生知识观的培养。知识观对于学习方式的独特价值在主张探究训练的美国教育家萨其曼那里有着深刻的自觉。萨其曼认为,进行探究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向学生阐明:一切知识都是尝试性的,学者们提出的理论、做出的说明在数年之后又被新的理论所取代。永久的答案是没有的,我们总可以解释得越来越完善,并且大多数问题都服从于几种似乎同等合理的解释。学生应该承认真正的探究所具有的歧义并对此感到满意。他们还应该认识到,第二个人的观点能丰富我们自己的思维[4]。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观作为支撑,探究训练极可能表面化,流于形式,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探究性学习是个特别的提醒。

二、实证研究

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知识观基础。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观展开了一些调查,如Schommer等把学习者的认识论观念概括为:知识的简单性、知识的确定性、学习能力的先天性和学习活动的快捷性。Songer & Linn把中学生对科学知识及学习的看法分为动态的、静态的、混合的三类。而Brody则区分出三种认识论倾向:知识传递、知识处理与知识变换。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拉姆斯登(Paul Ramsn)等人对中学生的理科学习状况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他发现许多学生虽然擅长科学、数学等学科中非常复杂的技能,拥有大量的事实知识并顺利通过了考试,但却无力表明自己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在他们身上隐藏着对知识的极大误解。罗克海德(Lochhead)的研究指出,80%~90%的美国大学生并不真正理解九年级的代数,虽然他们能熟练地使用符号,有些学生虽能做复杂的物理运算,却不能回答诸如力学和电学中有关基本原理含义的简单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错误的知识观是一个重要原因。佩里(William Perry)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碰到的学习困难并非由于缺乏学习动机或技巧,也并非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问题,而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观造成的。他指出,多年来,我们把学习材料实用地整理成既定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去熟记和重复,而聪颖的学生在这个一切都安排妥善的教育情境中总是获得成功。这样,学生们逐渐认为知识是由事实的陈述组成的,学习便是增加我们知识体系中的一些事实材料和解决问题的几套现成公式而已,并相应形成了以记忆事实为目的的学习策略。[5]

参照国外相关研究,基于对知识自身性质和学习活动特点的认识,我们将中学生的知识观分为“外在—内在”、“封闭—开放”、“静态—动态”三个维度,又将学习方式划分为“他主—自主”、“独立—合作”、“接受—探究”三个维度。从上述维度出发,参照有关研究,我们编制出“中学生知识观与学习方式调查问卷”,并于2004年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知识观与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知识观的“封闭—开放”维度与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达到显著水平,学生总体知识观与其学习的合作性、“独立—合作”多样性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关系,与自主性之间也有显著关系。知识观的“封闭—开放”与学习方式的合作性、“独立—合作”两者均有非常显著的关系,与“他主—自主”多样性也有显著关系。[6]以上叙述表明知识观与学习方式的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知识观对学习方式的影响也不是独立地起作用,而是与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乃至物质制度因素一起发挥作用。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可能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知识观构成学习方式观念与选择的内在基础。

[1] 索尔蒂斯.教育与知识的概念∥教育学文集·智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2

[2]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92

[3] 福克斯.布鲁纳与杜威∥教育学文集·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29

[4] 丁证霖,等.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73

[5] 宋秋前. 国外改进理科课堂学习的若干研究. 外国教育资料,1996(6)

[6] 潘洪建.中学生知识观与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