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空前关注,学习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从实践上看,学习方式变革有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重教轻学的状况,实现有效学习和教学。学习方式变革要求将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愿望、方法和习惯等,真正体现“在学上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的教成为引导、促进、激励学生学的活动。学习方式变革有助于广泛开发学习资源,多样、开放的学习方式内在地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走向自然、企业、工厂、农村,借助、吸收、利用多方面的发展资源,获得多方面的成长。学习方式变革有助于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以往的教学评价,过多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感受、体验、经历,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未能充分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必然要求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关注学习的多个维度,实施多元化、发展性、个性化评价,实现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从理论上讲,学习方式变革有助于转变教学研究的思维模式,确立“以学论教”的观念,实现教学理论的优化。以往的教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教的理论,只是关于教师怎样教的理论。尽管将教学界定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但研究的重心还是教师的教授行为及其策略,关注教甚于关注学,导致对学的“遗忘”,背离了教学理论的宗旨。而学生学习方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望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空间,改造传统教学论及其叙述方式,在学的基础上论述教的问题,使教学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理论”,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学的理论与教的理论的整合。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于2003年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学习方式的知识观基础及其转变策略研究”,并获得批准(项目编号为HDB030316),开始开展学习方式的系列研究和试验。我们对学习方式的基本概念、类型做了探讨,对学习方式的理论前提、知识假设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知识观更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同时,剖析了中学主要学科课程知识的类型,提出学科学习方式的选择策略,并在四川、江苏部分学校和班级展开小范围的教学试验,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在此基础上,笔者于2010年又主持申报课题“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获准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BHA100051),组织、指导课题实验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学习方式变革的行动研究,对学习方式做了进一步拓展、深化研究,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该书共分三大块十二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总论,主要就学习方式的基本问题如概念、特征、类型、理论基础、变革走向等进行了探讨和阐述,描述了学习方式的基本概貌。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至第十章,主要选择9种常见的学习方式进行系统的介绍与探讨,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游戏学习、服务学习、表现性学习、反思性学习这9种学习方式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特别是知识论基础)、操作策略等,力求基本原理与运用策略紧密结合,为各类学习方式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导。第三部分为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主要涉及语文、外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6门学科知识的类型及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操作策略。
该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识与学科兼顾,理论阐述简明精练,实践操作切实可行,案例选择精当典型,视野广阔,可读性强。本书对近年一些新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深入探讨,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理念,适应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需要。当然,学习方式很多,还有一些学习方式,如观察学习、交往学习、符号学习,由于篇幅所限,本书未能涉及,有待今后研究。
参与本书编写的作者有:扬州大学的潘洪建、王清、卢婷、冷少华、栾新蕾、吴逢源,陕西师范大学的彭海蕾,东北师范大学的赵明玉,四川师范大学的杨冬明,如皋高等师范的张瑜,河南信阳师范学院的周继文,宿迁学院的屠锦红,南通中学的史桂荣,南京九中的胡吉蔚,无锡天一中学的吴光超,泰州中学的付勇等。具体执笔为:第一章,潘洪建;第二章,王清;第三章,卢婷;第四章,张瑜;第五章,冷少华;第六章,栾新蕾;第七章,彭海蕾;第八章,赵明玉;第九章,周继文;第十章,杨冬明;第十一章第一节,屠锦红,第二节,吴逢源,第三节,史桂荣;第十二章第一节,胡吉蔚,第二节,吴光超,第三节,付勇。全书由潘洪建设计、统稿。
该书既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以及师范生、研究生阅读,又可作为教师培训教材,对教学理论研究人员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由于编撰者水平有限,不足与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潘洪建
2012年5月20日