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习方式总论
第一节 学习方式概观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这一术语是美国学者塞伦(H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其英语形式为Learning Approach 或 Learning Style,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目前,人们对学习方式有多种解释与定义。
(一)境外学者的界说
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的丽塔·邓恩(Rita Dunn)和肯尼思·邓恩(Kenneth Dunn)夫妇俩认为,学习方式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忆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周围环境、学习者自身情感特征、社会性需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倾向的影响。[1]
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凯夫(Keefe)等人以信息加工模式为理论基础将学习方式界定为: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做出相应反应。
台湾学者张春兴将学习方式(或称学习类型)定义为:学生在变化不居的环境中从事学习活动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历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带有认知、情感、生理三种性质的习惯性特征。[2]
(二)境内学者的界说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采取的稳定的学习策略,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3]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4]
学习方式是一个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何种策略和手段的问题,它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一般来说,学习方式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习惯。[5]
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两者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6]
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和形式。[7]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某种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作用于特定学习内容(对象、客体)的具体路径。特定的学习方式总是与特定的发展目标、特定的学习内容相适应。当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发生变化时,学习方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8]
以上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方式的某些特征,都有其合理性。这些定义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
(三)学习方式的定义
为了界定学习方式,有必要比较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异同。
1.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
在一些著作和论文中,有学者将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视为同义词,认为两者都是用来解释个体差异的概念。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相同,认知包括知觉、思维、推理、理解、问题解决和记忆等过程,认知方式旨在研究个体在这些过程中的特征与差异,而学生的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志方面的发展。学习方式要探讨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性的特征与偏好,而认知方式仅仅是构成学习方式的一个部分(当然是重要的部分),如果将学习方式等同于认知方式,便缩小了学习方式的外延。
2.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对于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关系,普遍的做法是将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上位概念加以使用。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的规则、程序。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对策、技巧及调控方式。而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内容,还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方面的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等方面的偏爱与倾向。换言之,学习方式比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外延要大,它更加稳定、更加持久、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习方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有着多方面的规定,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认知与行为的方法、策略及其倾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学习的操作形式如感知偏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而且也包括学习的基本品质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
二、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些研究者探讨并列举了学习方式的诸多特征,比如,差异性、可变性、多样性、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等。笔者认为,学习方式主要有下述特征:
(一)个体性
学生各自具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个体性是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在感知通道、场定向、大脑优势半球等方面存在差别。同时,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速度、所需时间及需要的帮助同样各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没有哪两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全相同,有效的学习方式总是极其个性化的,对所有学生均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不存在的。
(二)稳定性
学习方式表现为“一贯”、“习惯性”的认知倾向和行为取向,它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稳定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受个体生理素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学习方式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加拿大学者大卫·亨特(David Hunt)将学习方式的发展依次分为三个阶段:①未成熟阶段,表现为具体、冲动、对挫折容忍力差;②依赖、服从阶段,表现为遵守纪律,服从依赖权威;③独立、自律阶段,表现为较高的学习独立性、自觉性、自控性。[9]当然,学习方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学习方式是可以改变、培养和转化的。换言之,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情境依赖性,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或课外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或媒体,灵活调整、变换学习方式,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三)多样性
尽管学习方式具有个体差异性,但由于知识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多方面性,学生不宜仅仅用某种固定不变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谋求把知识掌握、意义建构的方式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事实上,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听讲、背诵、记忆、实验、参观、练习、作业、阅读、讨论、交流、查阅、调查等。有研究者从多个维度将学习方式划分为48种类型。[10]学习方式的丰富多彩为学习活动组织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与层面进行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互补性
学习方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它仅仅反映学习者个体较为稳定的个性差异,每种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优势,同时也存在劣势与不足,存在特定的适用条件。比如,当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时,可以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当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已有发展区之内时,可以以自主性学习为主;当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大于单独学习,或独立学习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可以以合作学习为主。各种学习方式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因此,评价一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生的差异,不能绝对化。个体应根据不同的知识性质、学习任务以及个人差异进行选择、组合,并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作适当调整。总之,学习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等多方面的要求灵活运用,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释放学习方式的整体功能。
三、学习方式的类型
学习方式有多种类型,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学习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的划分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有的研究者从教育与社会环境,经验与知识两个哲学范畴,将学习方式分为书本中学习、经验中学习和探究中学习三种。[11]
有的研究者从拓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出发,将学习方式分为动作的学习、感知的学习和潜意识的学习;从拓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出发,将学习方式分为与“井底之蛙”眼光不同的“海式学习”,与钻牛角尖的“显微镜学习”不同的“望远镜学习”,与循序渐进的学习不同的跳跃超前学习,与过分理性的科学式学习不同的审美式学习,与不厌其烦的“加法学习”不同的“减法学习”。[12]
还有论者提出了划分学习类型的七个维度:根据学习的组织化和专门化,将学习方式分为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根据经验的载体和学习的手段,将学习方式分为阅读式学习、观察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听讲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有无伙伴,将学习方式分为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根据学习有无指导和帮助,将学习方式分为有指导的学习和自学;根据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程度,将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根据学习的技术手段,将学习方式分为手工学习和现代技术学习;根据环境的不同和学习的功用,将学习方式分为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13]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成为大多数学者考察学习方式分类问题的基本维度,但也有学者开始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学习方式分类问题。如有的学者将学习方式分为读中学、研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和交往中学五种,并认为它们之间相互开放、相互渗透[14]。
另有研究者将学习方式理解为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的总和,认为学习方法是学生个体层面的问题,而学习形式涉及师生两方面,由此分别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进行分类。首先,学习方法有“质”和“量”的差异。在“质”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动机取向和信息加工水平的不同。从动机取向上看,学习方法分类可采用二分法如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以表象为目标的学习和以掌握为目标的学习。从信息加工水平角度看,学习方法分类通常采用层级法,如加涅、布卢姆的分类。在“量”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拥有学习策略的多少,单纯地从学习策略角度讲,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学习策略的“增加”,从“不用”、“少用”转变为“多用”,甚至自主创造学习策略。其次,学习形式主要涉及“是否匹配”的问题,其分类具有不同的标准,依据学习内容是否以定论方式呈现,可将学习形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依据学习内容是否以有意义方式获得,可将学习形式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依据学习内容是否生成新的思维产品,可将学习形式分为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依据经验情境,可将学习形式分为体验学习和学术学习;依据学习的情境化,可将学习形式分为情境学习和抽象学习;依据学习的社会性,可将学习形式分为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依据学习者的自主水平,可将学习形式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另外还有以问题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三种学习形式基本等义。[15]
有学者分析了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变量,并从该变量着眼划分学习方式的类型。第一,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形态,可区分出五种学习方式,即以文字符号作为对象和媒介的符号学习;以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身体器官动作为对象的操作学习;以他人为活动对象的交往学习,以自身经验、生活过程和身心结构为对象的反思学习;以对实际事物及其模型、形象的感知为对象的观察学习。第二,从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来看,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按照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将学习方式分为个体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按照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独立性程度,可将学习方式分为他控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按照学习者与学习对象间的联系,可将学习方式分为间接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第三,从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方式来看,可以从四个维度对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按照学习活动的探究性高低,可将学习方式分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按照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心理结构的联系,可将学习方式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按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方式,可将学习方式分为分析理解式学习和整体把握式学习;按照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将学习方式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线性思维(单向思维)和复杂思维(多维思维)、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等等。第四,从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媒体不同来看,可将学习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基于传统教学媒体(黑板、粉笔、书本、直观教具等)的学习;基于电化媒体(幻灯机、录放机、投影仪、电视、电影等)的学习;基于现代媒体(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等)的学习。[16]
关于学习方式类型的划分文献较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从这些分类可以看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的分类。除大多从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维度划分学习方式外,有的将现有的学习方式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类,有的则更倾向于提出一种分类框架,还有的则独辟蹊径,不再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维度划分学习方式的类型,而是从更新颖的角度论述学习方式的类型。学习方式的多种划分拓展了学习方式的研究视野,深化了我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
笔者认为,对于学习方式类型的把握,应遵循多维度划分事物类别的原则,坚持从多个维度划分学习方式的类型。单一或过少的划分维度不利于我们对学习方式全面整体地把握,也不利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只有了解学习方式的分类标准,认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习方式,才能避免对某一学习方式的过度依赖与泛用。学习方式类型的划分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展开,如学习目的、学习对象、感官通道、学习手段、学习途径、学习环境、学习风格、学习功能,等等。也可以采用两两对照的方式进行分类,如主动——被动、自主——他主、独立——合作、接受——发现、继承——创新、封闭——开放、传统——现代,还可以从学习的层次进行分类,等等。我们很难构建出一个包罗万象、为大家普遍认同的学习方式体系。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可以选择学习方式的某一分类框架,对学习方式及其学科运用与实践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 Rita Dunn.Teaching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Prentice—Hall,1986:2-20
[2]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13
[3] 谭顶良.学习风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9
[4] 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
[5] 周兴国. 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 课程·教材·教法,2006(7)
[6] 韩江萍. 关于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几点思考. 教育实践与理论,2003(11)
[7] 庞维国. 论学习方式. 课程·教材·教法,2010(5):13-19
[8] 陈佑清. 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2010(2)
[9] NASSP.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1979:27-29
[10] 陈佑清.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及其选择.江西教育科研,2003(7)
[11] 崔相录. 学习方式变迁的史地解读——关于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三分法(假设).网络科技时代,2006(4)
[12] 陈建翔. 当代学习方式变革的外延创新.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10)
[13] 钟祖荣. 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6)
[14] 王道俊,郭文安. 主体教育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5] 庞维国. 论学习方式. 课程·教材·教法,2010(5)
[16] 陈佑清. 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